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與討厭的人交往的技巧
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遇到的人多種多樣,其中不乏有自己不喜歡的。自己不喜歡的人無法強迫自己喜歡。但同時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你為什麼不喜歡人家?是因為對方的品質不好?習慣不好?性格不好?素質太差?格調太低?還是因為他不會說話或不會來事?分析清楚這些原因,你的心裏就會體悟到與對方相處的分寸,但有了分寸還不夠,還要掌握一些交往的技巧。
(1)故意放低水準
生活中有些人自命不凡,並且總喜歡扛著自己的“高品位”話題跟人攀談,以顯示自己的“水準”。對於這類喜歡附庸風雅的人,我們不妨來個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放低自己的水準,表明我方根本沒有那麼高的“品位”,因而也就沒有資格與對方交談。使對方不但討了個沒趣,不好說什麼,而且附庸風雅的醜態也就畢露無遺了。
一個仲夏夜,美國著名詩人弗洛斯特應邀到一個朋友家作客。吃完晚飯,他便獨自坐在涼台上閉目養神。
這時,一個裝束華麗的貴婦人走過來不知趣地對他說:“詩人你看這晚霞,啊,還有這餘暈……”
弗洛斯特從心裏討厭這個喜歡賣弄風騷的女人,但又不便直截了當地表示出來。於是,他站起來躬身答道:
“是的,夫人。不過我在飯後曆來不談公事。”
弗洛斯特故意把這些話題上升為詩人高品位的“公事”,而自己剛剛吃得酒足飯飽,正是俗人一個,因此實在沒資格去談論那麼“高級”的話題。這樣一說,貴婦人的附庸風雅就顯得十分滑稽,因此她隻好灰溜溜地退卻了。
(2)在敷衍中堅持立場
有時候,對方故意尋找一些借口,以較為隱晦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我方,暗示我方作出讓步。此時,我方可以裝作不懂對方的真實用意,隻根據對方語言的表麵意思給出敷衍的回應,使對方既不好點明,又不好再堅持下去,最後隻好放棄。從而堅持我方的立場。
有一次康拉德·阿登納剛走出辦公室,準備在花園的小道上小憩,這時一位為丈夫說情的科隆博塔夫人又來了。阿登納很不願見她,但她喋喋不休地要總理回辦公室去談。
“有什麼說的,坦率地講吧。”阿登納有些不愉快。
這時不知從哪裏飛來一隻蒼蠅,嗡嗡直叫,夫人道:“總理閣下,這裏有蒼蠅呢!”
“沒關係,它老是在我身邊。你中午再來嗎,它中午就到餐廳去了。”
科隆博塔夫人隻好怏怏而回。
科隆博塔夫人強調花園裏“有蒼蠅”,其目的在於讓阿登納回辦公室去,以便於她為丈夫說情。聰明的阿登納故意裝作不懂對方的真實用意,隻就其表麵意思談了談對蒼蠅的“看法”。科隆博塔夫人隻能怏怏而回。
(3)劃定對方的行動範圍
好管閑事的人在強烈的權力欲望和好奇心的驅使下,時常忘了自己的身份和權限,對與己無關的事情打探不休,碰上這種凡事“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我們應該根據其職責,明確地對其言行範圍給予圈定,奉勸其不要僭越範圍,從而保護自己的權力和隱私不受侵犯。
當年馮玉祥有個外國顧問,這個人特別喜歡過問西北軍的事情,還常常糾纏馮玉祥,絮絮叨叨問個沒完。起初隻是問些無關緊要的瑣事,後來竟把觸角伸到行政和人事安排等問題上來。這使馮玉祥很不高興。有一天,當這位顧問又來問這問那時,早已不耐煩的馮玉祥說:“顧問先生,你知道在中國,‘顧問’二字怎麼講?”對方回答:“不知道。”馮玉祥一本正經地解釋說:“顧者,看也;問者,問話也。顧問者,就是當我看到你,有話問你的時候,你答就是了!”
