正文 第5章 解開你的心靈枷鎖(3 / 3)

有些時候,剝奪人生快樂的與其說是刀兵相見,不如說是物欲圈套;耗盡我們生命的與其說是窮困的折磨,不如說是瑣碎的誘惑。要想人生輕鬆快樂,就應該抑製自己對錢財的太多欲求,抵擋住誘惑。可悲的馬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英俊高大的馬(據說是現在馬的祖先),發現了一處非常好的草場。就在這匹馬萬分高興的時候,有一隻美麗的梅花鹿跑過來吃草。這美麗的小鹿也是頭一次吃這樣好吃的草,自然就非常投入地吃了起來。那匹馬看到小鹿也來吃草,就氣勢洶洶地跑了過來,大聲吼道:“這是我的草場,給我滾出去!你這個不知好歹的小家夥。”小鹿抬起頭,看到的是一匹高大的馬,便和氣地說:“馬伯伯,你說這是你的草場,有證據嗎?”馬氣憤地說:“你等著,我這就去找證人去。”

這匹馬飛一樣地跑走了,它在山下發現了一戶人家,一家人正在種地。白馬非常有禮貌地對這家主人說:“請你上山為我做證好嗎?我要成為那片草場的主人,要把小鹿和其他的動物們趕走。”這家的主人想了想說:“我可以答應為你做證,但你也要答應我一件事,我要給你戴上籠頭和馬蹄鐵……”為了要那片草場,這匹馬爽快地答應了這個人的要求。

這個人給馬戴上了籠頭和馬蹄鐵,騎著馬來到了那片美麗的草場,他為白馬做證,草場是屬於這匹馬的。善良誠實的小鹿和其他小動物們都相信了這個人的話,它們從此再也不來這片草場吃草了,白馬真的成了那片草場的主人。不過,因為那個給馬做證的人給它戴上了籠頭和馬蹄鐵,他就每天都牽著白馬去耕地、馱東西。隻有主人家沒活幹的時候,才牽著馬出來到那片屬於白馬的草場上吃草飲水。

有許多人,就像那匹白馬,因貪欲太多,而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命中美好的一切……而成了某種欲望的奴隸。他們失去的其實比得到的多得多。

相貌問題

公司新來一位女大學生,就坐在他的對麵。

女大學生年輕又漂亮,每天上班,都讓他賞心悅目。

一日公司開大會。會議室是長方形的,圍成圈坐,女大學生恰好又坐在他的對麵,隻是他與她坐在長方形的兩端,距離倏然拉遠。

會議冗長而沉悶,她與他都作聆聽、沉思、冥想狀。此外,他不由自主一眼一眼地去打量她。

他忽然發現她不如平日所見的漂亮,而且,口鼻歪斜。揉眼再看,仍歪斜。

他吃驚地想,與她麵對麵坐了將近一年,怎麼從未察覺?

想平日,她要麼低頭工作,要麼抬頭說笑。抬頭說笑時很生動,低頭工作時很恬靜,總之,都挺美。臉對臉地發呆,倒真的從未有過。

惴惴一夜。翌日上班偷窺一眼,發現她美麗端正如從前,心中石頭方落地。

後來他娶她為妻。再後來的某一天,他忽然發現她口鼻歪斜。再看,仍歪斜。他心中苦笑,知道婚姻進入了冗長而沉悶的階段。

美不美,原非相貌問題。

事物的美醜,很大程度上與我們看它時的心態有關。心情好的時候,我們覺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心情糟糕的時候,我們可能看什麼都不順眼,本來美麗的東西,在我們看來也變得歪斜了。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我們也擁有一個美妙無比的世界。

攻擊的力量

一個農民和市民在鬧市中散步。

突然間,那個農民說:“我聽到了蛙聲。”

“不可能。”市民斷然否定說,“在這樣一個人聲鼎沸的地方,怎麼會有蛙聲?”

“可是我的確聽到了。”農民說,“不信,我讓你看看。”說完便掏出一枚錢幣丟在人行道上,一聲脆響之後,附近十幾米內的人馬上都轉過身來,看看是誰掉了錢。

“你看,”農民說,“人們聽到的常常是耳朵聽慣的聲音,隻不過我的耳朵剛好習慣聽蛙聲罷了。”

最好的攻擊常常含而不露,可以使人深受啟迪。人為什麼在這人世上你來我往?難道真的應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古話?生搬硬套從前,有個四口之家:丈夫、妻子和兩個小孩。丈夫是個商人,他每天到各村向村民收購糖,回家後,總是把糖裝進籮筐或麻袋裏,然後運到外地去賣。在集中包裝這些糖時,經常掉些糖在地上,而他卻滿不在乎。他妻子是個細心、勤儉的人,她見滿地的蔗糖心疼極了。每當她丈夫裝完糖後,她都要把地上的糖揀起來,裝在麻袋裏,存放在最後的房間裏,不告訴丈夫。

