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發怒時,變得很糟糕,不討人喜歡
當然,我們寧願永不發怒,但那是不可能的,說自己不可愛是全或無的思維方式,是一種自我標識。你否定了生活中的積極方麵。當你認為自己不可愛時,你實際上想的是你對某個人而言不可愛。那麼,你感覺自己在誰眼裏不可愛?如果是你的伴侶,你可以這樣想:二人的關係就像一條船,如果這條船隻能在平靜的海灣行駛,那麼它不是一艘好船。我們需要那些能經受住風浪的船。如果你因自己的憤怒感到自己不可愛,說明你們的關係經不起風浪。事實上,撥開疑雲,誠實、坦白地麵對你的伴侶,隻能增強你們的關係,而不會破壞你們的關係。
當然,衝突發生的時候,你不能體驗到愛的感覺。但愛情就像氣候一樣,無論我們做什麼,它還是它。一場暴風雨不會改變氣候。同樣,憤怒和衝突不會使你變得可愛,你應當學會承受衝突。
(4)發怒的時候,我不再忠誠
有時,你把內心對親人的憤怒告訴他人,會使你產生強烈的“不忠誠”感。然而,說出你的憤怒能夠幫助你更加了解它。如果令你氣憤的人真的傷害了你,那麼隱藏憤怒,隻會導致暗中勾心鬥角,而不會顯出你的忠實。你把秘密告訴別人,隻是希望將自己的感受理出頭緒。如果你感到這樣做破壞了“忠誠感”,那麼你將很難這樣做。但請記住,人們在忠誠外表的掩護下做盡了壞事。如果你同情自己,局麵就會改變。
(5)我不應該傷害他人
按照一般人的準則,故意傷害他人是不道德的。但我們此處談論的憤怒與之大不相同。你發怒隻是提醒大家注意你受到了傷害,你想改變這種狀況。你並不想利用發怒傷害誰,而隻是幫助他們認識到,他們正在傷害你,從而阻止他們的行為。並且,如果你尊重他們,將你的狀況解釋給他們,而不是攻擊他們,那麼他們不可能因此受到傷害。即使他們真的受到了傷害,他們也需要弄清楚原因。你無需為每一個人的情感負責,那樣做太累。總而言之,如果你不真誠地袒露自己的情感,最終要付出代價的,還是你自己和你所擁有的人際關係。
(6)我無法忍受憤怒感
如果你不習慣發怒,憤怒的情緒會令你感到恐懼。如果你害怕情緒失控,你很可能會壓抑自己的憤怒情緒。然而,如果你學會了自信,你就不大會這樣做。
(7)我會失控而傷及他人
你有責任不那樣做,但是你需要考慮以下問題。首先,你是否誇大了你的憤怒可能造成的傷害?你是否私下認為除了你自己,周圍的人都很脆弱,無法應付你的憤怒?如果是這樣,請找出令你這樣想的原因。找到支持和反對你想法的證據。猛烈抨擊他們不是個好主意,但沒有理由在他人麵前喪失自信。
(8)我會失控,使自己看上去像個傻瓜
你或許認為表達自己的情感會令你感到羞恥,因此你掩飾自己的感受。你可能在氣憤已極的時候,表現出言語過激或變得張口結舌。問題的關鍵是,你要把注意力放在你所要的信息上,而不是憤怒本身。
如果你憤怒,請查看自己是否有自我責備觀念或自我標識(例如我真笨,我是個傻瓜)。若果真如此,你要認識到這是全或無的思維方式,你貶低了生活中的積極方麵。提醒自己記住:憤怒隻是你希望自己改變的一個方麵,這並不能使你變成一個蠢人或傻瓜。
(9)我必須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我才有資格發怒
生活中沒有多少事情可以百分之百的正確,這是全或無的觀念。或許沒有對或錯,隻是觀點上的差異。允許不同見解的存在能促進我們的成長。
(10)如果我發怒,表明我是一個忘恩負義、自私自利的人
“自私”是一種自我標識,你完全忽略了自己為他人奉獻的時候。即使你對某人心懷感激,也不意味著你們之間毫無隔閡。在適當的情況下,你要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但不要隱瞞自己的不同意見,這會對你大有益處。要小心,不要使自己的感激變成負擔,因為這隻會增加你的怨恨之情。
你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控製憤怒的方法嗎?人生不能一味地憤怒,這是不理智的認識。那麼該如何在憤怒之中找到一條理智的控製憤怒的方法呢?是現代人求取成功人生的一個重要方麵,因為他們總是在“被迫的生存壓抑狀態”中探索出路。
憤怒離你不遠,也不近。有時候,憤怒可以成為創造簡單和快樂人生的動力,但有時,卻也導致感性的衝動,帶來殺傷力。所以,我們要控製自己的情緒,充分地對生氣說“不”。
4、拒絕壞習慣,亮出自我光輝
對自己說“是”,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充分地在生活中表現自己,改善自己的缺點,拒絕自己的壞習慣。因為在日常生活裏我們常會遇到一些人,由於一些微不足道的缺點,使他們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他們這些微不足道的缺點像那遮不住明月的烏雲一樣,卻掩蓋了月亮原有的美麗與皎潔的光輝。
(1)打嗬欠
當你和朋友在一起談話的時候,尤其是當你的朋友在滔滔不絕地發表意見時,那時你也許感到疲倦了,你能按捺住性子讓自己不打嗬欠嗎?
