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做一個受歡迎的人(3)(2 / 2)

龐涓與孫臏同在鬼穀先生門下學兵法。龐涓自以為學得差不多了,又聽到魏國正在厚幣招賢,訪求將相。於是匆匆辭別鬼穀,投奔魏相國王錯,王錯將他推薦給魏惠王。魏王見他兵法精熟,便任他為元帥,兼軍師。

孫臏為人忠厚。鬼穀先生便將自己注解的《孫武兵法》傳授給了他。孫臏三日內盡行記下,鬼穀便索還原書。

魏惠王從墨翟口中知道鬼穀門下還有一孫臏,好生了得,於是便派使臣迎至魏國。魏惠王問龐涓,孫臏才能如何,龐說在己之上,要魏惠王任他為客卿。客卿地位雖高,但不掌軍權。孫臏在惠王麵前演習兵陣,龐涓預先請教孫臏,然後在惠王麵前一一指出陣名,惠王便以為龐涓勝孫臏。

龐涓既害怕孫臏分寵,又想得到《孫武兵法》真傳。他開始設計陷害孫臏,孫臏是齊國人,龐涓叫人假造了一封家信,由手下人扮作齊使者,將信交給孫臏,說是齊國他哥哥來的信,請他回去祭掃祖墳。孫臏回信謝絕,龐涓得信後,加進了孫臏想效忠齊王的內容。連夜送給魏惠王看,又假裝探望孫臏,唆使孫臏第二天上書請假。惠王便真的以為孫臏不忠,想出賣自己,於是把他交給龐涓處理。龐涓當著孫臏的麵,說是要去見惠王,救孫臏。實則在惠王跟前請求對孫臏用刖刑(即鋸去膝蓋骨)。回來後,說自已隻救得不死,假表歉意後。便叫手下人將孫臏弄殘了。

孫臏從龐涓的下人那裏打聽龐涓想在兵法到手後便弄死他,情急生計,便裝癲佯狂。墨翟得知此事後,便到齊國把詳情告知大將田忌,田忌言之於齊威王。於是齊國借口其他事派使臣至魏。趁龐涓不注意,將孫臏偷運至齊國。

孫臏到齊後,隻願做田忌的軍師。後龐涓率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田忌用孫臏“圍魏救趙”計,就近進攻魏國的襄陵,龐涓果然回兵,結果在桂陵中了孫臏預設的埋伏,大敗。

龐涓知齊威王得孫臏後,一直寢食不安,又行反間計,使田忌、孫臏免官。龐涓得意忘形,以為天下無敵了,便率大兵攻韓。韓國向齊求救。當時齊威王已死,宣王繼位,並重新啟用了田忌、孫臏。齊國待魏兵與韓兵交戰了很久之後,才出兵。這次又采用“圍點打援”計,直逼魏都大梁。龐涓火速回兵,孫臏又用減灶之法迷惑敵人,使龐涓誤以為齊兵大多逃亡,不堪一戰,於是全力追趕。追至馬陵道時,又中了孫臏的埋伏,全軍覆滅。不仁不義的龐涓被萬箭穿心。

龐涓本和孫臏有同窗之誼,但龐涓命緣福淺,無幸獲得鬼穀先生的《孫武兵法》。這使他遷怒於孫臏,他利用孫臏的善良和正直,設計陷害他,弄殘了孫臏的雙腿。但孫臏最終還是逃脫了龐涓的魔掌,在戰場上懲處了不仁不義的龐涓。龐涓咎由自取,罪有應得。從龐涓的下場,人們理應吸取教訓,正如古人所雲:多行不義必自毖。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啊。

春秋時,鄭武公娶了申國薑氏,稱武薑。生莊公及共叔段兩個兒子,莊公逆生,驚嚇了薑氏,薑氏就討厭他。薑氏愛共叔段,欲立他為車王,武公不許。莊公繼位後,薑氏又為共叔段請求京邑,莊公答應了。京邑是鄭國的大邑,按祖製是不應拿來封賞的,因為這樣會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大臣祭仲對此舉提出了疑問,莊公曰:“薑氏欲之,有什麼辦法呢?”祭仲又說:“薑氏何厭之有?不如早點給共叔段作個處置,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毖,你姑且等著吧。”過了不久,共叔段又命令西麵和北麵邊境的城邑也同時歸他管轄。公子呂急了,請求莊公早點處置共叔段。莊公說:“不用,他會自取滅亡的。”共叔段繼而又將那些城邑全收為己邑,一直到了廩延。公子呂便對莊公說:“可以動手了。共叔段地盤擴大便會贏得民心。”莊公則說:“不合道義。百姓就不會親附,地盤擴大,也將垮掉。”

共叔段修築城池,積聚糧草,修整鎧甲武器,備齊步兵和戰車,將要偷襲鄭國國都。武薑也打算從內替他打開國都的城門。莊公打聽到了共叔段發兵的日期,就說:“可以動手了。”他命令公子昌率領二百輛戰車去攻打京邑。京邑的百姓反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退入鄢地。莊公又到鄢地擊潰了他的隊伍。共叔段最後便逃亡到別國去了。

人在社會中都有特定的角色。人們必須遵守社會的角色期待,知道自己的責任和自已應守的分寸。甚至一個強盜,也會向你大談“替天行遭”之仁義呢。違反人情,貪得無厭,便是不義。不仁不義,是中國人之大忌。凡事不以仁、義兩字正其性,則寸步難行。另外,老謀深算的鄭莊公坐視共叔段千不仁不義的事,而不加以製止,讓他“不義而自斃”的冷血策略,也是不仁的表現,幾千年來一直遭到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