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與悠閑
我和兒子坐在仁愛路安全島的大樹下喂鴿子,涼風從樹梢間穿入,樹影婆娑,雖然是夏日的午後,也感到十分涼爽。
我對兒子說:“如果能像樹那麼悠閑,整天讓涼風吹拂,也是很好的事呀!”
兒子說:“爸爸,你錯了,樹其實是非常忙碌的。”
“怎麼說?”
兒子說:“樹的根要深入地裏,吸收水分,樹的葉子要和陽光進行光合作用,整棵樹都要不斷地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分,樹是很忙的呀!”
我看到地上的鴿子悠閑地踱步,悠閑的鴿子就忙碌起來了。
我想到,如果我們有悠閑的心,那麼所有的忙碌的事情都可以用悠閑的態度來完成。
將忙碌的事情用悠閑的態度來完成,這是一種生活藝術。同樣是忙碌,有的人感覺累得喘不過氣來,有的人卻覺得很充實、很自在。隻要我們擁有一顆悠閑的心,即使再忙,我們的生活也充滿詩意。
把悲痛藏在微笑下麵
二戰期間,一位名叫伊莉莎白·康黎的女士在慶祝盟軍在北非獲勝的那一天收到了國際部的一份電報,她的侄兒——她最愛的一個人死在戰場上了。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她決定放棄工作,遠離家鄉,把自己永遠藏在孤獨和眼淚之中。
正當她清理東西,準備辭職的時候,忽然發現了一封早年的信,那是她侄兒在她母親去世時寫的。信上這樣寫道:“我知道你會撐過去。我永遠不會忘記你曾教導我的:不論在哪裏,都要勇敢地麵對生活。我永遠記著你的微笑,像男子漢那樣,能夠承受一切的微笑。”她把這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似乎他就在她身邊,一雙熾熱的眼睛望著她:“你為什麼不照你教導我的去做?”
康黎打消了辭職的念頭,一再對自己說:我應該把悲痛藏在微笑下麵,繼續生活,因為事情已經是這樣了,我沒有能力改變它,但我有能力繼續生活下去。
事情是這樣的,就不會那樣,隱在痛苦泥潭裏不能自拔,隻會與快樂無緣,告別痛苦的手得由你自己來揮動,享受今天盛開的玫瑰的捷徑隻有一條:堅決與過去分手。
相映成趣
午夜,我去後廊收衣,忽然看到西鄰的牆上有一幅畫。不,不是畫,是一幅投影。我不禁咋舌,真是一幅大立軸啊!
我四下望了望,明白這投影畫是怎麼造成的了。我的東鄰最近大興土木,在後院裏鋪了一片白色鵝卵石,種上一排翠竹。晚上還開了強光投射燈,燈光一照,那些翠竹便“影印”到那麵大牆上。
我為這意外的美麗畫麵而驚喜呆立,手裏抱著曬幹的衣服,眼睛卻望著深夜燈光所幻化的奇景。
此刻,我看著娟娟竹影投向大壁的景致,心裏忽然充滿感謝。東鄰種竹,但他看到的是落地窗外的竹,而未必見到壁上的竹影。西鄰有壁,但他的生活在壁內,當然也看不到壁上竹影。我無竹也無壁,卻是奇景的目擊者和見證人。
是啊,我心想,世間所有的好事都是如此發生的……
無竹無壁,卻可以欣賞在壁上竹影的奇景,可見,很多時候我們隻需要有一雙善於觀察、發現的眼睛就行。“君子善假於物也”,我們應該學會去利用、享受別人所能提供的東西,即便我們似乎“一無所有”,我們一樣可以擁有整個世界。
將挫折變成遊戲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在陽光普照的公園裏,許多小孩正在快樂地遊戲,其中一個小孩不知絆到了什麼東西,突然摔倒了,並開始哭泣。這時,旁邊有一位小女孩立即跑過來,別人都以為這個小女孩會伸手把摔倒的小女孩拉起來或安慰鼓勵她站起來,但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小女孩竟在哭泣著的小女孩身邊也故意摔了一跤,同時一邊看著小女孩一邊笑個不停。淚流滿麵的小女孩看到這幅情景,也覺得十分可笑,於是破涕為笑,兩人滾在一起樂得非常開心。
遊戲本身,就是在不斷戰勝挫折與失敗中獲取的一種刺激與歡樂,假如沒有挫折與失敗,再好的遊戲也會索然無味。倘若人們在生活中,也用這麼一種積極向上的遊戲心態,那麼麵對失敗與挫折,也就不會顯得那般沉重和壓抑。
綠洲裏的老先生
一個青年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便問:“這裏如何?”老人家反問說:“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它。”老人家聽後就說:“那你快走,這裏同你的家鄉一樣糟。”
後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年輕人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裏也是同樣的好。”
旁聽者覺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後說法不一致呢?老者說:“你要尋找什麼,你就會找到什麼!”
