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挖開智慧通道(1 / 3)

智慧之源

智通禪師晚年又收了兩名弟子。大弟子聰明機靈能說會道,小弟子雖然沉默寡言智慧一般,但卻勤奮踏實。

禪師閑時喜歡和人參禪論道。他把能說會道的大弟子留在身邊,一邊教他些佛理,一邊和他探討些問題;而那位小弟子則被派去幹其他的雜事。

幾年後,智通禪師很老了。他決定在眾弟子中選出一位繼承人。出人意料的是,智通禪師選中了那位沉默寡言的小弟子。

大弟子很不服氣,問:“師傅,我從您身上學得不少佛理和智慧,您為什麼偏偏選中小師弟呢?”

禪師歎道:“你雖聰明,但生性虛浮,難以成就大業。真正的智慧是學不來的,它隻能在實踐中獲取。”幾日後,禪師圓寂了。小弟子正式繼承了衣缽,後來,他也成了那一帶有名的禪師。

有時,天才並不能造就成功。主宰和推動世界前進的,恰恰是那些天資一般卻勤奮好學的人。一個人天性聰明固然好,如不去磨煉鍛造,他的智慧之泉終將枯竭;而那些勇於實踐的勤奮者就像個掘井工,他們不驕不躁,一點一點向智慧之源掘進,直到智慧之泉噴湧而出。

釋迦牟尼麵對誹謗

有一段時期,釋加牟尼經常遭到一個人的嫉妒和謾罵。對此,他心平氣和,沉默不語。

又有一次,當這個人罵累了以後,釋迦牟尼微笑著問:“我的朋友,當一個人送東西給別人,別人不接受,那麼,這個東西是屬於誰的呢?”這個人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屬於送東西的人自己。”釋迦牟尼說:“那就是了。到今天為止,你一直在罵我。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麼謾罵又屬於誰呢?”這個人為之一怔,便啞口無言了。從此,他再也不敢謾罵釋迦牟尼了。

有時候,對待的惡意的誹謗和指責,不理睬就是最有效的還擊。不理睬是對誹謗的一種蔑視,也是人性高度的一種體現。

鶴和小狐狸

有隻鶴和一隻小狐狸交上了朋友。有一天,正當它們在一起散步時,被獵人發現了。獵人馬上追過來。鶴問小狐狸:“獵人追上來了,我們該朝哪裏跑?”“我有十二種智慧,我會有辦法逃跑的。咱們一起到我的洞裏去吧!”鶴同意了,它同狐狸一起進了洞。但獵人們早循著它們的足跡來了。他們開始挖狐狸洞。此時,狐狸也不知如何辦才好,它問鶴:“你有多少智慧?”

“隻有一種。”鶴答道。它反問狐狸:“你現在有多少種智慧?”狐狸答道:“現在隻剩下六種了。”獵人們已把洞挖開一半,可狐狸還沒有想出逃命的辦法。它問鶴:“你難道還沒有想出什麼辦法來?”鶴答道:“我仍然隻有唯一的一種智慧。”狐狸說:“可我隻剩下三種智慧了。”

獵人們一直朝裏挖著。快要挖到他們跟前時,小狐狸已經嚇昏了。它又問鶴:“啊,朋友!你還沒有想出什麼辦法嗎?”鶴說:“我永遠隻有一種唯一的智慧。”鶴一說完,便躺到地上裝死。獵人們挖開狐狸洞,他們看見了躺在地上裝死的鶴說:“瞧,狐狸還抓了一隻鶴。先把鶴擲到上邊去。”他們把鶴朝外麵一擲。這隻僅僅有一種智慧的鶴立即展開翅膀,“呼”地一聲飛走了;而那隻有十二種智慧的狐狸,卻被獵人們抓住,殺死剝了皮。

辦法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是否適用,真正的智慧必須是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會屠龍之術,理論一大把,愛高談闊論,這樣的人很多,不要以為他們很有智慧,因為智慧不是用來說,而是用來做的。

錯而不誤

乘出租車去火車站。

路上堵得厲害,幸好時間寬裕,出租車上閃動的電子時鍾告訴我:不用急,還來得及。

從從容容付款時司機隨口問我乘的是哪次車。聽完我的回答後他驚呼:“哎呀!那你要趕緊,我這鍾慢十來分鍾的。”

