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儲藏生活道理(3 / 3)

那天下午,他們終於離了婚。

他們是為一件很小的事離婚的。

揣著那張紙走出法院大門,男人請女人吃頓飯。女人默許了邀請。

那頓飯,他們一直吃到深夜。從飯店走出來時,天還下起了雨,坑坑窪窪的路麵上霎時淌滿雨水。

男人在前麵,女人在後麵。女人的眼近視,她小心地在水窪前穿行。

前麵有一個很大的水窪,女人跨不過去。男人站在水窪這邊,女人站在水窪那邊。他們在怔怔地對視著。要是在以前,男人準會把女人抱過去,可是,現在他們離婚了。

男人找了兩塊磚,間隔開之後墊在女人的腳下。女人猶豫著踩了上去,男人輕輕握住她的一隻手,她穩穩地走了過來。前麵又出現一個大的水窪,男人又把磚墊在女人的腳下,女人又穩穩地走了過來……就這樣,男人把女人送到了家。

分手的時候,他們都哭了。他們意識到了他們之間可怕的錯誤。

每一對凡夫俗婦的婚姻都要經過大大小小的水窪。最可怕的就是在水窪裏的打鬥,誰會不受到傷害?誰能不劃上血痕?怎麼能不兩敗懼傷?有一塊磚,要墊在腳下,不要敲到頭上。有時幸福就是這麼簡單。

安之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有一個方丈知己佛印禪師。有一天兩個人在杭州同遊,東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問佛印禪師:“這是什麼山?”

佛印說:“這是飛來峰。”

蘇東坡說:“既然飛來了,何不飛去?”

佛印說:“一動不如一靜。”

東坡又問:“為什麼要靜呢?”

佛印說:“既來之,則安之。”

後來兩人走到了天竺寺,蘇東坡看到寺內的觀音菩薩手裏拿著念珠,就問佛印說:“觀音菩薩既是佛,為什麼還拿念珠,到底是什麼意思?”

佛印說:“拿念珠也不過是為了念佛號。”

東坡又問:“念什麼佛號?”

佛印說:“也隻是念觀世音菩薩的佛號。”

東坡又問:“她自己是觀音,為什麼要念自己的佛號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為求人不如求己呀!”

隻有在寧靜平安的心境裏,人才會生出更清澈的智慧,不至於因生活的奔波在紅塵裏迷失自我。如何才能求到寧靜平安的心境呢?答案是“求人不如求己”。

給自己留一個空間

有這樣一個故事,森林著火了,一隻小鹿和一隻大老虎被火逼到了一塊草地上。為了避免被烈火燒焦,他們一起拚命地撲火,終於,他們安全了。這時大老虎又熱又喝,昏死過去了,小鹿用蹄子使勁刨出一汪清泉,把清泉淋在老虎頭上,灌進老虎嘴裏,老虎蘇醒了,在他剛剛恢複力氣以後,第一件事,便是咬斷了小鹿的脖子……這是一個童話。

然而這個故事卻是生活中的一個事實。沿海某市天座電子有限公司為挽救瀕臨破產的星光電子公司,積極為他們提供資金和技術等幫助,使其起死回生。為了讓星光電子公司有更好的發展,天座電子有限公司還將自己與國外合作的一批生意,讓星光公司聯手負責貨物抵港督查,而星光電子有限公司幾個人卻在密謀後,人不知鬼不覺地把貨物以極低的價格拋出,卷款而逃,使天座直接經濟損失達一千萬元。

我們無時不在渴望和平與友誼的鮮花綻放,但在我們的生活中還的確存在著虛偽和謊言,被虎殺死的小鹿正是因為隻記得與老虎共患難時是夥伴,而忘了老虎還是他的敵人。

盒子

過年,女兒去買了一小盒她心愛的進口雪藏蛋糕。因為是她的“私房點心”,所以她很珍惜,每天隻切一小片來享受,但熬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終於還是吃完了。

一天傍晚,她看著空空的盒子,戀戀不舍地說:

“這盒子,怎麼辦呢?”

我走過去,跟她一起發愁,盒子依然漂亮,是用閃爍生輝的金屬薄片做成的。但這種東西目前不回收,而且,蛋糕又已吃完了……

“扔了吧。”我狠下心說。

“扔東西”這件事,在我們家不常發生。因為總忍不住憐物之情。

“曾經裝過那麼好吃的蛋糕的盒子呢!”女兒用眼神繼續看著餘芳猶存的盒子,像小貓用舌頭一般。“裝過更好的東西的盒子也都丟棄了呢!”我說著說著就悲傷憤怒起來,“裝過莎士比亞全部天才的那具身體不是丟棄了嗎?裝過王爾德、裝過撒母耳·貝克特、裝過李賀、裝過蘇東坡、裝過台靜農的那些身體又能怎麼樣?還不是說丟就丟!丟個盒子算什麼?隻要時候一到,所有的盒子都得丟掉!”

