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度量
度量,本來是指的計量長短和容積的標準。《周劄?夏官?合方氏》中說:“同其數器,壹其度量”,即係指此。然而,人們又把它拿來喻指人的器量胸襟。柳宗元在《柳常侍行狀》中道:“惟公質貌魁傑,度量宏大”,將度量當作一個人的胸懷寬狹的尺度了。
就象人麵、人心之不同一樣。人的度量,也是千差萬別的。有的人豁達大度,“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有的人睚眥必報,錙缽必較,你摳我鼻子我挖你眼,你碰我一拳我一定還你一腳。三國時期的蔣琬,身為尚書令,找一個部下談話。那部下不理他,他不計較。另一個下屬在背後說他壞話,說他辦事糊塗,不如前人,他也毫不介意。有人鼓動他追究此人,他還說:他說得對,我是比不上前人。表現了如海的度量。可與他同在三國的另幾位就不行。諸葛亮氣死周瑜,罵死王朗,說明這二位度量都夠嗆。漢代有位賈誼,年輕有為,才華出眾。後來被人排擠,便“自傷哭泣,至於天絕”,才活了32歲,蘇東坡說他是“誌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我國清代大學者王國維。學富五車,才高八鬥,度量卻很小,他是跳進昆明湖見了東海龍王的。對於他的死,有人說是因為病,有人說是因為錢(別人侵吞了他的稿費),有人說是被革命所嚇倒,也有人說是殉葬清朝。不管怎麼說吧,聯係到他念念不忘幾件破如意,那麼看重上朝用的破披肩,總歸說明他的胸懷與學問太不成比例。西方近代天文學之父弟穀也曾是一個度量狹小的人。他念書時,因為在一個數學問題上與一個同學發生了爭吵,最後竟與人發生決鬥。在決鬥中,弟穀的鼻子被對方的劍刃削掉,為了維護容貌,後來得不裝上個假鼻子。度量小的危害是很大的。莎士比亞的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當然不止一端,但它也說明度量偏狹是多麼糟糕:貴族凱普萊特與蒙太古等多年格鬥,直至弄得下代子女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起喪命。其實,他們的矛盾隻不過因為昔日的一場爭吵,各自容忍不下,結仇結怨,終於害了兩家。古人雲:“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是很有道理的。
一個人度量的大小,固然與他的思想修養、道德水平、文化程度,社會經曆乃至脾氣性格都有關係,然而遠大的理想抱負,嚴格的政治鍛煉,則是開闊胸襟的根本原因。“將相和”的故事流傳很廣,藺相如身為宰相,位高權重,而不與廉頗計較,處處禮讓,何以如此?為國家社稷計也。“將相和”則全國團結,國無嫌隙,則敵必不敢乘。藺相如正是由於胸懷國家,度量也就隨之包容四海,無所縈懷了。再如,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蔣介石算是個死對頭吧,“四?一二”政變後,蔣介石還曾懸賞緝拿我們的周恩來同誌和其他領導同誌。然而,西安事變時我黨為著國家和民族利益,拋棄前嫌,由周恩來同誌親赴西安,勸說張學良,楊虎 城釋放蔣介石,促成抗日統一戰錢,沒有大氣包舉、吞吐宇宙之胸懷,能做到這一點吧?朱德同誌在與張國燾的分裂陰謀進行鬥爭時,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圍攻他,搶走他的馬匹,還不給飯吃。他的警衛員發了火,朱老總卻勸他說:“不要對自己的同誌發火。搶走了馬我們用腿也可以走路嘛!”他那恢宏的氣度,被毛澤東同誌讚為“度量大似海”!其實,陳毅同誌也何嚐不是如此,1935年他為了貫徹中央抗日統一戰線指示,曾隻身尋找一個與黨失去了聯係的遊擊隊,被遊擊隊司令誤認為敵人,捆起來整他不說,還差一點要了他的性命。然而,誤會消除後,陳毅同誌毫無怨言,還和他們成了朋友。“黨既能諒我,我亦能涼人”,直到解放後,那位遊擊隊司令每到北京開會,陳毅同誌總要請他到家裏作客。郭沫若同誌也是一個大度之人。他和魯迅先生互相之間“曾用筆墨相譏”,但在魯迅逝世後、他卻不象聲人那樣趁“公己無言”時前來“鞭屍”。而是挺身而出捍衛魯迅精神。同時,他對以前“偶爾的鬧孩了脾氣和拌嘴”,還“深深地自責”,表示說:“魯迅生前罵了我一輩子,魯迅死後我卻要恭維他一葷於。”其情可敬,其辭可感!所覽古今,大凡胸懷大局,誌意宏偉,目光高遠的仁人誌士,無不以大度為懷,置區區小私於不顧;相反的,鼠肚雞腸、竟小爭微、片言隻語也耿耿於懷的人,沒有一個成就了大事業,沒有一個是有出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