在大庭廣眾中,你能按忍不打嗬欠嗎?
假使是你和你的老朋友談話,你知道在老友麵前打嗬欠會引起老友不快嗎?
打嗬欠在社交場合中給人的印象是:表現出你不耐煩了,而不是你的疲倦。
(2)掏耳和挖鼻
有些手癢的人,隻要他看見什麼可以用,就會隨手取一支來掏耳朵,尤其是在餐室,大家正在飲茶、吃東西的當兒,掏耳朵的小動作,往往令旁觀者感到惡心,這個小動作實在不雅,而且失禮。即使你想洗耳恭聽,此時此地也不是時候。同樣,用手指挖鼻孔也是非常失禮的動作。
(3)剔牙
宴會席上,誰也免不了會有剔牙的小動作,這小動作是不能避免的,如果剔牙時露出牙齒,而且把碎屑亂吐一番,這是失禮的事情。假如你需要剔牙,最好用左手掩住嘴,頭略向側偏,吐出碎屑時用手巾接住。
(4)搔頭皮
有些頭皮屑多的人,在社交的場合也忍耐不住皮屑刺激的搔癢,而搔起頭皮來。搔頭皮必然使頭皮屑隨風紛飛,這不僅難看,而且令旁人大感不快。
搔頭皮這種現象在公共場合,尤其在社交場合和亂放臭屁一樣實在失禮。特別是在宴會上,或者較為嚴肅、莊重的場合,這種小動作是很難叫人諒解的。
(5)雙腿抖動
這種小動作多發生在坐著的時候,站立時較為少見。這種小動作,雖然無傷大雅,但由於雙腿顫動不停,令對方視線覺得不舒服,而且也給人有情緒不安定的感覺,這也是失禮的。同樣,讓翹起的腿兒鍾擺似的打秋千也是相當難看的姿態。
(6)當心放屁
放屁原屬生理現象,這一種有益於人體的細菌在腸內製造出來的。人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也不能夠不放屁。但是在公共場合,一個響屁足可以破壞整個會場的氣氛。即使放個悶屁也罷,其臭味也叫人惡心。據一個有經驗的人說,在預感到要放屁的瞬間可以來三次呼吸。要不,就悄悄的離開人群一會兒。
(7)拉鏈和鞋帶鬆著
這是一種疏忽,是種難以叫人寬恕的疏忽,鞋帶忘記係上或男士的褲子拉鏈忘記拉上,在大庭廣眾的場合,無疑是件有傷大雅的事。
(8)長指甲和汙垢
留長指甲可能是一種癖好,但也有一些人卻疏於修剪,而且也疏於清理指甲內的汙垢,這就近於失禮了。當和對方握手、取煙、用筷,半月形的指甲汙垢赫然在目,實在不雅之至!
(9)不要以“喂”來喊人
打電話時,人們為了接通線路,故有“喂”一聲,待互通聲氣以後,照例是“早安”或者是“你好”,然後再說下去。
但是有些人,平時見到朋友也像接電話一樣先來“喂”一聲,這就有失禮貌了,應該以姓和稱呼來招呼對方才對。
我們也常見有些人問路,也是“喂”一聲,雖然對方是路人,但為了禮貌起見,也得來一聲“你好”、“請問閣下”……
(10)頻頻看手表
假如你不是忙人,而且又無其他重要約會,那當你和朋友攀談時,最好少看自己的手表。這樣的小動作會使你的朋友認為你還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不會使談話繼續下去;同時,你的小動作可能引起對方的誤會,以為你沒有耐心再談下去。
如果你確實有要事在身的話,你不妨婉轉地告訴對方改日再談,並對此表示歉意才行。
(11)不守時間
有一位小姐,她是一個非常可愛的人。她的臉型,配上她苗條的身材,顯得特別清新飄逸,她的一雙美腿,走起路來輕盈極了;她喜歡穿淡雅服裝,特別喜歡穿輕紗罩著的裙子。她的談吐也是非常斯文,親切的話語交織著清甜的笑聲,跟她在一起,令人神爽意新,心神舒暢。像這樣的一位小姐,怎麼會令人不愉快呢?