馮玉祥針對對方“顧問”的身份,嚴肅地劃定其行動範圍,提醒他不要多管閑事。外國顧問受到這次警告,知道自己如果再這樣什麼事都打聽,則無異於違反“軍紀”,給自己帶來麻煩,因此隻得收斂他的“探針”。
(4)答非所問
故意曲解對方問話的真實用意,給出出其所料的回答,使對方不好追問。
—般說來,“故意誤解,答非所問”的策略經常能避其鋒芒、挫其銳氣。佯裝不懂對方言語中的真實意圖,給出一個人們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回答,使對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放棄追問。
一個性格開朗長得性感的影壇新秀因一次婚變一直和丈夫分居。這些純屬個人隱私的事情卻被流言鬧得聳人聽聞。一次,一個別有用心的小報記者問她:“請問你昨晚上在哪兒睡?”該演員一聽頗覺反胃。但她沒有怒氣衝衝地指責記者:“你這是什麼意思?”也沒有破口大罵:“你這人怎麼這麼無聊?”而是以平靜的語氣說道:“在床上,難道你不是?”
某列運行的客車上,剛上車的上尉來到了正促膝交談的幾名士兵中間。過了一會兒,上尉很神氣地問道:“你們幾個人是什麼階級?”說時用手點了點肩章,意思是問他們是什麼官銜。士兵們對其動輒就問官職之行為極為反感。一士兵答道:“我們都是無產階級。”上尉聽後以為他們未聽懂其意,於是再問:“我是問你們負的什麼責任。”那士兵再答:“我們負的都是革命責任。”言畢引來一片笑聲,令那上尉顏紅如雞冠。
對那些別有用心想侮辱別人,令人難堪的提問,一般來說,故意誤解,答非所問的策略常常能避其鋒芒,挫其銳氣,使對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放棄追問。千萬不可如實作答,以免落人對方圈套,正中其下懷。
(5)表明態度,冷淡對方
表明自己的原則立場,如果對方仍一味糾纏,可以對其置之不理,讓對方自己反省。
在一家商店的鞋帽櫃台前,一個青年拿了一雙皮鞋,要求營業員給他調換一雙,營業員告訴他:“你這鞋子已經穿過了,鞋後跟都有磨過的痕跡了,按規定是不能換的,換了以後,我們就賣不出去了。”這小青年見狀,馬上擺出了理由:“你們不是講你們出售的商品實行‘三包’嗎?這鞋不能穿又不能換還叫什麼‘三包’?”營業員解釋說:“‘三包’是針對質量有問題的商品而言的,你這鞋子質量沒問題,而且穿過了,不能換。”小青年對營業員的解釋,充耳不聞,仍堅持以“三包”為理由要退換那雙他已穿過的鞋。營業員又解釋一遍,他把他丟在一邊去招呼其他顧客了。小青年見營業員不理他,顧客也不幫他說話,吵了一會,自覺沒理,拿起鞋子就走了。
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無理還要跟別人爭上一爭。如果這種人的過分要求牽涉到嚴肅的原則性問題,我們首先應該明確地陳述自己的立場,表明不能違背已有的規定。倘若對方仍然執迷不悟、無理取鬧,我們就采用“冷戰”策略,對其不予理睬,使其失去糾纏對象,意識到再怎麼堅持也不可能實現自己的目的,於是知趣地走開。
2、不搞正麵衝突,以迂製勝
清末著名才子紀曉嵐在駕馭言語方麵頗有一番造詣。留下了許多千古佳話。
有一回,乾隆皇帝想開個玩笑以考驗紀曉嵐的辯才,便問紀曉嵐:“紀愛卿,‘忠孝’二字當作何解釋?”
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
乾隆立刻說:“那好,朕要你現在就去死。”
“臣領旨!”
“你打算怎麼個死法?”
“跳河。”
“好吧!”乾隆當然知道紀曉嵐不可能去死,於是靜觀其變。不一會兒,紀曉嵐回到乾隆皇帝跟前,乾隆笑道:“紀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讓我死。”紀曉嵐回答。
“此話怎講?”
“我去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原從水裏向我走來,他說:“曉嵐,你此舉大錯矣!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聖明,你為什麼要死呢?你應該回去先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說他跟當年的楚王一樣是個昏君,你再死也不遲啊!”