結果是,我誤了車——晚1分鍾。

以後我便不再輕信出租車上的鍾。有一次我看見一位司機將同樣是誤差十幾分的時鍾調整了一下。讓人奇怪的是,他不是把它調準,而是把它調得更錯,使它誤差達幾個小時。他說:這個老是要走慢的鍾,索性讓它誤差大一點,人家知道它不準,也就不會誤事了。

有錯即糾當然最好,但在一時半會兒無法糾正的情況下,至少明確地告訴別人此處有錯,才能錯而不誤人。

事實上,與正確最相近的錯,最易誤人。

倒過來想

據說,下麵這道題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設計的。

從前,有個農夫,死後留下了一些牛。他在遺書中寫道:妻子:分給全部牛的半數再加半頭。長子:分給剩下的牛的半數再加半頭,他所得的牛是妻子得牛頭數的一半。次子:分給還剩下的牛的半數再加半頭,他所得的牛是長子得牛頭數的一半。長女:分給最後剩下的牛的半數再加半頭,她所得的牛是次子得牛頭數的一半。結果一頭牛也沒有殺,正好全部分完。問:農夫死時留下了多少頭牛?請暫停閱讀,想一想:解這道題該怎麼思考?怎麼計算?是先假設一些情況然後逐一驗證好呢,還是設農夫死時留下的牛為列方程式來解好呢?此外,解這道題還沒有更簡易的新的思考方法和計算方法?

思考和解答這道題,如果先假設一些情況(例如假設共有20頭牛,共有30頭牛……),然後再對它們逐一驗證和排除,自然是可以的。但這樣不免有些繁瑣,要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是一個較笨的辦法。比較起來,用解方程式的辦法更好一些,但也相當複雜。

解這道題最好是倒過來想,倒過來算:

長女既然得的是最後剩下的牛的“半數”加“半頭”,結果一頭牛都沒殺,也沒有剩下,那麼,她必然得的是:1頭。

次子:長女得的牛是次子的一半,那麼,次子得的牛就是長女的二倍:2頭。

長子:次子得的牛是長子的一半,那麼,長子得的牛就是次子的二倍:4頭。

妻子:長子得的牛是妻子的一半,那麼,妻子得的牛就是長子的二倍:8頭。

把4個人得的牛的頭數相加:1 2 4 8=15,可見,農夫留下的牛是15頭。

解這道題這樣倒過來想,倒過來算,豈不是比采用其他方法顯然要容易得多,也快得多嗎?

思維的方向應該是多角度的,當考慮問題進入死胡同時,我們不防試試倒過來想,或許會有“柳暗花明”的奇跡出現。我們看待問題也如此,倒過來想一想,很多壞事其實也是可以坦然接受的。

生死攸關的燭光

這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

在法國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婦女,人稱伯爵夫人。她的丈夫在馬奇諾防線被德軍攻陷後,當了德國人的俘虜,她的身邊隻留下兩個幼小的兒女——12歲的雅克和10歲的傑奎琳。為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母子三人都參加了當時的秘密情報工作,投身到為解放祖國的光榮鬥爭行列。

每周星期四的晚上,一位法國農民裝扮的人便送來一個小巧的金屬管,內裝著特工人員搜集到的絕密情報。伯爵夫人的任務就是保證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軍派人來取走。為了把情報藏好,伯爵夫人想了許多辦法,她先是把金屬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橫檔中,以後又把它放在盛著剩湯的鐵鍋內。盡管他們安全地躲過了好幾次德軍的突然搜查,但伯爵夫人始終感到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把裝著情報的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外麵小心地用蠟封好,然後把蠟燭插在一個金屬燭台上。由於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幾次嚴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裏闖進了三個德國軍官,其中一個是本地區情報部的官員。他們坐下後,一個少校軍官從口袋中掏出一張揉皺的紙就著黯淡的燈光吃力地閱讀起來。這時,那位情報部的中尉順手拿過藏有情報的蠟燭點燃,放到長官麵前。情況是危急的,伯爵夫人知道,萬一蠟燭燒到鐵管之後,就會自動熄滅,同時也意味著他們一家三口的生命將告結束。她看著兩個臉色蒼白的兒女,急忙從廚房中取出一盞油燈放在桌上。“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些。”說著輕輕把蠟燭吹熄。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但是,輕鬆沒有持續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著青煙的燭芯重新點燃,“晚上這麼黑,多點支小蠟燭也好嘛。”他說。燭光搖曳著,發出微弱的光。此時此刻,它仿佛成為這房裏最可怕的東西。伯爵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軍那幾雙惡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來越短的蠟燭上。一旦這個情報中轉站暴露,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這時候,小兒子雅克慢慢地站起,“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來生個火吧。”說著伸手端起燭台朝門口走去,房子頓時暗下來。中尉快步趕上前,厲聲喝道:“你不用燈就不行嗎?”一手把燭台奪回。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運即將到來了,但在鬥爭的最後階段,自己必須在場。他從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等最後的時刻。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突然,小女兒傑奎琳嬌聲地對德國人說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校瞧了瞧這個可愛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邊,用親切的聲音說:“當然可以。我家也有一個你這樣年紀的小女兒。來,我給你講講我的路易莎好嗎?”傑奎琳仰起小臉,高興地說:“那太好了。不過,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頭很痛,我想睡覺了,下次您再給我講好嗎?”“當然可以,小姑娘。”傑奎琳鎮定地把燭台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上樓去了。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階梯時,蠟燭熄滅了。