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假如你以批評的態度去看待它,你便會發現無數缺點。事物還是那個事物,它給你帶來的卻因你的態度不同而完全不同。
薔薇的啟示
A
路邊開滿了帶刺的薔薇花,三個步行者打這裏路過。
第一個腳步匆匆,他什麼也沒看見。
第二個感慨萬千,歎了口氣:“天!花中有刺。”
第三個卻眼睛一亮:“不,應當說刺中有花。”
第一個人挺麻木,他看不到風景;第二個人挺悲觀,風景對於他沒有意義;至於第三個嘛,是個樂觀主義者。
那麼您呢?您是哪一個?
B
路邊的薔薇熱烈地開著,三個人走了過來,入迷地看著。
第一個欣喜若狂,伸手就摘,結果被刺得鮮血淋漓。
第二個見此情景,趕緊縮回了正想摘花的手。
第三個則小心翼翼地伸出手來,把其中最漂亮的那一朵摘了下來。
當晚,三人都做了個夢:第一個被夢中的刺嚇得大喊救命,第二個對著夢中的薔薇無奈地歎著氣,第三個則被花的明媚簇擁著,在夢中,他聽到了薔薇的笑聲。
C
老師在上課,津津有味地講著薔薇。
講完了,老師問學生:“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
第一個回答:“是可怕的刺!”
第二個回答:“是美麗的花!”
第三個回答:“我想,我們應當培育出一種不帶刺的薔薇。”
多年之後,前兩個學生都無所作為,唯有第三個學生以其突出的成就聞名遠近。
薔薇帶給我們的啟示太多太多。薔薇就像生活,有美麗的花也有可怕的刺,怎樣避開刺而享受花,那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好好領悟薔薇的啟示,做一個生活的強者。
痛感與生命
我認識一位婦人,她幾乎經曆了一個普通女人所經曆的所有不幸:幼年時候父母先後病逝。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又因為不同意做廠裏某領導人的兒媳而被擠出廠門。嫁了個當兵的丈夫,婆婆卻十分苛刻。婆婆過世後丈夫又因外遇而棄她而去。現在,她領著女兒獨自度日,日子似乎過得十分平靜。
一個陽光很好的日子,我去她家閑坐,女兒在一邊玩耍。我們邊聊天邊和小姑娘逗笑,不經意間觸動了往事。我讚歎她遭遇這麼多挫折卻活得如此堅強平和,她笑笑,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兩個老裁縫去非洲打獵,路上碰到了一頭獅子,其中一個裁縫被獅子咬傷了,沒被咬的那位問他:“疼嗎?”受傷的裁縫說:“當我笑的時候才感到疼。”
“媽媽,我的手破了!”小姑娘猛然喊道。她舉起手指讓我們看。她的原來手指被鐵片劃了一道細口,流了點血。
“疼嗎?”我問。
“疼。”
“騙人。”婦人笑道,“你不動它時就不覺得疼,是嗎?”
“那我就一直不動嗎?”
“當然要動。隻有動時血液才會流動,才會讓舊的傷痕快點逝去,才會早點恢複健康。”
小姑娘笑了,又去乖乖地玩耍。
“我也是這樣的。”婦人對我笑道,“我被獅子咬了許多口,但人的一貫原則是:忍著痛,堅持動,笑也好,哭也好,隻要有靈魂,隻要有生命,就有生存的意義、希望和幸福。”
我驚癡地望著她寫滿無數滄桑的臉,仿佛那是一方視線極闊的天窗。
當我們受到生活的傷害時,該怎麼辦?強者會忍著痛,堅持動,隻要生命還在,就有生存的意義、希望和幸福。一顆不屈的心是頑強生命的支撐。
利潤
小鎮上一位頗有錢的五金店老板把支票放在大信封內,把鈔票放在雪茄煙盒裏,把到期的帳單插到票據上。
那個當會計師的兒子來探望父親,說:“爸爸,我實在搞不清你是怎麼做買賣的。你根本無法知道自己賺了多少錢。我替你搞一套現代化會計係統好嗎?”