乾隆聽後,放聲大笑,連連稱讚道:“好一個如簧之舌,真不愧為當今的雄辯之才。”
這裏,乾隆是根據紀曉嵐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之論叫他去死,此令順理成章,紀曉嵐臨陣進退皆無道理,隻有迂回出擊,方能主動創造契機,指出“如果皇上承認自己是昏君,我就去死”。而乾隆當然不可能承認自己是昏君,所以,紀曉嵐很自然地也就把自己從“死”中解脫出來。
正是因為紀曉嵐巧用“迂回出擊”的技巧,在毫不損害乾隆麵子的情況下,點出他的無理之處,不僅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充分的不死理由,還博得了皇帝的歡心。
對於一些不能得罪的人提出的難題,不要急於做正麵的反擊。可以采用迂回的策略,盡力避開對手的優勢,趁勢抓住對方的漏洞,不動聲色地予以反擊,進攻其薄弱的環節,從而克敵製勝。
同樣的道理,麵對自己討厭的人,我們不能正麵跟他進行衝突,以“不”直接反對他,而要以迂來取勝。
3、以惡製惡,一“不”到底
一個男子去考汽車駕駛執照,口試時,主考官問:“當你看到一隻狗和一個人在車前,你軋狗還是軋人?”
“當然是軋狗了。”男子答。
主考官搖了搖頭說:“你下次再來吧!”
那男子頗不服氣:“我不軋狗難道還軋人不成?”
“你應該刹車!”
主考提出的是一個“兩難問題”,回答這種問題需要靈活的頭腦,稍不注意就會陷入對方的圈套。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對於有意和我們為難的人,我們也不妨利用類似的問題給對方以適當的教訓。下麵的這個故事可供借鑒。
河南大財主金泰來是個有名的吝嗇鬼。袁世凱稱帝時,他也想趁亂世之機,克扣長工的工錢。
某日,他擺了幾桌酒席,把長工奴仆都叫來,說:
“今天請大家隻為袁大總統做了皇帝,咱們喜慶喜慶。”
“為了慶賀皇帝登基,我想賞在座各位每人200兩白銀,隻是有個條件,每人說一件我從來沒聽過的事就行。說對了有賞,說錯了受罰,罰他一年的工錢。”
大夥兒一聽,心想,這哪是請客?分明軟刀子殺人,想扣工錢啊!一個個隻好皺著眉頭想對策。
一個小丫頭說:
“老爺,從前我家養了一隻鴨,一天下7個蛋,3個‘雙黃’的,4個……”
沒等小丫頭說完,金泰來就一擺手說:
“聽說啦,我家的鴨子,一天下過10個蛋喲!哈哈哈……把工錢抹去!”
一個長工說:
“老爺,我見過一隻狗,兩隻眼睛朝前,兩隻眼睛朝後,兩隻眼睛朝左,兩隻眼睛……”
“唉!別說啦!這算啥,一邊長6隻眼睛的狗,我都見過!哈哈哈,把他的工錢抹掉!”
金泰來一口一個“聽說過”,把長工們的血汗錢都給吞了。這時,一個當奶媽的仆人站起來說:
“老爺,奴家姓趙,我家祖父說,他與你家曾祖父有八拜之交。論起來,你還得叫我姑奶奶呢。這事你一定聽說過吧?”
“胡說!”金泰來眼睛一瞪,吼道,“我怎麼從來沒聽說?”
奶媽哈哈笑了起來,說:
“老爺,既然你沒有聽說過,那就快拿200兩銀子賞我吧。”
金泰來半晌才轉過彎來,在眾人麵前,不好賴賬——再說,他總不能憑空認一個姑奶奶吧?所以,隻好拿出200兩亮光光的白銀給了奶媽。
難回答的問題是一把雙刃劍,你可能被它難住,也可以巧妙地用它來對付“難纏的人”。
英國駐日公使巴克斯是個十分高傲的人,他在同日本外務大臣寺島宗常和陸軍大臣西鄉南州打交道時,常常表現出一副對他們不屑一顧的神態,並且還不時地嘲諷寺島宗常和西鄉南州但是每當他碰到棘手的事情時,他總喜歡說一句話:“等我和法國公使談了之後再回答吧!”
寺島宗常和西鄉南州商量決定抓住這句話攻擊一下巴克斯,使其改變這種傲氣十足的行為。
一天,西鄉南州故意問巴克斯:
“我很冒昧地問你一件事,英國到底是不是法國的附屬國呢?”
巴克斯聽後又挺起胸膛並傲慢無禮地回答說:
“你這種說法太荒唐了。如果你是日本陸軍大臣的話,那麼完全應該知道英國不是法國的附屬國,英國是世界最強大的立憲君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