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深圳文化建設應當大膽總結創新30年來新型文化價值觀念的發展,總結現代新型文化價值觀念的創建,將其提高到當代中國新型文化價值體係的創建的戰略發展高度上來。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全局來看,從中國文化發展的連續性和民族性的一麵來看,30年廣東貢獻給全國的、真正經得起曆史淘洗的,是文化,而深圳是新型文化建設的示範地和排頭兵。
我們今天全社會認同並正在發揚光大的改革創新的意識、效率意識、公民意識、法製觀念、公平正義的理念,深圳都是開創之地。
可以說,深圳是當代中國諸多新型價值觀念的創生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基本方麵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
從實踐的層麵考察,深圳人長期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而建設特區發展特區。
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深圳人更是做得極好,可以說,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圳人理解最深刻、實踐最勇敢,深圳人是最擁護改革開放政策的群體。
至於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深圳人更是敢說敢做,率先垂範,敢於從舊體製的禁錮中“殺出一條血路”,昭示了改革創新精神的時代特質和實踐路向。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都反映了深圳文化的先進性和時代性。
在這樣的基礎上,深圳文化建設要進一步發展,無疑應當繼續創新觀念,光大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弘揚改革開放的價值理念。
在立足30年文化建設實踐的基礎上,在創新觀念創新理論的同時,深圳文化建設要堅持繼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成分。
但對於什麼是中華文化的優良成分,則應當用科學理性的精神進行批判性分析和創造性轉換,而不是人雲亦雲。
即使是中華文化的優良成分,也不是拿來就用,而是用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進行創造性的詮釋,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將其整合到新型文化價值體係之中。
深圳文化建設要吸收借鑒世界上別的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並結合本國國情和深圳的實際情況,將其創造性地轉化為我們文化價值體係中的有機成分。
其中,特別應當注意吸收借鑒西方現代文明的成果,例如科學、民主、法製、公平、正義等基本價值理念,並結合我們民族的接受心理和接受習慣,使其中國化、時代化,真正成為我們新型文化文化理念和價值體係的健康因素。
總之,立足當代文化建設的現實,在創新中發展,在創造中繼承和借鑒,應當是深圳文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香山文化的底蘊和價值
“香山文化”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概念,完全可以成立。
從文化解釋學和文化建設論的層麵考察,香山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價值,值得高度重視並在實踐操作的層麵給予支持。
香山文化的根本屬性,是本土文化。
這個本土文化的屬性,蘊涵著兩層內涵,即嶺南文化和中華文化。
中山人概括說,香山文化蘊涵著四種文化精神:堅守正統與開放創新並存,趨利務實與熱情浪漫同在,剛勇好強與文質彬彬兼備,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合一。
這個概括,既與多年來人們概括的嶺南文化的崇尚實際、重視商業、兼容並包等主體精神和特點相一致,也與近年提煉出的、體現“嶺南文化大放異彩”的“敢為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的“新時期廣東人精神”相一致。
可見,香山文化無疑是嶺南文化的重要構成和表征。
而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價值集中承載和具體表現的中華文化,其核心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中華民族精神。
顯然,香山文化也體現並承載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價值。
簡而言之,香山文化既具有深厚的嶺南地域文化的根底,也具有紮實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
它既是嶺南地域文化小傳統的構成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的承載者。
香山文化的重要特質之一,是容納、吸收外來文化,並擔當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載體。
從地理板塊來看,香山包括了現今中山、珠海兩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
我們知道,澳門是明中葉以來中西文化交彙的橋梁,利瑪竇等人就是從澳門入境繼而進入內地的。
從明清到近代,包括湯顯祖、林則徐、魏源、鄭觀應、孫中山、康有為、梁啟超、高劍父等中國文化名人都曾在澳門活動,了解、學習西方文化,並轉而影響到中國文化的發展。
以《西學東漸記》名世的容閎,以《盛世危言》震撼國人的鄭觀應,以及創建四角號碼檢字法和中外圖書統一分類法而著名的王雲五等,都是香山文化範疇的人物,其成果實質上都是吸收了西方先進文化的結果。
至於香山人創辦現代中國百貨業的先驅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等,則更是容納、吸收西方商業文明的結果。
香山文化的另一重要特質,是具有強烈的創新性追求。
孫中山先生曾說,他所領導的中國革命,其指導思想三民主義是繼承本國傳統思想,又吸納西方(歐洲)思想,更有自己“所獨見而創獲者”。