那個晚上,整個城市華燈高照,在節慶的日子裏,我卻偏說些不吉利的話——可是,生命本來不就是那麼一回事嗎?

曾經是一段驚人的芬芳甜美,曾經裝在華麗炫目的盒子裏,曾經那麼招人愛,曾經令人欣羨垂涎,曾經傲視同儕,曾經光華自足……而終於了卻了人生一世。善舞的,舞低了楊柳樓心的皓月;善戰的,踏遍了沙場的暮草荒煙;善詩的,驚動了山川鬼神;善聚斂的,有黃金珠玉盈握……而至於他們自己的一個肉身,卻注定是拋向黃土的一具盒子。

“今晚垃圾車來的時候,記得要把它丟了,”我柔聲對女兒說:“曾經裝過那麼好吃的蛋糕,也就夠了。”

生命的規律在於不斷地成長、衰老、死亡,然後新的生命誕生。該逝去的總會逝去,無須挽留,即使它曾經美麗、曾經輝煌,該丟棄的時候也無須婉惜。生命的美麗在於它的過程,好好珍惜這個過程就行了。

一棵樹出名之後

有一座山多奇樹。

好多好多年以前,有一位名畫家上山,快登臨頂峰時,坐下小憩,忽然發現前方一棵樹斜出懸崖,虯枝奇幹,他連聲讚美,畫心大發,那樹於是躍然紙上。

這幅畫參加畫展,獲獎、登報、選入畫冊,然後,被人們照著樣子織成綿緞、燒在瓷上、印在襯衫上、刻在紀念品上,一時間弄得滿世界都是。這棵樹一舉成名,所有的人都知道那山上有一棵奇樹,所有的人上那座山都要尋那棵奇樹,要與它合影,以證明自己去過了那座山。

出了名的樹漸漸地就支撐不住自己的大名聲了,但這時它已身不由己。出了名的樹是不可以偷懶的,出了名的樹尤其是不可以倒下的,那座山的主人這樣想,所有見過與沒見過這棵樹的人都這樣想。山的主人便在樹旁搭了一間小矮屋,派了一個人日日夜夜看護著這棵樹,至今已有好幾個年頭。厚厚一大冊簿子,記錄著這棵樹的每一根鬆針掉落,每一片樹皮剝脫,每一根枝幹變異。但即使是這樣細心嗬護,這棵樹亦已不行了,現在它必須隨時隨刻地依賴於一個可快速伸縮拆卸的撐駕,以勉強維持它的奇姿。

現在這棵樹早已不是當初迎風傲雪、生機勃勃的那棵樹了,可慕名前來的人們依然對它興致盎然,它隻為不掃人們的興才勉強站著。

出了名的樹其實隻有一個極小的願望,希望能跟它的所有同伴,如滿山的“凡”樹那樣,自生自滅。

盛名之下,是一顆活得很累的心,因為它隻是在為別人而活著。我們常羨慕那些名人的風光,可我們是否了解他們的苦衷?其實大家都一樣,希望能為自己活著,自生自滅,這樣的生活才更有意義。

真理常常很簡單

路旁有兩棵桃樹,一棵在籬芭內,三棵在籬笆外。籬笆內的受到保護,枝繁葉茂;籬笆外的常被人攀折,疏枝橫斜。春天,它們都開粉紅色的花,秋天都結黃紅色的果,不同的是,外麵的年年碩果累累,裏麵的總是稀疏的幾枚。

我每天走這條路,對這種現象不免困惑。直到有一年去一處果園參觀,才知道果實的多寡與枝的疏密有關。枝疏者果眾,枝密者果少。

大自然的許多奧妙與人生的某些現象常有相似之處。我有兩位朋友,都是搞繪畫的,一個在社會上流浪寫生,一個在國畫院做專職畫家。流浪寫生的,從城市到鄉村,從山野到海濱,新疆、西藏、雲南一路畫去,食取裹腹,衣取避寒,沒有學術會議,沒有國內國外的參展,他心無旁騖,專心作畫。做專職畫家的人有17個頭銜,理事、會長、評委、顧問、指導老師,應有盡有。每年的工作也豐富多彩,作畫、開會、剪彩、輔導、義賣、參展、評獎,不一而足。

1998年,兩江文化藝術節上,他們的畫共同在文化宮展出,來自國外和台港澳的人士參觀後,出高價買走了流浪畫家的所有作品,專職畫家的畫一幅都沒有賣出。他很是傷心,來我家找先生喝酒,先生不知如何勸他,隻說,他們有眼不識金鑲玉,我看你的畫就不錯。我知道這是先生的鬼話。其實,誰心裏都明白,他如果能把身邊的事減少到手指數得清的程度,是不至於如此的。

這個世界上,簡潔而執著的人常有充實的人生,把生活複雜化的人常使生命落空。這樣的道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明白的,尤其是那些在世俗的道路上走得太遠的人。