“不必了,孩子,”老頭說,“這一切,我心中有數,我爸爸是個農民,他去世時,我名下的東西隻有一條工裝褲和一雙鞋。後來我離開農村,跑到城市,辛勤工作,終於開了這家五金店。今天我有三個孩子——你哥哥當了律師,你姐姐當了編輯,你是個會計師。我和你媽媽住在一所挺不錯的房子裏,還有兩部汽車。我是這家五金店的老板,而且沒欠人家一分錢。”
老頭停頓了一下接著說:“好了,說說我的會計方法吧——把這一切加起來,扣除那工裝褲和那雙鞋,剩下的都是利潤。”
生活中我們總在不斷計算自己的得失,可我們是否想過:什麼是我們所真正擁有的?我們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走,帶不來什麼也帶不走什麼,唯有在生命的過程中有過得有過失。如果我們曾經擁有過什麼,那就是我這一遭人生的利潤了。
最後的交易
早晨,我走在石頭鋪成的路上,大叫著:“來雇我吧!”
國王坐著華麗的馬車來到我身邊,他手握寶劍,抓住我的手說:“我用我的權力雇你。”
但權力對我毫無意義,他坐著馬車走了。
正午時分,烈日炎炎,房屋都緊閉著。
我徘徊在彎彎曲曲的窄巷中,一個老人提著金袋走了出來。
他沉思片刻,然後說:“我用我的金錢雇你。”
他一枚枚掂量著他的金幣,我搖搖頭走開了。
晚間,花園的籬笆邊芳香四溢。
美麗的姑娘走過來說:“我用我的微笑雇你。”
她的微笑很快變得蒼白,融化成了淚水,她隻有獨自回到黑暗中去了。
太陽照著海灘,海浪拍打著海岸。一個兒童坐在沙灘上玩著貝殼。
他抬起頭來,她像認識我:“我雇用你,但沒任何報酬。”
從此,這與玩童的交易使我成了一個自由的人。
權力、金錢、美貌,這些都隻會增加人生的負擔。唯有自由,掙脫一切的自由,讓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如果讓你選擇,你會做怎樣的交易?
把眼淚變成畫
把眼淚變成畫——似乎不合邏輯。
但我所講的這個人物,的確把眼淚變成了美麗的畫。這個人,就是日本16世紀的畫聖雪舟。
雪舟幼時家貧,曾不得不進山當和尚,由於酷愛畫畫,常因學畫而誤了念經,以至一再觸犯了長老。一次,長老見他走火入魔,“屢教不改”,大怒,將其雙手反綁著捆在了寺院的柱子上。雪舟傷心,不由得淚如雨下,而那淚水剛滴落在地上,便立即激發了雪舟的靈感——他居然伸出了大腳趾,蘸著淚水在地上畫了起來,並畫出一隻隻活靈活現的小老鼠。長老於是大驚,認定這孩子必有出息——後來的雪舟,果然成了一代宗師!
哭是一種常見現象,誰人不曾哭過?可是,當我們無可奈何地流著淚水時,也就陷於了無可奈何的悲哀之中——這當然沒出息!誰曾想過把眼淚變成畫?原來哭裏也有學問。
增加一個休止符
在貝多芬奏鳴曲中,有些慢板樂章裏,你會看到在一連串弱音主奏之後,竟出現一個長休止符,緊接著開始了另一段新的吟唱旋律。可別小看了這個似乎不起眼的休止符,它可是扮演了一個“起承轉合”的角色,也正因為有了它,前段的主題可以在後段音樂開始前,作一個戲劇性的收尾。
偉大的作曲家能作出艱深複雜的作品。可是,常常令我著迷的,不是樂曲裏華麗的技巧和優美的旋律,而是常被拿來當陪襯的休止符。有了它,整首曲子才能達到紅花綠葉、畫龍點睛的效果;有了它,才能真正地把音樂推向一個更為深邃廣大、無限神秘與想像的境界。
在準備個人鋼琴演奏會的前夕,我曾向指導教授。Saffer請教一些上台的應對表現。她給我的建議是:“在彈完最後一個音時,不要急著起身行禮,記得再加彈一個小節的休止符,這樣可以讓你的聽眾更能夠感受到這些仍然散發、飄蕩在空氣中的音樂氣勢。”這令我聯想起白居易在《琵琶行》裏所描述的:“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這一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形容得好不貼切,如果當時四處響起的是一片鼓掌叫好之聲,鐵定是破壞了整個美好的畫麵。可見適時的“休止無聲”有時候是有必要的。
反觀人生,我們也可以把它比喻成一首歌,有高潮迭起時,也有風平浪靜時。誰說生活裏有太多的無奈,有太多的身不由己?若能適時在忙碌的日子裏加上一個休止符,相信必能達到修身洗心之效果,更能造就自己的深度、篤定和成熟。
碰壁的鯪魚
生物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鯪魚和鰷魚放進同一個玻璃器皿中,然後用玻璃板把它們隔開。開始時,鯪魚興奮地朝鰷魚進攻,渴望能吃到自己最喜歡的美味,可每一次它都“咣”地碰在了玻璃板上,不僅沒捕到鰷魚,而且把自己碰得暈頭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