兩千年封建帝製被辛亥革命推翻,其根本原因,在於孫中山所創建的革命文化是一種前無古人的創新性文化。
現時,在建設廣東文化大省的時候,提出香山文化這一理念,本身也是創造性思維的結果。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創新則是文化發展的靈魂。
香山文化理念的提出,是對地域文化建設的創新。
概而言之,依托民族曆史傳統的本土文化,麵向世界的西方文化,立足現實的創新性文化,這就是香山文化的深厚底蘊。
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香山文化,有其獨特的價值。
這種價值的首要表現,在於它是昭顯嶺南文化特質的範例。
其實,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這類單純從民係立足而形成的地域亞文化,並不足以全麵係統地體現嶺南文化的特質。
既包蘊了粵、閩、客三大民係的文化內涵,又具有自身特色的香山文化,正是務實進取、開放兼容的嶺南文化的重要表征,其綜合性的文化價值,遠在單純的民係文化之上。
香山文化的另一價值,在於它是近代以來文化自覺的典範。
文化自覺既是對本身文化曆史傳統的理性認識,也是對外來文化的科學抉擇。
在香山文化理念的觀照下,具有近代意義的商業文化的勃興,以念祖愛鄉為特征、充滿家國情懷的華僑文化的形成,以中西碰撞為標誌、以實踐西方工商文明為要務的洋務文化的出現,以價值觀的重建為核心、以振興中華為導向的革命文化的建立,等等,都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文化自覺的典型表現。
香山文化真切而又典型地體現了近代中國文化批判和文化重構曆程中的文化自覺意識。
香山文化的又一價值,在於它是創建和諧文化的借鑒。
我們正在建構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的根基是文化,創建和諧文化是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和諧問題。
香山文化所包蘊的兼容、和諧精神,中外多元文化並存的格局,中國文化係統內部不同地域、不同民係文化的共存,都為我們今天創建和諧文化提供了曆史資源和現實借鑒。
加強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
和諧社會是政治、經濟、文化全麵協調發展的社會,是全體人民整體綜合素質全麵提高的社會。
因此,加強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體現,也是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的體現。
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如何,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文化的力量。
在經濟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在全球化的時代,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毫無疑問,文化是一種生產力,而且是一種新型的、創新的生產力。
忽視這種強大的生產力,將會受到曆史的懲罰。
重視並且善用這種生產力,則會事半功倍地大大增強綜合國力,增強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
文化是生活質量的保證和檢驗尺度。
建設全麵小康社會,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要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實現自己的文化權利。
這包括文化創造、文化生產、文化消費、文化休閑、文化欣賞的權利。
鋼琴之都、設計之都也罷,博物館之城、廣場文化也罷,說到底,是一種文化追求,是文化層麵的價值展現。
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結合,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的交融,過有品位的生活,過有良好物質基礎而又豐富多彩的文化享受的生活,才是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切實表現,也是檢驗一個地區或城市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尺度。
如果僅有GDP的高速增長,隻有市民住房甚大、存款甚多的數據,沒有文化生活的提高,沒有文化權利的實現,則這種生活並不是高質量的。
文化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和國民素質高下的重要標尺。
現代化的終極目標是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的重要依據則是文化素質的大幅提高。
沒有文化素質的提高,沒有人的現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現代化,甚至也不可能真正實現全麵小康。
隻有通過文化的手段,運用文化的力量,提高國民素質,才能為現代化的實現提供充分的、高質量的人力資源保證。
一個國家,一個城市,國民素質如何,絕不是由經濟成果和經濟力量所決定,而是由文化成果、文化力量所決定。
文化是價值認同、價值整合的根源和動力。
任何國家、民族,在其發展的途程中,特別是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都有一個價值認同、價值整合的問題。
同樣,一個城市,特別是像深圳這樣一個新興的、新型的城市,在其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通過文化的力量,通過文化的機製,整合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的價值,使得人們在以現代化為目標的核心價值觀引導下,自覺形成“我是深圳人”、“深圳是我家”這類文化家園意識,增強城市的凝聚力,從而更好地發展城市,營造城市,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文化是創立品牌、樹立形象的重要力量。
任何品牌的創立,任何形象(企業形象、城市形象等)的樹立,都離不開文化的力量,離不開文化的滋養。
