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球票裏的大商機
我一直喜歡看球,有一次在街上,碰上幾個人在賣足球票,票價5元,隻賣2元。反正無事,也很少有機會看現場,就湊熱鬧,擠了上去,購得一張。當時是武漢高校留學生對孝感永軍工廠隊。
我們的座位緊挨主席台,球賽還要等一會開始,我就與旁邊的人聊天,問他是不是買的2元的票,誰知他家是體委的,他說這種球票,肯定賣得不多,很多單位都送公關票,體委就更不用說。體委的人看比賽都麻木了,像這種球票,就是放在大門口讓他們隨便來拿,他們也懶得來。體育活動總跟體委有關,即使是演出也得跟體委談體育館租金、設施、人員、保衛等事宜,所以體委的人總有票源。他們搞到票,有頭腦的人可能還想到賣幾張,更多的人卻讓手中的票白白作廢。他們不會賣、或者不好意思賣啊!那些賣2元錢一張的票,多是不花錢或少花錢搞到手的票,可以說是無本之利,賺得厲害啊!
我大吃一驚,原來虧著賣也有錢賺啊!這不跟賣襯衣相似嗎?有貨的人不會賣,積壓;找到需求的人不就可以賺錢了?球票找到像我這樣的人,不是能賣得掉嗎?既然懶得拿,我拿到後,低價賣出不就賺錢嗎?我不動聲色地與他閑聊,實際上我已打定主意與他建立關係,讓他幫我提供比賽信息和拿到不要錢或低價的票,我再加價賣出。因為加價幅度仍低於票麵價,這就有很大的隱蔽性,購票的人認為占了便宜。賣的人可以說多買了幾張,或者說,朋友有急事來不成了。這樣更便於推銷。我敏感的認識到,這可能比倒賣暢銷票更有利潤,更無風險。
那時候體育館經常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我們如魚得水,票緊張時我們按演出票的方式賺錢,票不緊張時,我們找到有多餘票的源頭----體委,用最低價購過來轉賣。轉賣時,我們一般三人分工,在售票處兩邊各占一個人,任何一個想接近售票口的人都被我們攔截,我們一套話語是:多二張票,便宜點賣給你,你先到售票處看一下,我5元錢一張的票,虧2元賣給你,交個朋友。還有一個就到體育館前的十字路口,攔截自己認為有可能買我們票的人,剩餘的票就留幾張自己看。
這樣,我們成為當地消息最靈通,最有辦法搞到票、最有辦法利用票來賺錢的人。後來我們竟心血來潮跑到成都去過一次,來回路費、吃、住、玩的費用,也都賺出來了,等於白玩一趟。當時四川的球市在全國最瘋狂,最火爆,由於還在上班,主要是時間較緊,常常是等花的差不多手頭緊時,再找個機會來一下,沒做深的考慮。
總結:
(1)當時應該按這樣思路做得更深,而不是有一搭沒一搭地做,應在全國範圍內尋找這樣的商機,而不隻限於當地。
(2)既然已經走出去,就應該在周末的時間裏多請幾天假去外地看看,考察清楚當地的市場。
(3)做生意必須與資源掌握者合作,用我們的頭腦加上他們的資源賺錢。
4.開書店當老板的日子
日子就這麼過得很滋潤,身邊一大幫朋友,自己上班也很自由,有時玩票式的做幾筆生意,日子過得倒也快活,但就是讀書的愛好總不能滿足,因為我從小到大,一直酷愛看書。可是買書的錢一直總不富裕,想看的書也實在是太多了,這事不是很過癮。於是,我就非常非常想開家書店,那樣既賺錢又體麵,還能隨時有書讀,多爽啊!
我騎著車滿城轉,見到書店就進去觀察,跟老板或店員套近乎,打聽書的進貨渠道,看他們的哪些類型書銷得好。我那時已在自修公共關係和營銷管理課程,並將卡耐基的書奉為聖典。花了一個多月時間調查摸底,又用了兩天的時間,做了份策劃書,有模有樣的,很像那麼回事。
當時自己的月工資已經長到了120元,加之有一搭沒一搭做單生意,除花費外積攢了2000元。我預計開書店需要4000元資金,還需再借2000元。我將店址選在地區電視大學門口,學校有師生300多人,對麵是市自來水廠,右邊是體育館,左麵是全市最大的棉紡廠,而棉紡廠人口最多,是這一代最熱鬧的地方。
我像卡耐基一樣,將開書店的優劣勢列舉了出來:
劣勢:
(1)資金不足需借款;
(2)進貨渠道未完全掌握;
(3)沒有經營書店經驗。
優勢:
(1)店址比較滿意,離單位近,不耽誤上班,朋友多,不愁人看店子;
(2)緊鄰體育館,更方便演出票和球票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