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善於經營夢想高揚信念(1 / 3)

有兩名年屆70歲的老太太:一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人生的盡頭,於是便開始料理後事;

另一名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有什麼想法。於是,後者在70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隨後的25年裏,一直冒險攀登高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上有名的高山。後來,她還以95歲的高齡登上了日本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的最高年齡記錄。她就是著名的胡達·克魯斯太太。

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是環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抱有什麼樣的信念。隻要心中的熱情火焰沒有熄滅,我的才能永葆青春。人生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在於我們是否高揚信念。探險家一個極地控險家,先後征服了南極、北極。

他獲得了無數枚勳章,但失去了雙腿——被極地的嚴寒凍壞了。

在他晚年,一個記者問他:

“您是為獲得勳章而感到自豪,還是為失去雙腿感到後悔呢?”

老探險家閉上雙眼,沉默許久,才喃喃地說:“那潔白的極地荒原,多麼令人神往!”

在老探險家眼裏,勳章、雙腿都不能讓他的心靈震撼,而對極地的征服與神往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有一個聖潔的夢想,有舍棄一切的信念,還有什麼危險不能克服?還有什麼目標不能達到?成敗之間在貝爾發明電話之前就有許多人曾宣布自己發明了電話,像愛迪生、格雷和雷斯等,其中雷斯是最為接近的,可為什麼最高法院卻將此項專利判給貝爾呢?原來雷斯沒有把螺釘轉動四分之一周,把間歇電流轉為等幅電流。而貝爾做到了,並使電話保持了暢通,他成為真正的發明者。事情就是這樣,有時我們和成功隻有一步之遙。

曾哲從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出發沿著中尼公路,穿越了喜馬拉雅,徒步走進西藏拉薩。四十六天,一千零九十九公裏的曆程,其間的艱辛是可想而知的。用他的話說:旅途中我體驗到的艱辛不完全是生理上的,更多是心理上的。每天最擔心的是下一站睡在什麼地方,不知前麵有什麼在等著我,還能不能活著出去的念頭就在腦子裏打轉。但腳步卻是不敢停的。無論多慢,隻要堅持,也許你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就突破了極限。生命中需要太多的忍耐,隻要你去做了,去堅持了,總會有所收獲的。

人與人之間,弱者和強者之間,大人物與小人物之間,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意誌力量。一個人確立目標了,不論它距離我們有多遠,都應該堅持到最後。強者是堅持到最後的人,也是笑到最後的人。兒子的電話我曾住過半年醫院,在同一病房,有一位完全臥床不起的先生,他每天的樂趣就是問護士:“我兒子來電話了嗎?”然後再聽護士說聲“來了”。起初,我想他那每天來電話的兒子真孝順。但是,後來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他的兒子並未來電話,而是護士們在說謊,以鼓勵他,讓其對生命抱有希望。這是善意的、也是令人傷悲的謊言。

據說,先生剛住院時,他那當卡車司機的兒子的確每天給醫院來電話,由於他的工作需要在全國各地奔跑,所以不能來醫院探望。住院以後,曾幾次病危,每到這時,隻要護士說一聲“你兒子來電話了”,他的病情就奇跡般地好轉。

有一天,醫院接到了的兒子因交通事故而去世的噩耗,醫院考慮到的病情,就未將此事告訴他。從此護士們就開始說謊。

“今天我兒子說在哪裏?”

“今天他說在浜鬆。”

“哎?昨天他還說在福岡,怎麼今天又在浜鬆呢?”

這種謊言露餡的情況也有幾次,但是護士們還是盡量使謊言完美些,在護士們交班時的聯絡事項中,也包括電話的事。在病情稍有好轉時,護士們還開玩笑說:“你兒子說他去相親了,但因對方不是你喜歡的類型,所以沒談成”。

但是,這些護士們的謊言未能持久。身體每況愈下,在彌留之際,好像已經知道了護士們製造的假電話,於是總是重複地說“謝謝!謝謝!”終於病逝了,當護士們推著的遺體出了病房、經過護士值班室前時,電話鈴忽然響了,這一瞬間,大家都怔住了,不由地停下腳步,聽著那響個不停的電話鈴聲,護士們都淚如雨下。