第二年,臨近年關時,蔗糖短缺,丈夫隻好停止買賣。按照當地的慣例,每年年終要結一次總帳,一切拖欠的債務都要償還完畢,絕不能拖到明年。

這兩年來這個商人的生意做得很不順利,特別是缺糖的這一年,他虧蝕了本錢,還欠了人家一些債。數目雖然不多,但也使他傷透腦筋。他整天冥思苦想:“到哪兒去籌借這筆錢來還債呢?”後來他對妻子說了這件事,並且感歎道:“如果能留下點蔗糖就好了,一定能賣個好價錢,也不至於負債。可現在一點糖也沒有,怎麼辦?”

丈夫的艱難處境,使妻子猛然想起平時揀的糖,她想:“糖可能不多,但還有些。”她疾步走到後房,清點一下,居然還不少呢,整整有四擔之多。妻子滿麵笑容地將此事告訴丈夫,丈夫到後房一看,真是絕處逢生,麵對四大擔蔗糖,不禁欣喜若狂。

商人扭虧為盈,全靠細心賢惠的妻子,這消息傳遍全村,也傳到鎮上。

鎮上有家賣書報和文具的小店,店主將這件事講給自己的妻子聽。妻子也想博得丈夫的誇獎和感激,她思忖片刻,覺得這沒有什麼的。從那天起,她每天趁丈夫不在時將書、報紙、課本、日曆等,每樣拿一二本藏起來,天天如此。快兩年了,她看到藏起來的書報等物已經不少,洋洋得意地叫丈夫到後房去看。丈夫不看倒也算了,一看氣得差點昏倒:“天啊,你這是在拿我的血汗錢開玩笑!”丈夫仰天哀歎。愚蠢的妻子生搬硬套,報紙、課本、日曆過了時,還會有誰要呢?

向別人學習,是要動腦筋的,要靈活地學,千萬不能生搬硬套。生搬硬套意味著危險。生搬硬套地學,不如不學。

一杯茶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的一位禪師。有一天,有位大學教授特來向他問禪,他隻以茶相待。

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賓的杯中,直到杯滿,而後又繼續注入。

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終於說道:“水已經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這隻杯子一樣,”南隱答道,“裏麵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對你說禪?”

杯子裏已經裝滿了水,若不倒掉,再要注進新的水便隻能是溢出杯外了。同樣,如果我們頭腦裝滿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不拋棄,要再接受新的觀念就很困難了。我們向別人學習的時候,首先應該讓自己處於“空杯”狀態,這樣才能吸收別人的更多的東西。玄奘大師的馬唐太宗貞觀年間,長安城西的一家磨坊裏,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子。他們是好朋友,馬在外麵拉東西,驢子在屋裏推磨。

貞觀四年,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出發經西域前往印度取經。

十三年後,這匹馬馱著佛經,回到長安。它重到磨坊會見驢子朋友。老馬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曆:浩瀚無邊的沙漠,高入雲霄的蔥嶺,淩山的冰雪,熱海的波瀾,那些神話般的境界,使驢子聽了大為驚異!

驢子驚歎地說:“你有著多麼豐富的見聞呀!那麼遙遠的道路,我簡直連想都不敢想。”

“其實,”老馬說,“我們跨過的步子是大體相等的,當我向西域前進的時候,你一步也沒有停止。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而明確的目標,始終按照一貫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打開了廣闊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圍著磨盤盲目地打轉,所以永遠也走不出這個狹隘的天地。”

許多人在付出艱苦的勞動之後卻沒能取得什麼成績,原因在於他們是在原地踏步或盲目地打轉,而不是朝著目標前進。讓我們擦亮眼睛,尋找通往既定目標的方向,然後大踏步地前進,隻要我們每天都在接近目標,總有一天我們會到達。

一道難題

每天晚上,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總是站在一個台子上,請台下任何一個觀眾給他出題。這位天才的心算家還從來沒有被任何人難倒過。

這天晚上,一位先生走上台來,坐到這位心算家的對麵,開始出題:

“一輛載著283名旅客的火車駛進車站,這時下來87人,又上去65人。”

阿伯特·卡米洛很輕蔑地笑了。

“在下一站下去49人,上來112人。”這位先生又作了補充。

心算家付之一笑。

“在下一站下去37人,上來96人,”主考人說得飛快,“在再下一站下去74人,上來69人;再下一站下去17人,上來23人;再一站下去55人,僅僅上來7人;在再下一站下去43,又上來79人。”“完了嗎?”心算大師很同情地問他。

“不,請您接著算!”他搖著腦袋接著說:“火車繼續往前開。到了下一站又下去137人,上來117人;再下一站下去22人,上來68人。”這時,他用手敲著桌子叫道:“完了,卡米洛先生!”