沒有文化底蘊的品牌和形象,既不能夠感人,也不能夠持久。
文化是明天的經濟。
一般說來,文化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文化產業除外)。
但是,文化對於整個社會生態環境的形成和發展,對於經濟成果的效益提升,對於長遠的經濟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效益。
因此,我們應當從發展戰略的高度重視文化,而不能急功近利地看待文化的功能和價值。
特區文化應有特區的特色。
深圳特區是經濟特區,但也應當而且可以在文化建設方麵創造出特區的風貌,創造出中國特色先進文化的榜樣性成果。
“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的“深圳精神”,以及在這一精神統率下的敢想敢幹、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全新效率意識等,都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力弘揚。
文化建設是一個艱巨的過程,但也是一個充滿希望和生機的過程。
努力加強文化建設,重視並切實發揮文化建設的價值,創造出文化建設方麵的“窗口”和“試驗田”的優秀成果,提升全體人民的文化素質,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那麼,和諧社會的實現,就不僅僅是美好的理想,而將變成生動的現實。
堅持改革創新促進文化發展
廣東經濟社會的發展目前正處於一個新的轉折時期。
如何在新的發展平台上整合力量,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促進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製社會、和諧廣東的進步,是擺在我們麵前的艱巨任務。
從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角度看,堅持改革創新、促進文化發展,是新一輪思想大解放的題中應有之意。
改革創新是我們今天的時代精神,解放思想是改革創新的邏輯要求和必然結果。
在廣東建設寬裕型小康社會的今天,製約我們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突破固有思維模式和發展格局的局限,解放思想,創新文化,提升文化品位,顯然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全麵小康社會、寬裕型小康社會的建設,有諸多要素,其中,文化建設方麵的更上層樓,是極為重要的方麵。
沒有全體人民素質的極大提高,沒有公民意識的培育和光大,沒有文化創造、文化選擇、文化消費、文化休閑的實現,總之,沒有廣大人民文化權利的普遍實現,就沒有真正的全麵小康、寬裕型小康的實現。
而如何通過文化小康的實現來促進寬裕型小康社會的實現,提升社會生活的品位,則是我們今天新一輪思想大解放的重要任務之一。
在很大程度上,文化建設相對於經濟發展的滯後,是影響我們新一輪大發展的瓶頸因素之一。
而大力解放思想,堅持改革創新,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
解放思想,必須有大文化的觀念。
文化並不僅僅是唱歌跳舞,也不僅僅是道德教育,更不僅僅是意識形態。
從整體結構和社會功能上看,文化包括物質、製度、思想、行為等層麵。
建設寬裕型小康社會,應當從這四個層麵同時著眼。
否則,我們的社會要麼是沒有品味、完全物化的社會,要麼是過於緊張、心靈沒有歸依的社會。
同時,我們的大文化觀念還要有地域上的整體性,亦即文化建設要從全省的協調發展著眼。
我們近年常常談論的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而沒有注意廣東經濟圈、廣東城市群的問題,這實際上並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思路的問題,而是文化整體觀的問題。
同樣道理,值得我們深刻反省的是,我們樂於、慣於、善於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經濟圈,但基本沒有人從文化建設的整體發展層麵,談珠江三角洲文化圈、珠江三角洲文化精神和文化氣象,沒有關注廣東經濟社會長期高速發展的文化底蘊及其局限所在。
這些,顯然需要通過新一輪的思想大解放而加以解決。
解放思想,應當在文化建設方麵也有宏大的氣派和高遠的目標,有向世界叫板的膽氣和切實的措施。
廣東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特別是廣州深圳等地,其發展速度和模式,有其獨特而深刻的原因。
在我看來,當代中國文化新精神的創生,很多源於改革開放後的廣東地區。
效率意識、競爭意識、契約觀念、平等意識、平民人格、公民精神等,這些從根本上區別於中國傳統文化而且也區別於計劃經濟模式下的文化理念,正是當代中國文化新精神的生長點。
而這,正是從廣東“出發”的。
“出發”之後,如何更好地挺進,而不固步自封,值得深思,從宏闊的視野考察,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引領文化建設,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就要從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文化建設的實際出發,從廣東文化建設的實際出發,從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理想人格等方麵入手,以世界文明為觀照,認真總結提煉改革開放30年來的新型文化因素,努力創建一個批判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曆史文化傳統而又立足當今現實、充滿社會主義時代精神而又麵向世界的地域文化。
這樣一個地域文化,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價值體係,而是在中華民族核心價值體係的統率下,對新型文化因素、文化精神的拓展。
質言之,是用爭當文化建設排頭兵的精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係的完善和發展,為當今中華民族文化建設在世界上具有應有的地位而率先垂範。
試談縣域文化的建設本文應《人民日報》的約請而寫。
文章寫於2003年10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於2003年10月13日,發表時該報把題目改為《重視縣域文化》。