那個情景雖然已過去了十年,但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腦海中。

對兒子的牽掛與思念支撐著老人對生命的希望,護士們也不得不編織一個善意的謊言。正因為人世間有了愛——老人對兒子的愛,護士們對老人的愛——奇跡之花才會盛開。有了希望,有了愛,我們在人生旅途上就不必再擔心任何的艱難險阻了。種花有位盲人,一生中從事著一件工作:種花。

因為他的父親是有名的花匠。子承父業,他別無選擇。這是件殘忍的事情。他天生是個盲者,從不知道花是什麼樣子。

別人告訴他:“花是美麗的。”他便用自己的手指細細地觸摸,從心靈到顫抖的指尖,真切地體會美麗的確切含義;又有人告訴他:“花是香的。”他便俯下身去,用鼻尖小心地嗅出另一種芳香來。

幾十年過去,盲人像對待親人那樣侍弄著花兒,他種的花,嬌豔欲滴,芳香誘人,據說是小城裏最為美妙的那種。數百盆月季、玫瑰、牡丹,以及那些叫不出名的名貴花種,讓人們驚羨不已。

做事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並不在於所具備的外在條件,而在於是否用心去做。一個人專心致誌於某件事,他就一定能幹好,雖然他從沒有見過那種東西。留住希望的種子從前有個孤兒,過著貧窮的生活。有一年冬天剛剛開始,他的全部口糧就隻剩下父母生前為他留下的一小袋豆子了。但是,他強抑製住饑餓,把那一小袋豆子收藏起來,隨後,靠撿破爛勉強度日。但在他心中總有一株株綠得可愛、綠得誘人的豆苗在蓬蓬勃勃地生長,他似乎真的看見了來年那飽滿的豆莢。因此,那一個漫長的冬季裏,他雖然多次險些餓昏過去,卻一直不曾觸過那一小袋豆子——那是希望的種子啊!

春天來了。孤兒把那一小袋豆子種了下去。經過一夏天的辛勤勞動,到了秋天,他果然獲得了喜人的豐收。

豐收之後的孤兒並不滿足,他還想獲得更多的收獲,於是他把收獲的豆子又留下來繼續播種、收獲。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種了又收,收了又種,不出幾年,孤兒的田邊地角,房前屋後全都種滿了豆子。他很快告別了窮困,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富豪。

生活中誰都會遇到困厄和挫折,但隻要你的希望之燈永不滅,對未來的憧憬猶存,就能克服一切困難,達到生命的巔峰。記住,無論有何種艱難,也要留住希望的種子。信念值多少錢羅傑·羅爾斯是紐約第53任州長,也是紐約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他出生在紐約聲名狼藉的大沙頭貧民窟。這裏環境肮髒,充滿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漢的聚集地。在這兒出生的孩子,從小就耳濡目染逃學、打架、偷竊甚至吸毒等事,長大後很少有人獲得較體麵的職業。然而,羅傑·羅爾斯是個例外,他不僅考入了大學,而且成了州長。

在就職的記者招待會上,到會的記者提了一個共同的話題:是什麼把你推向州長座的?麵對300名記者,羅爾斯對自己的奮鬥史隻字未提,他僅說了一個非常陌生的名字——皮爾·保羅。後來人們才知道,皮爾·保羅是他小學時的一位校長。

1961年,皮爾·保羅被聘為諾必塔小學的董事兼校長。當時正值美國嬉皮士流行的時代,他走進大沙頭諾必塔小學的時候,發現這兒的窮孩子比“迷惘的一代”還要無所事事,他們不與老師合作,他們曠課、鬥毆,甚至砸爛教室的黑板。皮爾·保羅想了很多辦法來引導他們,可是沒有一個是有效的。後來他發現這些孩子都很迷信。於是在他上課的時候就多了一項內容——給學生看手相。凡經他看過手相的學生,沒有一個不是州長、議員或富翁的。

當羅爾斯從窗台上跳下,伸著小手走向講台時,皮爾·保羅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當時,羅爾斯大吃一驚,因為長這麼大,隻有他奶奶讓他振奮過一次,說他可以成為五噸重的小船的船長。這一次,皮爾·保羅先生竟說他可以成為紐約州的州長,著實出乎他的預料。他記下了這句話,並且相信了它。

從那天起,紐約州州長就像一麵旗幟。他的衣服不再沾滿泥土,他說話時也不再夾雜汙言穢語,他開始挺直腰杆走路,他成了班主席。在以後的40多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51歲那年,他真的成了州長。

