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肯定自己,挖掘出自己的寶藏
每個人身上都有未發揮出來的潛能,在沒有實踐之前,不要輕易地否定自己。很多人在失去了工作之後,都會感到茫然,都會問自己:我能幹什麼?
其實,你能幹的事情很多,隻要你去尋找。
我們大多數人的體內都潛伏著巨大的才能,但這種潛能酣睡著,一旦被激發,定能作出驚人的事業來。
對自己說“是”的尺度,就是要挖掘自己的閃光點,不要把自己一口否定掉,同時要發現自己在某一方麵也不是很差,也有別人所不如的地方。
1985年,聯想集團的創業者們對自己能幹什麼也不清楚。他們也交過學費,但數額比巨人老板史玉柱交的學費少多了。聯想的創業者交的學費真正讓他們學到了走向成功的正確方法。
早年到聯想公司的人說,他們賣過彩電,賣過蔬菜,也賣過冰鞋和電子表,但沒一樣幹成大事業。當時,在中關村地區已有上百家公司,有一些已初具規模,聯想並不引人注目。
挫折之後,聯想的創業者開始討論自己能幹什麼,應該幹什麼。他們理所當然地想到了電腦,想到了軟件。他們是研究計算機的,軟件設計是他們的拿手好戲。與純粹民辦的企業相比,他們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身後是一個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聯想當然應該做電腦,搞軟件設計。他們善於發現自己,善於摒棄自己的弱點,去發掘自己的閃光點。
於是,他們開始全力以赴開發設計“聯想漢卡”軟件。這是他們自己的第一個產品,也是裏程碑式的產品。如果沒有聯想漢卡,西文漢化這一計算機技術的難題就得不到解決,中國的電腦應用至少不會發展得這麼快。
聯想漢卡一炮打響,它為公司的資本積累以及順利進入電腦領域立下了不朽功勳。從聯想漢卡的開發設計開始,聯想的創業者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優勢所在。他們為自己確定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經營原則。
一個人發現自己能做什麼並非很難,難的是要發現自己不能做什麼,這與人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而不易看到自己的缺點是一樣的道理。這方麵中國人應該向日本人學習。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分析研究日本。人們發現,日本是一個習慣向別人說“是”,而向自己說“不是”的民族。向別人說是在於日本人非常注重禮節,不見得有多少誠意。但向自己說“不”卻是真心實意的。日本人習慣於進攻別人,但更習慣於跟自己較勁;美國人習慣於進攻別人,也習慣於遷就自己。中國人呢?既不進攻別人,也不進攻自己。
當然,並非所有中國人都不習慣“進攻”自己。聯想的創業者——一群傑出的軟件產業的創業者們,便是敢於發現自己“不是”的人。他們經常拿麵鏡子照自己,既發現自己的長處,也正視自己的短處。
人由於自身的投機性往往容易把看到的賺錢機會中最賺錢的事情當做自己的最佳選擇。失敗往往從這裏開始。事實上,隻有適合你自己的機會才是最佳選擇。
在美國西部某市的法院裏有這樣一位法官,在他中年的時候,還是一個不識文墨的鐵匠。他現在60歲了,卻成為了全城最大的圖書館的主人,受到眾多讀者的讚譽,被人認為是學識淵博、為民謀福利的人。這位法官惟一的希望,是要幫助同胞們接受教育,獲得知識。可是他自身並沒有接受係統的教育,可是,緣何他能產生如此宏偉的理想呢?原來他不過是偶然聽了一篇關於“教育之價值”的演講。就是這次演講喚醒了他潛伏著的才能,激發了他遠大的誌向,並最終作出了這番造福民眾的事業來。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直到老年時才表現出他們的才能。為什麼到老年後才會激發他們的才能呢?有的人是是由於閱讀富有感染力的書籍而受到激發;有的人是由於聆聽了富有說服力的講演而受感動;有的人是由於受到朋友真摯的鼓勵。而對於激發一個人的潛能,作用最大的往往就是朋友的信任、鼓勵、讚揚。
在人的一生中,無論何種情形下,你都要不惜一切代價,走進一種可能激發你的潛能的氣氛中,可能激發你走上自我發達之路的環境裏。努力接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鼓勵你的人,這對於你日後的成功,具有莫大的影響。你更要與那些努力要在世界上有所作為的人接近,他們往往誌趣高雅、抱負遠大。接近那些堅決奮鬥的人,你在不知不覺中便會深受他們的感染,養成奮發有為的精神。如果你做得還不十分完美,那些在你周圍的人,就會來鼓勵你加倍的努力、做更艱苦的奮鬥。
在一百多年以前,美國一位學識淵博的牧師,接待了來自費城的6個高中生,他們對牧師說:“先生,你願意教我們讀書嗎?我們想上大學,可是卻沒錢。我們馬上就中學畢業了,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你肯教教我們嗎?”
這位牧師名叫R·康惠爾,他答應教這6個貧家的孩子。同時他又暗自思忖:“一定還會有許多年輕人沒錢上大學,他們想學習但付不起學費。我應該為這樣的年輕人辦一所大學。”
於是,為了籌建大學他開始四處募捐。當時建一所大學大概要花150萬美元。
康惠爾四處奔走,在各地演講了5年,懇求大家為出身貧窮但有誌於學習的年輕人捐錢。可是,他的演講,並沒有喚起人們太多的同情心,5年辛苦籌募到的錢還不足1000美元。
康惠爾的心情糟透了,當他走向教堂準備下禮拜的演說詞時,低頭沉思的他發現教室周圍的草枯黃得東倒西歪。他便問園丁:“為什麼這裏的草長得不如別的教堂周圍的草呢?”
園丁抬起頭來望著牧師回答說:“噢,我猜想你眼中覺得這地方的草長得不好,主要是因為你把這些草和別的草相比較的緣故。看來,我們常常是看到別人美麗的草地,希望別人的草地就是我們自己的,卻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
園丁的一席話使正處於迷茫中的康惠爾恍然大悟。他跑進教堂開始撰寫演講稿。他在演講稿中指出:我們大家往往是讓時間在等待觀望中白白流逝,卻沒有努力工作使事情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他在演講中講了一個農夫的故事:有個農夫擁有一塊土地,生活過得很富足。但是,當他聽說要是有塊土地的底下埋著鑽石的話,他隻要找到一塊鑽石就可以富得難以想像。於是,農夫變賣了自己的土地,離家出走,四處尋找可以發現鑽石的地方。農夫走向遙遠的異國他鄉,然而卻未能發現鑽石,最後,他囊空如洗。一天晚上,他在一個海灘自殺身亡。
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個買下這個農夫的土地的人在散步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塊異樣的石頭,他拾起來一看,它晶光閃閃,反射出光芒。他仔細察看,發現這是一塊鑽石。這樣,就在農夫賣掉的這塊土地上,新主人發現了從未被人發現的最大的鑽石寶藏。
這個故事發人深省,康惠爾這樣寫道:財富不是僅憑奔走四方去發現的,它屬於自己去挖掘的人,隻屬於依靠自己的土地的人,隻屬於相信自己能力的人。
康惠爾作了7年這個“鑽石寶藏”的演講。7年後,他發現自己已經擁有了800萬美元,這筆錢大大超出了他想建一所學校的需要。
今天,這所學校矗立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這便是著名學府坦普爾大學——它的建成隻是因為一個人從樸素的故事裏得到的啟迪。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的最大秘密——在你身上擁有鑽石寶藏。你身上的鑽石寶藏就是潛力和能力,這些鑽石足以使你的理想變成現實。你必須做到的隻是更好地開發你的“鑽石”,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付出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