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對討厭的人說“是”的奧妙——避三分忍七分(2 / 3)

3、對討厭的人也要寬容

寬容不但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種明智的處世原則,是人與人交往的“潤滑劑”。常有一些所謂厄運,隻是因為對他人一時的狹隘和刻薄,而在自己的前進路上自設的一塊絆腳石罷了;而一些所謂的幸運,也是因為無意中對他人一時的恩惠和幫助而拓寬了自己的道路。

寬容猶如冬日正午的陽光,融化別人心田的冰雪使其變成潺潺細流。一個不懂得寬容別人的人,會顯得愚蠢,而且也會蒼老得快;一個不懂得對自己寬容的人,會因為把生命的弦繃得太緊而傷痕累累,抑或斷裂。

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不忽視功利的環境裏,但倘若太吝惜自己的私利而不肯為別人讓一步路,這樣的人最終會無路可走;倘若一味地逞強好勝而不肯接受別人的一絲見解,這樣的人最終會陷入世俗的河流中而無法向前;倘若一再地求全責備而不肯寬容別人的一點瑕疵,這樣的人最終宛如淩空於高高的山頂因缺氧而窒息。

曾有人把人比喻為“會思想的蘆葦”,弱小易變,因而情緒的波動隨時都在改變對事物的正確了解。人非聖賢,就是聖賢也有一失之時,我們為什麼不能寬容自己和別人的失誤?

寬容並不意味對惡人橫行的遷就和退讓,也非對自私自利的鼓勵和縱容。誰都可能遇到情勢所迫的無奈,無可避免的失誤,考慮欠妥的差錯。所謂寬容就是以善意去寬待有著各種缺點的人們。因其寬廣而容納了狹隘,因其寬廣顯得大度而感人。

在日常生活中,當自己的利益和別人利益發生衝突,友誼和利益不可兼得時,首先要考慮舍利取義,寧願自己吃一點虧。鄭板橋曾說過:“吃虧是福。”這絕不是阿Q式的精神自慰,而是一生閱曆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清朝時有兩家鄰居因一道牆的歸屬問題發生爭執,欲打官司。其中一家想求助於在京為大官的親屬張廷玉幫忙。張廷玉沒有出麵幹涉這件事,隻是給家裏寫了一封信,力勸家人放棄爭執,信中有這樣幾句話:“千裏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聽從了他的話,鄰居也覺得很不好意思,兩家終於握手言合,最終由你死我活的爭執變成了真心實意的謙讓。

《菜根譚》中講:“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嚼。此是涉世一極樂法。”可謂深得處世的奧妙。

努力去愛你不喜歡的人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寬容。

小杜畢業後初入社會,在某合資公司外貿部就職,不幸碰上一個愛拍馬屁、什麼本事都沒有的主管。此人每天下班後即使沒什麼事兒也要跟著日本科長拚命“加班”,無事生非,把白天理好的文章弄得一團糟,結果出了錯,又把責任全部推給小杜。小杜不是一個會“爭”的女孩子,隻好忍氣吞聲等日本科長長出“火眼金睛”,結果等了三個月,還是等不來一句公道話。

一氣之下,小杜就去了另一家外資公司。在那裏,她出色的工作博得了許多同事的稱讚,但無論如何也沒法使苛刻、暴躁的馬經理滿意。心灰意冷間,她又萌生了跳槽之念,於是向新加坡總裁遞交了辭呈。總裁先生沒有竭力挽留小杜,隻有告訴她自己處世多年得出的一條經驗:如果你討厭一個人,那麼你就要試著去愛他。總裁說,他就曾雞蛋裏挑骨頭一般在一位上司身上找優點,結果,他發現了老板兩大優點,而老板也逐漸喜歡上了他。

小杜依舊討厭她的經理,但已悄悄地收回了辭呈。她說:“現在想開了,作為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放開心胸去包容一切、愛一切。換一種思維看人生,你會發現,樂趣比煩惱多。”

卡耐基說:“如果一般說來你不喜歡他人,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教化這種特性:尋找別人的優點,你一定會找到一些的。”釋迦牟尼說:“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試著去愛你不喜歡的人吧,他們也會喜歡你的。

當我們受到不公平的和很深刻的心靈損傷之後,我們自然對傷害者產生了怨恨情緒。一位婦女希望她的前夫和新妻的生活過得充滿艱難困擾;一位男子希望那位出賣了他的朋友被解雇。怨恨是一種被動的和侵襲性的東西,它像一個不斷長大的腫瘤,使我們失去歡笑,損害健康。怨恨,更多地危害了怨恨者自己而不是被仇恨的人。因此,為了我們自己,這個腫瘤必須切除。

然而這個腫瘤又如何才能割除呢?小孩子張開小手,可以讓抓在手中的彩蝶飛走;你能這樣讓心靈的創傷離你而去嗎?

下麵就是幫你實施寬恕的幾點方法:

(1)正視你的怨恨

沒有人願意承認他恨別人,所以通常就把怨恨藏在心底。但怨恨卻在平靜的表麵上奔流,損傷了我們的感情。承認怨恨,就等於強迫我們對靈魂施行手術以求早日痊愈,即做出寬恕的決定。我們必須承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麵對另外一個人直接地說:“你傷害了我。”

麗茲是加裏福尼亞大學的一名副教授。她是一個很稱職的老師。她的係主任也答應替她向教務請求提升她。然而,在他卻在向教務所提交的報告中卻嚴厲地批評了麗茲的工作,以至於教務長對她說:“走吧,你隻好另謀職業去了。”

麗茲恨透了係主任對她的誹謗。但她還要從他那裏得到一紙推薦書,以便另找工作。當係主任對她說:“真抱歉,盡管我在教務長麵前為你說了許多好話,但仍然不能使教務長提升你。”她假裝相信了他說的話,但她難以忍受這口怨氣。一天她將這口氣直接向這位係主任吐露了,而他卻斷然否認了這件事。這使她看出他是多麼渺小多麼卑微的人。於是她感到不值得和他生氣,並最後決定把這樁事情拋在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