心算大師不屑一顧地向下咧咧嘴角,問道:“你現在就想知道結果嗎?”

“那當然,”主考人點著頭,微笑著說,“不過我並不想知道車上還有多少旅客,我隻想知道,這趟列車究竟停靠了多少個車站?”

阿伯特·卡米洛,這位著名的心算家呆住了。

著名的心算家也有失算的時候,因為他給自己的心靈戴上了一具枷鎖,按照慣常的思維來準備對主考人的回答,誰知主考人考的卻是另一個簡單得讓人忽略了問題。不要讓思維被慣性所束縛,去掉心靈的枷鎖。

五滴蜂蜜

一個旅人行過空曠的荒野,突然從草叢中奔出一隻野象,發狂似地追逐過來。旅人大驚,拔腿逃命。他逃到一個荒廢的村落,看見了一口幹涸的空井,井旁有一棵老枯樹,旅人急忙抓住脆弱的樹藤垂入井中,躲過了狂象的追逐。

旅人鬆了一口氣,抬眼四望,大吃一驚,隻見井壁四角各盤據著一條毒蛇,伸出長長的蛇信,垂涎咬齧過來。旅人使盡力氣往井底下墜,逃避毒蛇的瘴氣,一低頭,嚇得差點昏厥過去,原來井底竟蜷臥著一條青色毒龍,大睜著一雙血紅眼,虎視眈眈地瞪著旅人。旅人向上攀爬不得,朝下墜落不能,隻好緊緊抓住枯藤,懸蕩在半空中。這時又忽然跑出兩隻黑白老鼠,津津有味地啃噬著旅人賴以維命的樹藤。旅人進退維穀,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隻見一片藍天的井口,恰飛過五隻嗡嗡作響的蜜蜂,滴下五滴甘甜的蜂蜜,旅人頓時忘卻狂象、蟒蛇、毒龍、黑白鼠的生命威脅,忘情地在枯井中搖來蕩去,張大嘴巴,捕捉香冽誘人的五滴蜂蜜。

對於這個故事,許多人讚賞旅人懂得享受的生活態度。但是,不積極尋求脫身的辦法而去捕捉蜂蜜卻顯得愚蠢。惡作劇的小孩在古樸寧靜的鄉村,村頭有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榕樹,樹下有幾張石凳子,這裏正是村民夏日納涼的好去處。

一天中午,一個滿頭白發的老人,正在樹下歇息乘涼,陣陣微風吹拂,使老人昏昏欲睡。忽然,不知哪來的水珠從天而降,淋得老人滿頭濕漉漉。老人抬頭一看,隻見樹上有個小男孩,正在他的頭上撒尿,還衝著他扮鬼臉。

“臭小子,你敢在我頭上撒尿!你下來,看我不揍扁你!”老人氣得渾身發抖,指著小男孩罵道。

“嘻嘻,我才不怕你呢。有本事,你爬上樹來。”小男孩得意地說。

老人氣得好久說不出話來。隔了一會兒,隻見他用顫抖的手,在衣袋裏摸了好長時間,好不容易才掏出一張皺皺巴巴的一元錢紙幣,放在石凳上,皮笑肉不笑地說:“好小子,你有種!算我服了你。小小年紀就天不怕地不怕,有出息,有出息……天這麼熱,這一塊錢就獎給你去買雪糕吃吧。”老人說完,拄著拐杖,頭也不回地走了。

等老人一走遠,小男孩從樹上爬下來,喜滋滋地拿起老人留下的一元錢,心想:“在人家頭上撒尿,還能得到賞錢,這多好玩哇!”

小男孩嚐到了甜頭,第二天又故技重施,照準一中年人又當頭一泡尿。沒想到,那中年人二話不說,爬上樹去把小男孩揪下來痛打了一頓。此後,小男孩再也不敢在樹上對人撒尿了。

小男孩在嚐到甜頭後便故伎重演,殊不知正好落到了老人的圈套裏,中年人代其對小男孩進行了懲罰。所以,對錯誤的寬容與獎賞,換來的是更加嚴厲的懲罰。不要因為我們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就暗自慶幸,甚至變本加厲,要知道,這種心理將給我們帶來更大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