然而,她有一個很令人頭痛的壞習慣:不守時間。
許多次,朋友們在車站等她一起去旅遊,大家都到了。而她,左等也不來,右等也不來,有的人堅持要等她,有的人老早就不耐煩了。
終於,她來了,仍然那麼輕盈,那麼瀟灑,那麼清新飄逸,同時又那麼清甜,那麼愉快,那麼悠然自在若無其事,在別人的埋怨聲中,她竟連一句道歉的話也不說。
我們不知道她的心裏是怎麼想的,不過,漸漸地她就被摒除在這個社交圈子之外了。因為人們越來越對她反感,覺得她每次浪費別人這麼多時間,是一種不可饒恕的行為。這種情形,一定要盡量避免。
(12)打聽別人的私事
吳小姐性情活潑,態度親切,凡是她到的地方,都充滿了她的甜爽的歡樂笑聲。她美麗大方、明眸皓齒,而且她的打扮總是叫人看起來很舒服。
她的毛病,就是特別愛打聽知道別人的私事。每到一個地方,她就很起勁地去查問別人的家庭情況,收入多少,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就翻弄別人的用具,或是偷看別人的信件。
而且,還不止此,她把她探來的私事,會在閑談的時候隨意地講出來,也不顧這樣做對別人會有無損害。
她的這種毛病很是使人頭痛,並且還會引起別人對她產生疑懼,以為她是別有用心。其實,她的內心是毫無惡意的,一方麵是出於好奇,一方麵又是由於喜歡說話。好奇,就對別人的私事發生無窮的興趣;喜歡說話,就不免會把自己的見聞講出來。可是她不知道,在她這種“天真爛漫”的行為中,不知給別人帶來了多少的不安與不快。
社會複雜,每個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有許多事情是不希望別人知道的。所以,除了對很親近的人或很熟悉的朋友之外,一般人對於別人的私生活都不會去詢問。有時為了表示自己的關切,也要請求別人同意,等別人自願地告訴你,倘若他不大願意告訴你,你就別再去追問。倘若他願意把他的事情告訴你,你也不要把此事當做新聞一樣,到處去講。至於偷聽別人的談話,偷看別人的書信、日記,或其它文件等等,則是一種犯罪的行為。
(13)借物不還
張先生是一位異常豪爽之人,他的精力旺盛,經常笑容滿麵,說話聲音宏亮,氣宇軒昂。並且,他有一種本領,常常能夠跟陌生人一見如故,朋友們都喜歡他。不過,日子久了之後,大多數人都會對他產生戒心,對他盡量保持一段距離,不敢對他十分接近,而且甚至有許多人還疑心他是一個非常高明、圓滑的大騙子。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他有隨意取用別人物品的習慣?借了別人的錢,常常不歸還。
朋友們勸他不要這樣,否則終必鬧得毫無信用、人見人怕,誰知他卻振振有詞地說:“別人還不是一樣用我的東西,借我的錢,我何時要他們還過,這些小事,我才不在意呢!”
然而,他不知,別人可不是這麼想的。財物是各有其主,這一點一般人是十分看重的。自己送給別人,不要別人歸還,是出於自己的自願,但是借了別人的財物,則一定要按時還,否則,就損害了別人的利益。
而且,在一般社交生活中,總應盡量避免借用別人的財物,除非萬不得已,千萬不要犯這社交上的大忌:尤其是手表、車子、照相機等是最不放心借給別人的。這些東西,在自己手裏損壞了,沒有話說,倘若在別人手中損壞了,心裏總是很不自在,叫人賠償也不是,不叫人賠,又白白地受了損失,一般人都有這種心理,因此也都避免向別人借用物件。至於錢呢,那就更緊張了,人人的收入支出,都有預算,一項一項分配好了,倘若借了不還,豈不打亂了別人的生活?更何況,一般人的錢財多數都是花費一番心血所得,造成別人金錢上受損失,就是等於讓別人白白地為你做了幾天沒有報酬的工作,這是多麼不公平的事啊!
