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如期動工,工地上熱火朝天。幾百號人的吃喝,全由那戶人家采辦,他家往日蕭條的生意一下變得興隆了!全家人傾巢出動,起五更睡半夜地忙,有時還忙不過來,隻得雇人幫忙。學堂的地基還未打好,這家人就已賺了不少錢。他添置了許多新家具,大人孩子購買了新衣,主人樂得合不攏嘴。可一件事也著實為難了他,這便是滿屋子儲存的果酒蔬菜,連插腳之處都沒有了。工地上的活還早著哪!照此看來,這小屋真是太狹小了!嚴訥已將這店主的心理掌握得一清二楚,他適時地派人去找店主:“店家呀,過兩天我們工地還要增加幾百人,以後你的生意會更加興旺發達了!”
店主高興得滿麵紅光,但又非常歉意地說:“全仗嚴宰相的關照,我們才有今日的富足。宰相當初想買下這片地基,我卻舍不下這破陋的小屋,為難了你們,也辜負了宰相的厚意,小民實在愧對啦!”店主主動讓出小屋,嚴訥知後,忙吩咐主管人在附近找到一所寬敞的新屋賣於店主,那家人愉快地搬走了。這事傳出後,人們紛紛讚譽嚴宰相的高尚官品,說他是個有智有謀,又能體諒百姓疾苦的好官。
經過嚴訥宰相的一番努力,不僅使店主搬遷了,而且也為自己贏得了很高的讚賞。這就是將心比心的好處,體現了一個人的智慧和品質。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會遇到很多爭端,人們第一個總是考慮自己的利益,總不想讓自己受到損失,但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考慮,這種想法隻會讓自己的問題不能順利解決,要將心比心的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想處境,達成共識來解決雙方問題。明朝宰相嚴訥的這種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善於向他人學習
孔子是個異常好學的人,他自稱“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他對知識的態度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相傳孔子學無常師,曾學琴於師襄,學樂於萇弘,問禮於老聃。孔子渴求知識,知識麵很廣,對禮、樂、射、禦(馭)、書、數樣樣精通。他的知識來源,一是借助於古籍,即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二是向整個社會學習。他之所以能“刪述六經、垂憲萬世”,就是向前入學習的結果。他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是向社會學習的真實寫照。
孔子“入太廟,每事問”的故事,也是他虛心向社會學習,不恥下問的表現。古代開國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廟便稱為太廟。周公姬旦曾受封於周武王,是魯國最初受封的國君,因此周公廟起初稱作太廟。孔子到了周公廟,每件事情都要發問。有人感到奇怪,便說:“誰說叔梁紇的兒子懂得禮呢?他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向別人請教。”孔子聽了這話,就說:“正因為我不恥下問,才能知道的事情多一些,這正是禮呀。”
孔子一生都在如饑似渴地追求知識,直到晚年仍然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常同眾弟子一起商討、鑽研問題,一邊教學生,一邊加深、擴展自己的知識麵。他用的是啟發式的教學法,在教與學等方麵總結出了許多好經驗,比較好地體現了教學相長的辯證關係。他的“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等至理名言,直到今天不僅廣為流傳,而且普遍被采用。”
我們的孔聖人尚能不恥下問,虛心跟人請教,何況我們呢,所以遇到不懂的東西就要虛心請教。
三人行必有我師。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可能在某一方麵是權威、專家,但是在另一方麵很可能知之甚少了,這就要我們向別人學習,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樣才能變不知為已知,增加自己的知識,擴展自己的能力。為日後的成功奠定基礎。謙虛好學、取長補短才能最終取得勝利。
不要吝嗇你的讚美
西漢龔遂在渤海(今河北滄州東南)太守任上千了好幾年,政績突出,頗受當地百姓愛戴。這天,他忽然接到聖旨,皇帝要他進京接受召見。
龔遂在動身時,部下屬吏王生提出願意伴隨他進京。此人素來喜歡酗酒,放蕩不羈,龔遂本來不想帶他,但又不忍心拒絕,隻好答應了。進京後,王生仍天天飲酒,並不理會龔遂。這天,輪到龔遂進宮麵見皇帝,王生醉醺醺地從後麵趕來,叫道:“太守大人,等等,我……我有話要說!”龔遂停了下來,轉身問他想說什麼。
王生說:“天子肯定要問你渤海郡是怎樣治理好的。你不要羅列什麼措施,應當說,都是陛下的聖德所致,歸功於陛下的英明,並不是微臣的能力。”
見了漢宣帝後,果然詢問他渤海郡是怎樣治理的。龔遂想起了王生教他的話,便說:“臣不才,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是托陛下的宏福。渤海能有今天的局麵,都是由於陛下您的聖德啊!”宣帝聽了,覺得龔遂很謙虛,十分高興,笑著說:“你是從哪裏學來的這種謹慎厚道的話?一定有人教你吧?”“我並不懂得該這麼說,”龔遂如實稟報道,“這是部下王生教我的。”漢宣帝決定獎賞他們二人,便任命龔遂為都尉,提拔王生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