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重視第一印象(1 / 2)

第一印象是對社會知覺對象第一次接觸後形成的印象。初次見麵時對方的儀表、風度所留給我們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後交往時的依據。一般人通常根據最初印象而將他人加以歸類,然後再從這一類別係統中對這個人加以推論與作出判斷。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人際關係的建立,往往是根據第一印象所形成的論斷。對此,心理學家魯欽斯研究認為,先出現的信息對總印象的形成具有較大的決定力。因此,要想在別人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應該特別慎重,即留給別人好的第一印象。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人際交往的開端——第一印象,同樣會決定一個人的交往“命運”。第一印象的好壞往往決定交往的成敗。成語“先入為主”就是對第一印象所起作用的最好概括。

第一印象一經形成,就等於給這個人貼上了一個標簽,我們以後再看他的時候,就不會像第一次看見他的時候那樣不帶任何偏見,而是有了一定的傾向性,我們也不會去注意所有的信息,而是傾向於尋找那些與我們已經形成的第一印象相符合的信息,即使碰上與之相矛盾的信息,我們也往往會尋找借口,“自圓其說”。

一位心理學專家說,第一印象75%左右決定了對一個人的觀感,而且很少會改變其最初的判斷。也就是說,給人的第一印象很好,即使往後在表現上有什麼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別人仍會采取接納、原諒的態度,但如果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負麵觀感,往後即使加倍用心,也很難脫離壞印象的陰影。很不幸的是,通常最初的印象破壞了,大都沒有機會再去製造第一印象了。

雖然人們都知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道理,也知道僅憑第一印象來判斷一個人,難免會出現錯誤,尤其當對方為了某些目的而刻意掩飾的時候更是這樣。但即使如此,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卻總也免不了要受第一印象的影響。

《三國演義》中鳳雛龐統當初準備效力東吳,於是去麵見孫權。孫權見到龐統相貌醜陋,心中先有幾分不喜,又見他傲慢不羈,更覺不快。最後,這位廣招人才的孫仲謀竟把與諸葛亮比肩齊名的奇才龐統拒於門外,盡管魯肅苦言相勸,也無濟於事。而孔門弟子子羽也曾因為其貌不揚而被有“聖人”之稱的孔子視為“才薄”,“不堪造就”,後來子羽離魯南遊,講授儒學,從學弟子達300人,聲名大噪,孔子才感歎不已:“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眾所周知,禮節、相貌與才華決無必然聯係,但是禮賢下士的孫權和素以善於識人而著稱的孔子尚不能避免這種偏見,可見第一印象的影響之大!

無獨有偶,美國總統林肯也曾因為相貌偏見拒絕了朋友推薦的一位才識過人的閣員。當朋友憤怒地責怪林肯以貌取人,說任何人都無法為自己的天生臉孔負責時,林肯說:“一個人過了40歲,就應該為自己的麵孔負責。”雖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點之處,我們卻不能忽視第一印象的巨大影響作用,因而必須通過提高自身修養來整飾自己的形象,為將來的成功奠定基礎,搭好台階。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讓一些被試人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人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