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0.讀《中國反貪史》三歎(2 / 3)

這與一般頌詩,不可同曰而語。這是因為:萬曆十五年十月(1587年11月),74歲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於官舍後,他的同鄉蘇民懷檢點其遺物,隻有竹籠一隻,內有俸金八兩,舊衣數件而已。時人王世貞以九字評之:“不怕死,不愛錢,不立黨。”(明·周暉:《金陵瑣事》卷1)朱良親眼目睹海瑞如此簡樸的行囊,以及士大夫湊錢為海瑞買棺的情景,感慨萬分,惟恐後世人不相信有這等事,特地寫下這首吊海瑞詩,以期與山河作證,讓海瑞的兩袖清風,長留人間。事實上,海瑞生前生活儉樸到一般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張破席上,蓋著夫人的舊裙,以至有道學家攻擊他是“偽”,這無疑是對海瑞的汙蔑,這種人是無法理解海瑞的。清官少的原因之一,是難過家庭關。清官張瑋曾經慨而言之:“為清官甚難!必妻子奴仆皆肯為清官,而後清官可為,不必則敗其守矣。”(清·餘懷:《東山談苑》卷3)難得的是,張瑋家人都理解、支持池。張瑋病歿京師後,其棺運抵毗陵(今常州),因無錢下葬,隻能停於荒寺。家中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其妻患病,無錢抓藥,後竟饑寒而死。惟其如此,不甘沉淪於腐敗泥淖者,不得不挖空心思安撫子女。明代前期陝西三原人王恕,曆任刑部侍郎、左都禦吏、吏部尚書等職。掌權五十餘年,壽至93歲。他為人剛正清嚴,始終一致。他的兒子見他兩手空空,麵露難色,王恕對他說:“你怕窮是不?咱家曆來有積蓄。不需要做官時像糧倉裏的老鼠那樣。”他引其子到後宅,指一處說:“這裏是藏金的地方,有一窖金。”指另一處說:“這裏是藏銀的地方,有一窖銀。”他死後,其子去挖掘,“皆空窖也”(明·李中馥:《原李耳載》卷上)。王恕為保持清廉品節,真是煞費苦心。事實上,曆史上的著名清官,其妻、子無一不是甘於清貧者,有的人還能與其夫或父互相砥勵。如婺源人江一麟,在地方做官有廉聲,被凋至京中任部郎。其妻便能常常“善善相規,施德於民”(清·龔煒:《巢林筆談》卷2)。而反過來,倘若高官之妻兒、部下,成天念叨好吃好喝,穿金戴銀,並與他人比較,說某人僅為七品小官,現已置下糧田千頃,某某僅為縣主簿(相當於今之秘書科長),已置下綢緞鋪、當鋪、木材行;僚屬則動輒說有權不用,過時作廢,過了這村,便無此店,趕緊能撈則撈,反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網雖大,畢竟多漏。在這樣的氛圍中,為官欲冰清玉潔,又談何容易!

清官的精神風貌,還不止於清廉自守。他們不惜丟掉烏紗帽,毀了所謂錦繡前程,甚至不惜犧牲身家性命,與貪官汙吏、豪強權貴抗爭;更有甚者,有的清官敢於批逆鱗,犯顏直諫,抨擊皇帝的誤國政策、荒唐行為,這又多麼需要無私無畏!如未代的包拯,進諫時“反複數百言,言吐憤疾”,濺了仁宗皇帝趙禎一臉唾沫星,直到他將錯誤任命“罷之”為止(宋·朱弁:《曲洧舊日聞》卷1)。這樣的剛正不阿,難怪當時京師吏民畏服,稱頌“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10)。又如明代,隨著封建專製主義的高度發展,皇帝被進一步神化,導致君臣隔閡,大臣見皇帝,竟以召對為可怪,一逢召對,便手足無措,隻知道連呼萬歲,趕緊磕頭。而至明中葉後。某些大臣覲見時簡直如坐針氈,甚至當場嚇得昏死過去,大小便失禁。(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1)但是,偏有不怕死的清官。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批所謂龍(皇帝也)身上的逆鱗。海端罵了嘉靖皇帝後,備好棺木,訣別妻子,準備慷慨赴死,已為人們熟知;天啟二年(1622)四月,禦史帥眾在奏疏中竟然敢於批評“內外朝萬歲呼聲聒耳,乃巫祝之忠”,這又需要何等的膽識!

然,天啟皇帝閱疏後大怒,說“帥眾不許朕呼萬歲,無人臣禮!”(明·葉向高《蘧編》卷12)幸虧首輔葉向高多方保護,帥眾才幸免予難。這種大無畏的氣概,是“殺生成仁,舍生取義”的生動表現。封建社會的官吏,幾乎無官不貪,枉法者不可勝數。海瑞等人能不貪贓枉法,僅此一條,已堪稱出汙泥而不染,香清溢遠,流芳百世了。

但是,曆史已進入21世紀,如果進一步用現代眼光審視清官,用一位著名史學家的話來說,“清官乃不祥之物”。當百姓手中無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時,才會在絕望中盼救星,呼喚青天大老爺能愛民如子。因此,最好的清官,仍然是老爺,最好的百姓,不過是兒子。什麼地方百姓大呼包青天之日,一定是他們已經被侮辱、被欺淩之時。顯然,清官是封建時代茫茫黑夜裏的昨夜星辰,他們絕不代表未來。在健全的法製社會裏,人們憑借法律來保護自己,而無需乞靈於清官。願早日走出清官時代!

三歎:改革家怎能忘記贓亂死多門!

中國曆史上有不少名垂青史的改革家,但其中有些人,結局悲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出汙泥而有染,忘記贓亂死多門。他們一方麵從事政治、經濟改革,一方麵自己又以權謀私,貪汙受賄,從而授人以柄,為反改革派的反攻倒算,打開了缺口。如西漢著名政治家、經濟改革家桑弘羊,其鹽鐵官營專賣、設立平準、均輸機構等一係列經濟思想和措施,對以後我國封建工商業的發展,有著巨大影響。但是,他居功自傲,處心積慮為自己的兄弟謀取高官厚祿,名將霍光反對這樣於,他懷恨在心。貪欲惡性膨脹的結果,最後竟與上官桀等人勾結謀反,敗露後被殺並滅族(《漢書》卷24下)。又如唐中葉著名經濟改革家、兩稅法的主要創始人楊炎,對唐代乃至後世的封建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他的兒子楊弘業在其庇護傘下,多次犯法,接受賄賂,走後門,通關節。楊炎本人,更利用宰相職權,仗勢強壓下屬官員買賣私人宅第,高價估價,低價結算,從中謀利,當時的禦史們認為,楊炎用權力謀來的差價就是贓物。他被罷官,貶至崖州,還沒到達,就又被唐德宗派人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