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擺正說話姿態:保持一顆平常心
曾國藩說:“以聲音笑貌來拒絕人,每苦於不自見,苦於不自知。”與陌生人交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以怒言相加,不以怒氣相淩,更不以怒鈀相見。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平常人,同時也要把對方看成一個平常人。用這樣的心態與陌生人交往,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要有信心和誠意
一般來說,陌生人對待願意與自己說話的人是很客氣、很歡迎、很感激的。如果想結交某位陌生人,就要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信心。比如,可以寫信請教,因為寫信很簡便,對方又能收到。當然,你的信要有獨特的地方,提的問題新鮮,甚至能啟發他思考問題,能引起對方的興趣,那肯定會得到滿意的回答。如前所述,無論是托人介紹去結識陌生人,還是到對方參加的社交場合去接近他們,結識他們,都要表現出自己慕名而訪的誠意。俗話說:“心誠則靈”,隻要誠心誠意,總有一天能得到對方的理解和青睞的。
(2)不卑不亢,稱讚不宜過分
跟陌生人打交道,不要拘謹,也不要表現得太直太露。舉止言談,要落落大方,不要給人以諂媚、討好的感覺。任何人對有一定名氣的人肯定懷有敬佩之情,因此,很自然的就會流露出欽佩之情,並忍不住稱讚對方,但一定要讓他感覺到你的稱讚是發自內心,是肺腑之言。因為人們聽慣了吹捧話,對此難免會有些麻木,因此,如果你要講吹捧的話不妨找些別人尚未吹捧到的地方。
(3)以平常心對待陌生人
人們往往會有這樣的心理,總是把與自己不相熟的人想象得很神聖,其實,你應該想到他們也同自己一樣,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有著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你既要想到他同樣有可能有令你失望的地方,也要理解對方的苦衷,不要因為你寫信、求見,受了對方的冷遇就橫加指責,大肆嘲弄。要知道,也許對方的事情太多,有可能顧不過來,可能造成某種失誤、失言,他們一樣也需要你的體諒、支持、甚至是幫助,如果你能懂得或是做到這一點,他們也會感激不盡的,甚至會跟你結為知己、至交。
(4)慎重選擇話題
交談前,一定要對你所尊崇的某位陌生人所從事的職業、專長有一定的了解。在交談中,你可以著重選擇他所從事的職業及專長方麵的話題,並說出你的獨特見解,那麼,你的真知灼見會使對方刮目相看,甚至引為知己。初次交談時間不要過長。切忌班門弄斧,不懂裝懂,說些外行話。談他的成就時,一定要多讀一些他最為得意的成績,而不要“搔不到癢處”。要保持談話輕鬆,不要談起那些令人沮喪的而且純屬你個人的事。同時,還可以選擇一些能顯示出你對他關心的問題。如早晨何時起床,身體狀況如何等。這些話體現了你在關心對方,處處為對方著想。
(5)不要忽略“背運”的名流
很多時候,你與陌生人交談,亦或有求於他,亦或慕名造訪。因此,對方一定有他一些特殊的才識、天賦,即使此時正走“背運”,你一定不要忽略,相反這正是結識他的絕佳機會,他走下坡路時,很多人會棄他而去,深感世態炎涼,你此時去結識他,會令他十分感動,所謂患難見真情,會引為知己,日後東山再起,你就是他的座上賓。
在與“背運”者交往還不十分熟悉時,千萬不要談及他的近況,而是把話題集中在他過去顯赫的成績上,既能把他帶到過去的輝煌時光從而受到鼓舞,又避免揭傷疤,及至十分熟稔後,再聊他現在的日子不遲。
2、不要一下子把心掏出來
和陌生人初見麵,或才見過幾次麵,就算你覺得這個人不錯,而你也喜歡他,也不該把你的心一下子掏出來,不給自己留一點餘地。
有一句話說:“逢人隻說七分話,不可全交一片心”,意思是說,對還不了解的人,無論說話或作為,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廂情願。
告訴你不要一下子就把心掏出來,並不是說讓你做個虛偽、城府深沉的人;而是人性複雜,你若一下子就把心掏出來給對方,用心和他言談交往,那麼就有可能“受傷”,正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
把心掏出來,這體現了你待人的真誠和熱情,但見你把心掏出來,他也把心掏出來的人不太多,甚至也有掏“假心”的人。若這種人又別有居心,剛好利用了你的弱點,好比薄情郎對癡情女一般,那麼你的日子就不好過了;而會玩手段的人,更可以因此把你玩弄於股掌之中。
也有一種人,你把心掏出來給他,他反而不會尊重你,認為你這個人自輕自賤。有些人就是有這種劣根性,你對他冷淡一些,他反而敬你又怕你,換句話說,對這種人來說,太容易得到的感情,他是不會去珍惜的,那麼你的付出就會變得沒有一點價值。
另外還有一種狀況,你一下子就把心掏出來,如果對方是個謹慎的人,那麼你反會嚇著了他,因為他懷疑你這麼坦城是另有目的,如果是這樣,你不是弄巧成拙,也弄壞了有可能發展的情誼?
此外,你把心掏給人家,結果沒有得到相等的對待,那種被“拋棄”、“背叛”的感覺是很不好受的。
因此,與其把心一下子掏出來,不如慢慢觀察對方,有了了解後再“交心”。你可以不虛偽,坦坦蕩蕩,但絕不可把感情放進去,要留些空間作為思考、緩衝——不摻雜感情因素,那麼一切就辦好了。
不要把心一下子就掏出來,這和修養、道德無關,而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考慮的。
3、不要過分責備陌生人
有這樣一位李先生,他既不想麻煩人,也不想傷害人,但就是有一個缺點,喜歡和陌生人爭辯,並借此來賣弄自己的學識。
這位李先生,自己是一個很好的人,忠實、不說謊、不偽裝,也從來不投機取巧,不做一點虧心事,更不占人便宜。
像這樣一個好人,怎麼會不受人歡迎呢?
原來他過分看重了自己,以為自己是個十全十美的人,以為人人都應該以他為模範,為導師。因此,他就喜歡隨時隨地地去教訓別人,指導別人。看見別人有一點點缺點,有一點點自己看不順眼的地方。就加以批評、指責,像大人管小孩,老師對學生一樣,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神聖不可侵犯的神態。然而,批評、指責也便罷了,他還常常有意地誇大他人的缺點,把他人的一時疏忽或無心的過失,說成是存心不良或者行為不端。
同時他又不能容忍別人對他有什麼不恭敬、不忠實之處。如果他吃了別人一點的虧或受了別人一點點欺騙,那他就把對方當作罪大惡極、無恥之極的人,加以攻擊、嘲笑、諷刺或漫罵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