涵養是一種力量

在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早年時代,曾有一青年闖入他的辦公室,直趨他的寫字台前,用拳頭猛擊台麵,並大發雷霆地說:“洛克菲勒,我恨你……”

那人恣意謾罵,在十分鍾之久。辦公室裏的職員聽得清清楚楚,料想老洛一定會拿起墨水瓶向那人擲去,或者叫保安把他趕出去。但是老洛沒有這樣做,他把筆擱下,神情和善平和,靜靜地注視著發怒者。

最後,那青年隻好拍了幾下桌子,便怏怏離去。

老洛扶正那張椅子,像沒事似的,又埋頭工作,也始終不再提這事。

有時,不理睬,就是最有效的還擊,涵養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智慧的力量。為外物分心,為毫無意義的事情費神,那是不明智的做法。

感覺的重量

孩子正在賭氣,我上前抱他,發現他比平常重得多,這使我驚奇的發現,感覺是有重量的,好感覺可以減輕重量,壞感覺則增加重量。

提起來一袋50公斤的水泥,一定比同樣50公斤的情人重得多。

既然好感覺可以減輕重量,壞感覺能增加重量,那麼,我們應該時時在生活中有好的感覺,來減輕我們生命的負荷。放開你的心情,去感覺生命中的美好。

藝術家

一天晚上他的心靈忽然起了一種欲望,他想雕塑一個“一時的歡樂”的雕像。他便到世界中去找尋青銅。因為他隻能用青銅表現他的思想。

可是世界上所有的青銅都不見了;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可找到青銅;除了那個“永恒的悲哀”的像,它倒是用青銅雕塑的。

這青銅像是他自己所有的,他親手雕塑的,他把它安放在他生平唯一鍾愛的東西的墓上。在他一生所最愛的那死去的東西的墓上,他安放了這個他親手雕塑的像,作為一個不死的愛的標記,作為一個永久存在的悲哀的象征。在全世界中除了這個像外,就沒有別的青銅了。

他拿起他從前雕塑的像,把它放進一個大熔爐裏,讓火來熔化它。用了“永恒的悲哀”,他雕塑出一個“一時的快樂”來。

生活中不時有新的希望出現,需要我們好好把握。如果沉浸在過去的悲哀之中,而放棄新的希望,那隻能是永恒地悲哀下去。用“永恒的悲哀”換成“一時的快樂”,在享受當下,你會從此站立起來,看到永恒的快樂。

人生的際遇

有一個年輕人,滿懷著大誌到外地從商,經過了三年的奮鬥,終於能夠有所成就,心裏一直夢想著衣錦榮歸、光耀門楣的景象。不料,一場無情的大火把他三年的努力化為灰燼,美夢頓成泡影,傷心之餘他產生了尋死的念頭。

他想找一個山崖從上麵跳下,結束他這一事無成的一生。到了山崖,他發現已有一個老人,在山崖上徘徊不決地走著,他好奇地走近,問他獨自一人在此徘徊的原因,那老人告訴他:

“我本有個小康的家庭,一家四口和樂的生活著。不料,幾年前自己卻生了一種怪病,看盡了名醫卻都束手無策,花盡了家產也沒一點起色,現在為了看好我的病,妻兒們連三餐都得盡量節省,以籌集我的醫藥費,我成了家中的累贅。我想如果我死了,他們就可以不必再過這種生活了。”

聽了那老人的話,年輕人的內心裏有很多感觸。

就在此時,不遠處有個缺了條腿的乞丐,手中提著包一跛一跛興高采烈地向山上走來。看他的樣子,好像是趁著日暖時來山上走走玩玩的。那乞丐看見了那二人,不介意地在他倆的旁邊席地坐了下來,一麵打開手中所提的包,一麵口中說道:

“今天天氣真好,二位大哥興致真高,這麼早就來遊山玩水。”

近身一看才知道,這乞丐不隻是缺了一條腿而已,肩膀上還少了一隻胳臂,原來那包是綁在他的袖子上的。看了這情形後,那年輕人想了想那老人的情形,再想一想自己,心中不禁盤算著:

“我不過是失去了三年奮鬥的成果,但我還年輕,還有機會再來一次;而那老人家,不過隻是暫時失去了健康,但他卻擁有孝順的兒女和賢慧的妻子;那乞丐,雖缺胳臂缺腿,無依無靠,卻自由自在地生活。比起他,實在是連死的資格都沒有。”

他就對老人說:“我不想死了!我覺得我們倆還不是天下最可憐的人,我們不過是沒鞋穿而已,要知道世界上還有沒腳的人;沒腳的人都不願死,沒鞋的人更是沒資格去死。”

老人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邁步和那年輕人一起下山去了。

擁有了生命,我們就擁有了最大的資本,如果我們再擁有健康、親情,那我們的生活就很美好了——至少相對於缺少這些的人來說是如此。不要對生活太過苛求,好好享受你所擁有的,知足者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