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4.一碗粥裝得下半部曆史(1 / 2)

如果以稀粥來劃分中國的曆史,兩千年來,不過是大多數人尚有稀粥喝的時代,大多數人連稀粥也喝不上,不得不改變現存秩序,爭取能再喝上稀粥的時代……

區區一碗粥

也許有人會說:“區區一碗粥,何足道哉!”愚見不然。倘若我們懷有曆史感,並學一回蘇東坡先生“意行無車馬,倏然略九州”,睜大眼睛正視,我們就能感受到:一碗稀粥,裝得下半部曆史——特別是中國政治史、文化史,透過一碗稀粥,我們可以看到烈火在大地上燃燒,江山幾局殘、幾度夕陽紅;可以看到滿腔憂患的青衿,“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我不想對粥字的本意作文字學的繁瑣考證,有興趣者,敬請查閱相關的工具書,甚至在不知耗去多少學者青春和熱血的正續《皇清經解》中慢慢索檢。也許知道這一點,也就夠了:在遙遠的古代,我們的老祖宗,從茹毛飲血的狩獵時代,慢慢進化到農耕時代,在狗尾巴草似的原生稻之類野生作物中,培植出莊稼來。並且有一日,人們還在嫋嫋炊煙裏,突然看到了在冒著陣陣水蒸氣的陶罐中,成功地煮出第一碗散發著清香的稀粥。

今天,哪怕是國學大師王國維老先生再世,也不可能考出第一個發明煮稀粥的人。但是,這位發明者,是很值得在曆史上大書一筆的:將人類的飲食史翻開新的一頁,從而把人類的文明,同前推進了一大步。

事實上,在中國文化史上,沒有任何一項發明,能夠像發明喝稀粥那樣,對千家萬戶、億兆斯民,產生如此緊密、廣泛、持久的社會影響。即使在今天已基本上得到溫飽的中國內地,不論城鄉,我相信大多數人,還是有喝稀粥的習慣或雅興的。

我說的雅興,指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稀粥精益求精。有幸光顧過上海四川路的雞粥店,以及名震羊城的“及第粥”者,都會對這二家粥店所售稀粥的精致、鮮美,留下深刻的印象。當然,常去飯店,畢竟“勞民傷財”。現在有不少人,把喝粥與保健結合起來,相關書籍,己出版數本。聊舉一例:《百病飲食自療》介紹的粥就有荊芥粥、發汗豉粥、生地黃粥、天門冬粥、甘蔗粥、熟地山藥粥、補虛正氣粥、落花十粥、附子粥……真是洋洋大觀。

不才也是個喜歡喝粥的人,而且近年來在研究包括飲食在內的社會生活史,有時也“照葫蘆畫瓢”,煮一鍋蓮子粥、藕粥、山藥粥之類。無奈積習難返,除舞文弄墨外,別無長技,一邊搖筆杆,一邊熬粥的結果,多半不是水漫煤氣灶,就是鍋底“烏焦巴弓”。慚愧笨夫難為有米之炊之餘,不禁喟然歎日:“想喝上一碗像樣的稀粥,又談何容易!”

口數粥與神仙粥

《百病飲食自療》,是一本頗見功力的著作。該書前言介紹,明代李時珍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中牧載了許多藥膳方,其中藥粥四十二種……高濂的《遵生八牋》,專列《飲饌服食牋》。粥類三十五種。我是吃明朝飯——也就是研究明史的人,《本草綱目》、《遵生八牋》是寒齋的必備之書,後者較難得,故不妨略說其中的藥粥。計有芡實粥、蓮子粥、山藥粥、枸杞粥、胡麻粥、梅粥、仙人粥、口數粥等等。口數粥、仙人粥名稱很特別,值得單獨介紹。

原文記載:“十二月二十五日夜,用赤豆煮粥,同綠豆法。一家之人,大小分食,若出外未回者,亦留與吃,謂之口數粥。能除瘟疫,辟厲鬼。出《田家五行》。”赤豆有清熱利水、散血消腫的功效,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黃素等多種成分,食之自然有益健康,期望闔府口數一個不少,人丁興旺,故又名“人口粥”。

當然,說“辟厲鬼”,無稽也,因為世界上本來沒有鬼,隻有“活見鬼”。至於說口數粥出自《田家五行》,不確。《田家五行》是元末江南人的著述。而實際上,喝“口數粥”至遲采代已有此習。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條載謂:“二十五日,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名日人口彈,有貓狗者亦與焉。”詩人範成大的《範石湖集》中亦有“口數粥行”詩,謂:“家家臘月二十五,浙米如珠和豆煮”雲雲。

至於“仙人粥”,又名“神仙粥”。成分、食法,記載不一?《遵生八牋》載謂:“仙人粥:何首烏赤者為雄,白者為雌,大者為佳。采大者不可犯鐵,竹刀刮去皮,切成片,收起,每用五錢,砂鍋煮爛,下白米三合煮粥。”明中葉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卷三則謂“神仙粥方……用糯米約半合,生薑五大片,河水二碗,於砂鍋內煮一二滾,次入帶須大蔥白五七個,煮至米熟,再加米醋半小盞入內和勻,取起,趁熱吃粥,或隻吃粥湯亦可。即於無風處睡之,出汗為度。”目的何在?專治感冒等症也。

而用何首烏煮成的神仙粥,據《粥譜》介紹,功效是“駐顏、益腎、宜子,治瘡尤效。”所謂“神仙粥”者,如此而己。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固然內容豐富,精彩紛呈,但花頭亦不少,每每小題大做。如區區兩條紅燒的,實際上比老鼠尾巴長不了多少的黃鱔,再加一個鵪鵓蛋,便美其名日“二龍戲珠”,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一碗治傷風或補腎的稀粥,偏要扯到什麼神仙頭上,是又一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