(14)喜歡和人爭辯
李先生長的眉清目秀,一望便知是個很聰明的人,實際上他也不是假聰明,而是真聰明。他自小就非常勤學,喜歡看書、看報,凡是知識,他沒有不發生濃厚興趣的,名人演講、音樂會、展覽會,他也是必到,必聽、必看。因此,他的頭腦真可以算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書,天文、地理、曆史、科學、政治,經濟、文藝、美術,樣樣都知道。像這樣一個博學聰明的人本來是人人都敬愛的。
可惜,他卻有一個非常讓人討厭的毛病,就是喜歡和人爭論。他不利用他的豐富的知識去幫助別人,解決別人的難題,反而以難為別人而開心,拿別人的窘態來開心。無論別人說什麼,他必定加以反駁,一直到別人啞口無言為止。如果別人說某件事是好的,他就一定說是壞的,但如果別人說它是壞的,他就又反過來,改口說它是好的。總之,他是為反駁而反駁,以駁倒人家來娛樂自己,來炫耀自己的知識與才能。結果,有他在場,別人都不開口,讓他一個人去自說自誇,表麵上,他是勝利了,“所向無敵”,實際上他是孤獨了,使人難堪。在別人眼裏,他是“為眾所棄”。
在社交場合,無論你自己的知識多麼豐富,也不要借此來壓倒別人,使人難堪。在別人願意聽你的意見的時候,你可以把所知道的講出來,給別人作參考。同時,還要聲明你所知道的是極有限的,如果有錯誤,希望大家不客氣地加以指正。
在聽到自己不以為然的意見的時候,應不應該反駁呢?這要分幾種情形來決定:
1如果在座的人,大家都很熟悉,而且經常喜歡在一起討論問題的,那麼,就應該根據自己所知,講出自己認為正確的道理。真實的事情,照實地講出來,給大家做一個參考。否則就會失掉互相討論的意義,而且也就犯了對朋友不忠實的毛病,會被人家稱作“滑頭”。不過在態度上應該謙虛,不要因為自己知識豐富,就顯示出自命不凡,自高自大的神氣來。
2如果在座的人,大家都是初識,你對他們的脾氣、身世、人格、作風都不大清楚的時候,那麼對於那些你不同意的意見就最好不要反駁,也不必隨聲附和,冒充知音。如果別人問到你時,你可以推說:“這幾點,我還沒有好好想過。”或者說:“某人的話,也有他的道理,不過,各人看法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能一概而論。”在比較陌生的場合,這不能夠稱作“滑頭”,但如果自己明明不同意的意見,也大點其頭,大加讚許,那才是真的“滑頭”,雖然能夠騙住那個發表意見的人一時的高興,但卻被那些冷眼旁觀的人所不齒,失掉他們對你的信任。
3如果有人在大庭廣眾之間,發表荒謬至極的意見,或散布對大家有害的謠言,那麼就應該提出反駁。
但是,在這種場合,就多少需要一點說話的技巧,一方麵一針見血地揭露出對方的錯誤,一方麵又能夠輕鬆幽默地爭取大家的同情。切忌感情用事、口齒不清,不僅把空氣弄得太過於緊張,而且不能讓人明白你的意見。在這種時候,就需要考慮得十分周到。
4倘若是自己熟悉的朋友,在社交場合說了一些不得體的話,或是發表了很不正確的意見,那麼,就要設法替他“解圍”。那就是想出一些表麵上和他不衝突的話,實際上替他補充,叫別人覺得他的意見並非完全錯。
隻是有點偏差,或是他的本意原非如此,隻是措詞上有一點不妥而已。但事後,卻應當單獨地向他解釋,指出他的錯誤。
總之,大家見了麵,總不免要說話,也就不免會聽到自己不同意、不滿意的話。對這些話,要采取什麼態度,是應該根據當時情形,好好地加以考慮。
5、麵對壓力,何必跟自己較勁
英國諷刺作家史威夫特說:“願你一生中,每個日子都過得充實而有意義。”
可悲的是,我們許多人都在給自己施加壓力。我們並非有意如此,而是我們總在說服自己:“有朝一日我會快樂的。”我們告訴自己,當我們付清賬單,當我們完成學業,得到我們的第一份工作、一次提升時,我們將會快樂。我們勸告自己,當我們結婚之後,有了一個孩子之後,生活將會更美好。然後我們會苦於孩子不夠大——當他們長大了我們將會更滿足。之後,我們又苦於要去應付十幾歲的少年。當我們跨過這一階段我們當然會高興。我們對自己說,如果我們的配偶表現出色,當我們有輛更好的車,能夠去歡度假期,當我們退休時,我們的生活將會完美。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