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與上司所說所想保持一致
領會領導意圖,讀懂領導,最能考驗一個人的說話水平。我們經常聽到領導說某某人“悟性好”,也經常聽到領導抱怨某某人“死腦瓜子”。由此可知,對領導說“是”的一個的重要方麵是領悟領導意圖,在很多方麵能跟領導所說所想達到一致。
有一次,曾國藩召集眾將開會,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說:“諸位都知道,洪秀全是從長江上遊東下而占據江寧的,故江寧上遊乃其氣運之所在。現在湖北、江西均為我收複,僅存皖省,若皖省克服……”。
此時,曾國藩手下的愛將李續賓,早已明了曾國藩的意圖。順勢道:“大帥的意思,是想要我們進兵安徽?”
“對!”曾國藩讚賞地看了李續賓一眼,“續賓說得很對,看來你平日對此早有打算。為將者,踏營攻寨計算路程尚在其次,重要的是要胸有全局,規劃宏遠,這才是大將之才。續賓在這點上,比諸位要略勝一籌。”瞧,李續賓一句話就贏得了這麼多的信任和誇讚,實在是高明之舉。
善於領會其意圖,讀懂領導心理需要長期練習。隻有平時緊緊跟著領導關心的敏感點進行思考,才會具有在把握領導意圖和工作思路方麵超過其他人的可能性。
讀懂領導是必須的,但作為年輕人,工作資曆淺,搞好人際關係也同樣重要。若要贏得領導賞識,同事讚揚,不能光靠嘴上說,需要年輕人對於微小的事情也要勤勤懇懇地去做,不能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願做。小事更容易體現勤快,更容易表現自己。
在一個單位中,手腳勤快的下屬更容易得到領導的青睞。事無大小,爭著幹、搶著做,隻有這樣,領導才會更賞識你和器重你。作風懶散,辦事拖拖拉拉,領導交辦的任務催辦多次也不能完成,都是對自己的前途不利的。
一個很會表現的小夥子,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某單位工作,單位裏的領導和同事大多是中年人,他就幾乎每天早晨都是提前半小時到單位,打水、拖地板,搞得井井有條;把開水提來,給領導和同事先沏一杯茶,等其他人來了,一切早已準備得妥妥當當。不光是領導,其他同事都一致誇讚他幹的不錯。
在公共場合也要表現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就知道了。領導平時十分喜歡某個下屬,但眾人不服氣,因此隻有把別人比下去,才會讓人心服口服。
爭氣的下屬要及時體會領導的這種心理,注意在大眾場合顯示自己的過人之處,不辜負領導的信賴和賞識。李續賓作為曾國藩的心腹、愛將,就善於表現自己,既給曾國藩爭了光,又平息了其他將領心中的嫉妒,保證了自己被賞識和重用。
因此,時刻與上司的所說所想保持一致,就意味著在間接地對自己的上司說“是”,這樣的下屬有哪個上司會不喜歡呢?
