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9.發廊古今談(2 / 2)

清兵入關,下令剃發,“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悲涼故實,是盡人皆知的。但除了無奈的梳辮子外,還需要剃腦門、刮臉,剪鼻毛、挖耳、按摩等更是“濤聲依舊”。此時的理發行業,通稱整容行,有的理發店幹脆就叫整容店或整容堂。據梁章钜《楹聯叢話》載,有家整容堂的楹聯是:“雖然毫末技藝,恰是頂上功夫。”甚妙。另一副楹聯“不焦白發催人老,更喜春風滿麵生”也雋永可喜。民國年間,由於豬尾巴似的辮子被辛亥革命革除,從西方傳來大背頭、分頭,剃頭師傅學會了用推子理平頭、留大背頭,繼而又學會了電燙、做花等等,整容店、剃頭棚之類,才改稱理發館。至於美發廳,就北京地區而論,是80年代後期才出現的,而近幾年,大大小小的發廊、美容保健中心,更如雨後春筍般充斥大街小巷,尤其是城鄉結合部。筆者考察了若幹家,良莠不齊,光怪陸離。有位發廊小姐告我:某大款,專愛聞其腳,且不讓洗,聞一次付款不菲。籲,此君莫非國粹派中嗜聞女人小腳的辜鴻銘之傳人乎?可見此輩也難以絕種。我將此事告訴另一位開發廊的美麗小姐,她聽後憤然日:“惡心死了!要是我,給一千元也不於!”真乃人各有誌也。

(《生活時報》1998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