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於培養出一個會不停地提出問題的人。
--克瑞頓
小的時候,父親經常在周末帶著費曼去山上玩,在漫步叢林時給他講很多關於樹林裏動植物的新鮮事兒。也有別的孩子跟著他的父親去山上玩,當孩子們聚在一起時,一個小朋友問費曼:“你瞧見那隻鳥兒了嗎?你知道它是什麼鳥嗎?”
費曼說:“我不知道它叫什麼。”
他說:“那是隻黑頸鶇呀!你爸爸怎麼什麼都沒教你呢?”
其實情況正相反。
“看見那隻鳥兒了嗎?”爸爸說,“那是隻斯氏鳴禽。”(費曼猜想他其實不知道這鳥的學名。)他接著說,“意大利人把它叫做‘查圖拉波替達’,葡萄牙人叫它‘彭達皮達’,中國人叫它‘春蘭鵜’,日本人叫它‘卡塔諾·特克達’。現在,你隻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區的人怎麼稱呼這隻鳥,可還是一點也不了解它。我們還是來仔細瞧瞧它在做什麼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於是費曼很早就學會了“知道一個東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個東西”的區別。)
他說:“瞧,那鳥兒是在啄它的羽毛。可它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大概是飛翔的時候弄亂了羽毛,要把羽毛梳理整齊。”費曼說。
可結果發現,鳥兒們在結束飛行和過了一會兒之後啄的次數差不多。
“因為有虱子。”他說,“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質。虱子的腿上又分泌蠟,蠟又有蟥來吃,蟥吃了不消化,就拉出粘粘的像糖一樣的東西,於是細菌就在這上麵生長。”
“隻要哪兒有食物,哪兒就會有某種生物以之為生。”現在,費曼知道鳥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蟥。他的故事在細節上未必對,但是在原則上是正確的。
又有一次,他摘了一片樹葉,他們注意到樹葉上有一個C形的壞死的地方。“這是一隻蠅,在這兒下了卵,卵變成了蛆,蛆以吃樹葉為生。它每吃一點就在後邊留下了壞死的組織。它邊吃邊長大,吃的也就越多,這條壞死的線也就越寬。直到蛆變成了蛹,又變成了蠅,從樹葉上飛走,它又會飛到另一片樹葉上去產卵。”
同上他所舉的例子一樣,他說的細節未必對--沒準兒那不是蠅而是甲殼蟲,但是他指出的那個概念則是生命現象中極有趣的一麵:生殖繁衍是最終的目的。
一天,費曼在玩馬車玩具,車卡裏有一個小球。他說:“爸,我觀察到一個現象。當我拉動馬車的時候,小球往後走;當馬車在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時候,小球往前滾。這是為什麼?”
“因為運動的物質總是趨於保持運動,靜止的東西總是趨於保持靜止,除非你去推它。這種趨勢就是慣性。但是,還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是這樣。”
這是深入的理解,他並不隻是給費曼一個名詞。父親用許多這樣的實例來進行興趣盎然的討論,沒有任何壓力,這使費曼對所有的科學領域著迷,費曼隻是碰巧在物理學中建樹多一些罷了。
“活到老學到老”。每一個人,都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實現真正的自我完善與自我超越。
複製傳承的偉業
不幸與幸福如此緊密,凡是有過不幸的地方,也就積累起了幸福的經驗。
--契訶夫
在1936年的10月,聞名全球、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女性的海倫·凱勒,驚聞她的老師安妮因病過世的噩耗,素來堅強剛毅的她幾乎接近崩潰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