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對陌生人說“是”的奧妙——應之有“距”(3 / 3)

有些人假如一旦不讚同對方的話,常常就想立刻插嘴,說出自己的觀點,其實不可如此,因為那是危險的。在自己心中還有一大堆意思急於要說出來的時候,他對你所說的話,根本就不會放在心上。所以應當耐心聽他講,心地要公開,態度須誠懇,鼓勵他把他的意見完全發表出來。

這種策略在商業上合算嗎?讓我們看看。這裏有個故事,可以提供參考。

美國某大汽車公司經理打算訂購汽車內所用帷布座套,織物數量需供一年之用,有幾個大帷套製造廠家把貨樣送去備選。那位經理看完各家的貨樣之後,就讓三家製造廠某日各派一位代表前來商談,到時決定用誰的貨。

小王是某一廠的代表,當他去到城裏那天,忽然患了嚴重的喉頭炎,小王後來自己說道:“等到我去見那位經理的時候我竟因喉痛無聲,甚至連一點小聲音也發不出來,當時我被引進一間屋裏,看見在座的有紡織工程師、采買主任、售貨主任及公司經理。我使盡力氣說話,但隻能發出一點沙沙的聲音。”

“我們是圍桌坐的,於是我取紙片寫道:經理先生,我因喉痛發不出聲來,我沒話可說。”

“那位經理說道:‘讓我來替你說’。他展示我的貨樣並讚美樣品的優點。他們立刻開始討論我的貨樣,那位經理因為是替我講話,所以討論的時候也是一直幫著我,我隻能隨時笑著,點頭及作一些姿勢。”

“那次會商的結果,最終由我獲得了訂貨合同,一共訂購絨幔帷50萬碼,計值160萬元——這是我從來未曾得過的最大的一批訂貨量。”

“我知道若不是因為我患病不能說話,我一定得不到那批買賣,因為我想提出的意見根本錯誤,這完全是由於偶然,使我發現有時候完全讓別人說話是上上之策。”

《紐約前鋒論壇報》經濟版,某日登出了一段醒目的廣告——某商業組織要征聘一位具有特殊才能與經驗的人。約瑟便投函指定的信箱應聘。沒幾天,他接到信要他去麵談,在他去麵試之前,先往華爾街搜集了關於該商業組織創辦人的事跡。見麵的時候,約瑟道:“我感覺十二萬分光榮,能進入像你這樣有成績的商業組織,我聽說在二十八年前你最初開辦時,僅隻有一間屋子,一張桌子,一位速記員,那是真的嗎?”

但凡功成名就的人都喜歡回憶自己或許艱難的創業史,這位先生當然不能例外。他談了很多當初他如何在隻有450美元的現款及一種創業的意誌的情況下就開業,如何與揶揄譏笑的人們鬥爭,所有的周末假日他一概不休息,每天工作12至16小時,最後怎樣戰勝了一切困難,直到現在華爾街的最大金融家也要向他來請教,對於這樣的成就,任誰都會滿心得意。最後,他簡單地問約瑟的經曆,並請一位經理來說道:“我認為這位約瑟就是我們所要征求的人才”。

約瑟費心力去找他未來上司如何獲得此番成就,他顯然表示出關心他人和他人的問題,他鼓勵別人多多談話——很自然地給對方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法國哲學家賀希芳說過:“假如你想要仇人,你就勝過你的朋友;但是假如你想要朋友,則當讓你的朋友勝過你。”

不僅對待朋友如此,對待陌生人也同樣應該如此。

因為當那些陌生人勝過我們時,那就可以給他高貴感;但當你勝過與你交往的陌生人時,則會給他們一種卑下感並將引起嫉妒和猜疑。

法國有句俗語說:“當我們看見我們最妒嫉的人遭遇不幸時會發生一種惡意的歡心,純粹是最開心的事。”換句中國的俗語來說就是“幸災樂禍”。

是的,在我們的身邊的確有些人見你遇到困難,比看到你成功更高興。

因此,讓我們縮減我們的成功到最小限度。謙遜是最有益的,作家寇伯就有這種本領。有一次某律師在法庭對著坐在證人席上的寇伯先生說:“我曉得,寇伯先生,你是美國著名作家之一。對不對?”

寇伯先生答道:“我好像太榮幸,實在不敢當。”

我們應該謙遜,因為你我所知並不多,一百年後你我將全都無人知曉,生命太短促了,不該再以我們的一點成就對別人絮叨,而應該鼓勵別人多說話。仔細想一想,你實在沒有很多可以自誇的。

6、要多和陌生人套近乎

和陌生人搭訕,套近乎,總是以這樣的方式開始:“您是哪裏人?”“哪個學校畢業的?”“聽口音,你家是南方人……”。初次見麵,這些都算是挺好的話題,以此作為開始,繼續交談下去就會容易許多。其實,這絕不是簡單的寒暄,而是試探對方下一步態度的前哨戰。因為出生地或者畢業於哪所大學,往往是形成一個人的判斷標準的關鍵因素。

有這麼一件事,說的是三個人一齊出國旅行,其中一個服務於水產公司,另一位則是家具製造廠的職員,當三人進入餐廳吃飯,在桌子邊坐下時,那位家具製造廠的朋友首先開口說道:“呀,這張椅子是法國製的,果然不錯。”接著,當菜端上來時,水產公司的職員瞥了一眼,就立刻讚歎道:“用的魚是上等的好魚,真想去問問廚師是哪裏買的。”因為每個人所從事的職業不同,自然所關注的東西也會不同,評判的標準也會不同。

隻要能抓住這種標準,以後要引出的話題就簡單了。為了這個目的,所以要用詢問出生地或畢業學校的言語或握手,這被認為是順利與別人交談的第一步。推銷員之所以開始時從毫無生意關係的話題談起,無非就是為了想獲知顧客的判斷標準。

比如說,當你想求陌生人辦事時,你不妨先聆聽對方說一兩分鍾,然後問他(她):“聽口音,你是××地方人吧?”說中了,最好,即使不對也沒關係,因為對方肯定會糾正道:“不,我是××地方人。”

一旦獲知對方的有關信息,事情就好辦了,你可以充分調動有關知識,和他就這一話題攀談下去:“我兩年前也曾去過,你是哪個縣的?”諸如此類與自己辦事毫無關係的話題,隻要你有空,即便要談上一陣也未嚐不可。現實生活中,這種獻殷勤、套近乎的方法常常用於求陌生人辦事之中,一旦關係密切後,別人就是想拒絕你的請求也“卻之不恭”了。

表麵看起來,陌生人很生疏,與他套近乎難於上青天,其實不然,因為對方不了解你,同時也不好隨便拒絕你。隻要話語客氣,禮貌表達,多在話裏頭拋幾個“繡球”給他,自然關係就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