智慧需要有正義和勇敢作為支持,這樣的智慧更能發射出耀眼的光芒。鎮定自若地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我們的智慧就能在鬥爭中得以發揚和積累。

分段實現大目標

1984年,在東京國際馬拉鬆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奪得了世界冠軍。當記者問他憑什麼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時,他說:“憑智慧戰勝對手。”兩年後,他又在米蘭獲得了意大利國際馬拉鬆邀請賽冠軍。當記者又請他談經驗時,他說了同樣的話。人們對他的所謂智慧迷惑不解。

他在自傳中是這麼說的:“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地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裏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

在現實中,人們做事之所以會半途而廢,往往不是因為覺得此事難度較大,而是覺得成功離自己較遠。確切地說,我們不是因為失敗而放棄,而是因為倦怠而失敗。將大目標進行分解,分段完成,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已接近終點,我們不能像蝸牛一樣漫無目的的爬行。

月光是照在臉上還是後腦勺上?

林肯在當美國總統之前,是一位有名的律師。

他青年時代有一位朋友,名叫漢納·阿姆斯特朗。漢納不幸早死,留下妻子和兒子威廉,生活很苦。有一天,林肯忽然在報上看到一條消息說,威廉被控告犯謀財害命罪。林肯知道這孩子很善良,不會殺人,於是毛遂自薦免費打這場官司。

他仔細查閱了全部案卷,勘察了現場,掌握了全部證據。原告方麵的一位證人——查爾斯·艾倫在陪審團麵前發誓說:他曾親眼看見威廉和一個名叫梅茨克的人鬥毆,時間是8月29日夜裏11點鍾,正值明月當空。月光下,他看見威廉用流星錘擊中梅茨克,隨後把流星錘扔掉。

審判中,林肯針對上述關鍵性證詞當庭對艾倫發問——

林肯:你發誓說你認清了小阿姆斯特朗(即威廉)?

艾倫: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後麵,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樹後麵,相距二三十米,你能看得清楚嗎?

艾倫:看得很清楚。因為月光很亮,完全可以在二三十米內認清目標。

林肯:你肯定不是從衣著上認清他的嗎?

艾倫:完全不是從衣著方麵。我肯定是看清了他的臉蛋,因為月光正照在他的臉上。

林肯:具體的時間你也可以肯定嗎?

艾倫:完全可以肯定。因為我回到屋裏時,看了看時鍾,那時是11點15分。

林肯:你擔保你說的完全是事實嗎?

艾倫:我可以發誓,我說的完全是事實。

林肯:謝謝你,我沒有其他問題了。

然後,林肯派人取來一本曆書。這本深受美國廣大群眾所喜愛的曆書表明,1857年8月29日午夜前3分鍾,即夜間11點57分,月亮早已經看不見了。林肯於是痛揭艾倫的謊言:

“全體女士們和先生們,親愛的陪審官先生們,我不能不告訴你們,這個證人艾倫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子!”

林肯接著說:

“他一口咬定8月29日深夜11點15分,他在月光下認清了被告人的臉。請大家想一想,8月29日那天是上弦月,11點時月亮已經下山了,哪裏還會有月光?退一步說,也許他時間記得不十分精確。假定說時間稍有提前,月亮還沒有下山,但那時月亮在西,月光是從西往東照射的,月光可以照射到他的臉上,那樣,證人就根本不可能看清被告人的臉;如果被告人臉朝草堆,那麼,月光隻能照在被告人的後腦勺上,證人又怎麼能看到月光照在被告人的臉上呢?又怎麼可能從二三十米外的草堆處看清被告人的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