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5.論蒙汗藥與武候小說(3 / 3)

在明代一一也可以說在整個古代,在所謂俠中,固然確有少數人鋤暴安良,劫富濟貧,扶困救危,在曆史上留美名;但是,從總體上看,特別是在明清,俠實際上是封建統治者的幫閑、打手,也是流氓的別稱。明代——包括清代的武俠故事、武俠小說,是明清流氓階層生活的一麵鏡子。即以明代的武俠小說而言,如“大鬧禁魂張”的宋四公之流,分明是在黑吃黑,落得個“鱉咬鱉——一嘴血”?當代的武俠小說,是明清以來武俠小說發展的結果,某些明清時期的俠,至今仍是一部分武俠小說謳歌、描繪的對象;這樣看來,中國武俠小說的先天不足之一、就是追溯其曆史淵源,讚美了流氓階層,而且說真的,今日風行的某些武俠小說,即使是正麵描寫的武俠英雄人物。我們從他們往往粗暴、乖張的行為中,。仍不時感到流氓氣息的陣陣襲來;而一些武俠小說的“拳頭加枕頭”的所謂新潮流的出現,更使這種氣息濃重了。近日與一位學者聊天,說起武俠小說,沒想到他竟這樣說:“老兄不是研究過蒙汗藥嗎?我看有一些武俠小說,就是青少年的蒙汗藥!”現在看來,此話雖偏頗、尖銳,但卻隱隱道出了一個道理:不能忽視武俠小說的消極麵。事實上,這也正是武俠小說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之林中,能占有一席之地,但始終成不了參天大樹的一個重要原因。

半個世紀前,魯迅曾經說過:“中國確也還盛行著《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但這是為了社會還有三國氣和水滸氣的緣故。”(魯迅:《葉紫作“豐收”序》。《且介亭雜文二集》)這種深刻的洞察力,實在讓人佩服。說到武俠小說,之所以能風行當代中國,固然有種種原因,但主要的,我以為正是中國社會還有武俠小說氣的緣故。這個氣不是別的,正是傳統武俠小說所刻畫的封建主義氣息。是的,在中國大地上,早己實行了社會變革。但封建主義殘餘還嚴重存在,《水滸傳》、《三國演義》及武俠小說裏所描繪的一些人和事,還以老模樣或新形式,繼續活動著,有時簡直讓你難以置信,千百年的古今界限竟然似乎根本不存在,但這卻是鐵的事實。聊舉一例——讓我們還是回到蒙汗藥的老話題上來,大概很多人難以想象,至今還有人幹著用蒙汗藥謀財害命的勾當,近年的報刊,時有所聞。如:就在1989年初,《安徽日報》載:

前一時期,安徽省沿江一帶連續發生幾起“蒙汗藥”案:銅陵一工人李某,雲望江縣華陽河買河蟹,有一青年要當場教他“藥功防勇”術,說是吃了他的藥,會有“爆發力”,就抓出一把似油菜籽般的藥粒,讓李某吞下。李某吞下後……始則興奮,繼則暈乎,最後不省人事。那青年就……將其身上四百無錢和一塊鑽石手表劫走。

不多久又出一事、一個從浙江蕭山來的推銷員潘某,在貴池縣青峰嶺擺藥攤的老嫗處診肩周炎。忽來一年輕人,說吃他的藥可治肩周炎。潘某……接過藥吞服,立時覺得迷糊起來,跟著年輕人東轉西拐,等蘇醒過來,他發覺自己在蘆葦叢中昏睡了一日兩夜,又發觀身上於元巨款、手表、衣服統統沒有了,公安機關偵查時,又出了另一案。在銅陵縣大通鎮姚鳳嘴山上鬆林中發現一男屍,一千四百元被奪,檢查屍體,發現其腹中有油菜籽般的藥物。不久,被通緝的罪犯李俊終落法岡。經有關部門檢驗,犯罪分子李俊所用的“蒙汗藥”,是一種名叫曼陀羅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含有莨菪堿毒性,服過量能導致神經麻痹直至窒息死亡。犯罪分子李俊己被判處死刑(轉引自《每周文摘》1987年1月22日,總第319期)。

你看,這裏的罪犯李俊,與武俠小說中用蒙汗藥麻人的人物,不是如出一轍嗎?這就是現實社會中的武俠小說氣!我想,諸如此類的“氣”,作為重要因素之一,也正是新武俠小說產生、存在、衍化的土壤。、至少在祖國內地,這種“氣”,成了武俠小說得以傳播的合適的氛圍。

1989年春於北京八角村

(原載台灣東海大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