5、對領導的批評,沒必要頂撞
受到上司批評時,最需要表現出誠懇的態度,從批評中確實受到了教育,得到啟發,改進了工作方法。最令上司惱火的,就是你的眼裏沒有領導,太瞧不起他,他的話被你當成了“耳邊風”。如果你對批評置若罔聞,依然我行我素,這種效果比當麵頂撞更糟。
接受批評能體現對上司的尊重,能了解上司。錯誤的批評也有其可接受的出發點,你處理得好,反而會變成有利因素。如果你不服氣,發牢騷,那麼領導認為你“批評不起”、“批評不得”時,也就產生了相伴隨的印象——認為你“用不起”、“提拔不得”。你這種做法產生的負麵效應,足以使你和領導之間的感情距離拉大,甚至關係惡化。
在公開場合受到不公正的批評、錯誤的指責,心理上是難以接受的,思想上也會造成波動。妥善的方法是,你可以一方麵私下耐心做些解釋;另一方麵,用行動證明自己。如果是當麵頂撞,則是最不明智的做法。既然是公開場合,你覺得下不了台,反過來也會使領導下不了台。其實你能大度地接受批評,他也會琢磨,這次批評到底是對還是錯?會在潛意識中產生歉疚之情,或感激之情。
靠公開場合耍威風顯示自己權威,換取別人順從,這樣不聰明的領導是不多的。假如,你真遇到這種領導,更需要大度能容,隻要有兩次這種情況發生,丟麵子的就是他本人,而不再是你了。
當領導批評你時,並不是要和你探討什麼,所以此刻決不宜發生爭執,你應很有禮貌地說“是”,表示接受領導的批評,無論你對和錯,都不必當麵頂撞。反複糾纏、爭辯,非得弄個一清二楚才罷休,這是沒有必要的。確有冤情,確有誤解,即使領導沒有為你“平反昭雪”,也完全沒必要糾纏不休。可找一兩次機會表白一下,點到為止。
正確對待領導的批評,首先要明白上司為什麼要批評你。可以這樣認為:領導批評或訓斥部下,有時是發現了問題,必須糾正;有時是出於一種調整關係的需要,告訴被批評者不要太自以為是,或把事情看得太簡單;有時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威信和尊嚴,與部下有意保持一定的距離;有時是“殺一儆百”、“殺雞給猴看”。不該受批評的人受批評,其實還有一層“代人受過”的意思……明白了上司是為什麼批評,你便會把握情況,應對自如。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雖然挨批評在情感上、自尊心上受一定影響,但你還是不要情緒低落,而是要用一種反思維的態度對待自己,過於追求弄清是非曲直,隻會使人們感到你經不起任何的考驗,心胸狹窄。
6、對領導權威說“是”,學會親近他
在職業生涯中,我們經常目睹這樣一些年輕人,他們是靦腆的,清高的,害羞的。如果不是向領導交報告,他們決不會到領導辦公室去坐上一坐,談上五分鍾;召開部門會議時他們總是坐在離領導最遠的地方,既不提建設性的意見也不提批評意見,即便領導點名讓他發言,他也僅是倉皇結束與領導的四目交接,訥訥附和別人;甚至,在單位安排年假旅遊時,領導一再聲明要與大家盡情遊樂,彼此放下職位等無形約束,他們仍顯得拘謹或者清高,不想與領導分享同一隻木排或橡皮艇。他們總是與“群眾”在一起,言談之中,他們似乎還非常鄙薄那種親近領導、親近權威的行為。然而,很不幸,這些人在領導的印象中總是“朦朦朧朧說不出好壞”的基層職員,總是缺少表達自己看法,發揮自己才華的機會,他們總是顯得懷才不遇、鬱鬱寡歡。在議論中,他們會抱怨領導沒有識人的眼力。其實,在管理層服務數十年的人都知道,任何人的觀察範圍都是有限的,領導麵對的是一個靜默而強有力的集體,發揮出這個整體的優勢才是他晝夜要考慮的;至於識不識人,首先在於這個有才華的人自己是否甘於坐到權威麵前去,展示出自己不為人知的一麵。也就是說,你要給領導一個機會認識你,然後才談得上合理地派遣你到最合適的位置上去。你要成功,在麵對權威時,自己首先要放下那副“有才華的老百姓”的架子。
在親近權威的曆程中,有些似是而非的成見首先要得到糾正:
(1)如果我要出現在領導麵前,一定要以一個爭辯者的形象出現,這樣才不失尊嚴。這是錯誤的。
因為任何明智的領導人都歡迎不同意見,但都反對把時間無謂地花在爭辯上。“不要爭辯”被寫入了許多權威的行為準則中,搞企業、用人,都不需要爭辯中的對立情緒。所以,如果你有機會麵對麵地提出不同的意見,需記住不要以“拍案而起”的方式,而要在幽默而尖銳的氛圍中一針見血地提出來,要懂得在這其中維護權威或領導同樣敏感的自尊心,要詼諧而策略地提出反對意見,讓領導在笑聲中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