在他的就職演說中,有這麼一段話。他說:信念值多少錢?信念是不值錢的,它有時甚至是一個善意的欺騙,然而你一旦堅持下來,它就會迅速升值。

在這個世界上,信念這種東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費獲得,所有積累了龐大財富和達到目的的人,最初都是從一個小小的信念開始的。信念是所有奇跡的萌發點。鳥與樹這是一個我聽過的故事。

鳥飛的起點是巢,巢在樹上。

鳥經曆了漫長的飛行,無意間停到了樹上。鳥累了、倦了,搭起一個簡易的巢。

漸漸地,鳥覺得樹好美、樹好大,美得讓她留戀、大得足以讓她依傍——鳥愛了上樹。

樹是很平凡的。樹的平凡中透著深沉,透著靈秀,樹在鳥的眼中是成熟、是偉岸、是不可抗拒。鳥矛盾著:是繼續遠行,還是留下來陪樹。樹告訴鳥,如果我能夠,我會陪你遠行,困為我崇尚高遠。但是我不能,我就希望有人會替我實現夙願。

鳥飛走了。

愛是美的,離別是一種傷感的美,離別後永遠地愛著,是一份亙古不變的輝煌。

鳥飛回來的時候,樹已經倒下了——枯黃裏帶著堅毅,蒼涼或透著甜蜜:鳥沒有負他。

鳥為他銜來枝枝橄欖,鳥為他送來滴滴清泉;鳥夜夜啼唱,帶血的歌聲喚起樹生的渴望。

又是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樹在掙紮、鳥在歌唱。樹的掙紮是對命運的反抗,鳥的歌聲是對樹的激揚。

故事的結局是鳥和樹生命的重新開始。

我似乎覺得,我看見過,正在經曆著。

人的一生,除了抗爭便是歌唱。我們有很多夢想需要實現,我們有很多苦難需要承受,沒關係,我們會頑強地抗爭。與此同時,我們也在不停地歌唱,歌唱我們的夢想,歌唱我們的鬥爭,生命不息,歌唱不止。人生是一部抗爭史,也是一部歌詠史。

不再害怕失敗

以前,我是個做事害怕失敗的人。那時抱著一個信條:不做是最保險的方法。所以也就總是一無所成。直到有一天在一本書中讀到了關於一個人簡曆的文章,我這才如夢初醒,重新思考起自己的未來。這個人的簡曆是這樣的:

22歲生意失敗;23歲競選州議員失敗;24歲生意再次失敗;25歲當選州議員;26歲情人去世;27歲精神崩潰;29歲競選議員失敗;31歲競選選舉人失敗;34歲競選參議員失敗;37歲當選國會議員;39歲國會議員連任失敗;46歲競選參議員失敗;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49歲競選參議員再次失敗;51歲當選美國總統。

這個人就是阿伯拉罕·林肯。許多人認為他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

“失敗”是個消極的字眼,但是不可避免,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它。愛默生曾說過:“一心向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給他讓路。”我們之所以害怕失敗,就是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成功,也可站在萬人注目的成功舞台上。經營夢想有一天,俄羅斯作家克雷洛夫在大街上行走,一個年輕的農民攔住他,向他兜售果子:“先生,請你買些果子吧,但我要告訴你,這筐果子有點酸,因為我是第一次學種果樹。”年輕農民很笨拙地說著。

克雷洛夫對這個誠實的農民產生了好感。於是他買了幾個果子,對他說:“小夥子,別灰心,以後種的果子就會慢慢地甜了,因為我種的第一個果子也是酸的。”農民聽了很高興,他為找到一個“同行”而高興,說:“你也種過果樹?”克雷洛夫解釋說:“我的第一個果子是我寫的《用咖啡渣占卜的女人》,可是這個劇本沒有一個劇院願意上演。”

任何事的成功除了機遇之外,也不可缺少經驗積累和不懈的努力。每一個成功者,最初的時候也和我們一樣,種下自己的果樹,第一次收獲的並不是甜甜的果子。有所不同的是,他們善於把夢想當作自己的目標,每天為這個目標努力工作和學習,從生活中尋找成功的鑰匙。窗景兩個重病患者同住在醫院的一間病房裏,病房隻有一扇窗戶。靠窗的那個病人遵醫囑每天須坐起來一小時以排除肺部積液,但另外一個卻隻能整天仰臥在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