最近,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誌提出了“縣域經濟”的建設問題,並對“縣域經濟”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闡述,“縣域經濟”建設的問題因而受到人們的重視,已有一些學者在進行專門的研究。
受到“縣域經濟”建設的啟發,我覺得,“縣域文化”的建設,也應提到文化建設的日程上來。
縣域文化,是指在縣的行政區劃內經過長期積澱而形成的獨特的文化。
它以縣城文化為中心,以城鎮文化為依托,以鄉村文化為背景。
縣域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
從文化學的視角來看,地域文化可分為文化圈、文化群體和文化個體。
文化圈是地域文化中最大的類型,如世界文化範圍內的東亞儒學文化圈、歐美基督教文化圈、阿拉伯伊斯蘭教文化圈、印度佛教文化圈。
文化群體的範圍和規模小於、並從屬於文化圈,一般以國家、民族為單位,如東亞儒學文化圈裏麵,就包含著中國、日本、朝鮮等文化群體。
換言之,文化群體的文化,是指民族文化。
文化個體的範圍和規模,小於文化群體,是文化群體亦即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
曆史上形成的嶺南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等,就是中國文化這個文化群體的組成部分,是群體之中的個體。
在當代,京派文化、海派文化、粵派文化,以及時下不少省市提出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文化,例如廣東文化、浙江文化、山西文化、雲南文化等,也是中國文化這個文化群體中的個體。
而在文化個體之中,由於中國省級行政建製的地域廣大和曆史文化傳統的複雜影響,又形成了不同的小的文化個體,亦即縣域文化。
在特定的縣域之中,經過長期的濡染和積澱,逐步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的、具有顯著語言特色、說話方式、辦事特點乃至建築、服飾特點的文化。
縣域文化是一種曆史文化。
中國自秦漢以來,就行政架構而言,縣級行政區劃和管理體製最為穩定。
從古至今的地方誌修纂,主要是縣誌的修纂。
全國各地縣誌的彙合,就是一部中國曆史。
縣級行政區劃和管理體製的穩定,導致了特定縣域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從而逐漸形成了特定的話語表達方式(包括語音)、民俗風情、審美情趣和思維特點。
因此,縣域文化具有明顯的穩定性和曆史承傳性。
縣域文化是一種時代文化。
由於行政區劃和管理體製因素的作用,縣級行政機構是貫徹中央政府意誌的極為重要的行政單位,它必須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
它所直接貫徹執行的中央政府的法律、方略、政策也好,由它根據中央政府意誌而自身製定的政策法規和規劃也好,都必須反映那個時代的要求,體現時代精神。
在這個意義上講,縣域文化是時代精神的基本載體和重要體現。
縣域文化是愛國主義的重要載體。
愛國主義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古典愛國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特征,就是愛家鄉,愛自己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愛故鄉的山山水水。
故鄉意識、家國情懷,都是和縣域文化緊密聯係的。
故鄉,至少在近代以來,是用縣級行政區劃來指代的。
孫中山的故鄉是廣東香山縣,毛澤東的故鄉是湖南湘潭縣,鄧小平的故鄉是四川廣安縣,這是當代中國人的常識。
自有現代意義的戶籍製度和檔案管理製度以來,人們的“籍貫”,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依據的。
正是長期穩定的縣級行政體製的存在,包蘊、滋生了愛國主義情懷中的故鄉意識、家國觀念。
因此,縣域文化對於特定縣級行政區域人們的凝聚力、感召力,具有別的類型的文化無可替代的作用。
縣域文化的中心是縣城文化。
縣城文化是縣域文化的先進代表。
縣城是一個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進步、時尚的象征。
人們通常所說的“進城”,是進縣城,而不是進省城,更不是到鎮裏。
“進城”去,是為了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麵的活動,是辦事,是開闊眼界,是溝通交流,是購物休閑,等等。
縣城裏的種種活動、事物、現象、人物,都可能深刻地影響四鄉八鎮的人們。
城裏人都如何如何,城裏都怎樣怎樣了,成為各個鄉鎮的下意識的價值標準。
因此,縣城文化是特定縣的旗幟,是該縣文化進步的表征。
縣域文化是承傳、貫徹、培育民族文化和省域文化的重要樞紐。
承上啟下,承前啟後,下情上達、上情下傳,是作為鄉鎮文化與民族文化和省域文化之間的縣域文化的重要職責。
文化的傳播、創新和實踐,縣域文化是重要的渠道和基礎。
總而言之,縣域文化的存在是客觀事實,縣域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值得重視。
我們應當像抓縣域經濟建設一樣,抓好縣域文化的建設,為廣東文化大省的建設,為當代中國文化的建設,增創新的優勢。
華僑文化研究與建設文化廣東本文是作者於2003年5月29日在廣東省僑辦、僑聯、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和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聯合舉辦的“華僑文化與建設文化大省”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提綱,被《人民日報》於2003年5月30日刊發,發表時題為《研究廣東華僑文化拓展文化建設視野》。
華僑文化是廣東文化的重要構成,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
開展華僑文化的研究,對於廣東文化的建設,對於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既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華僑文化是海外華僑華人在長期的艱苦奮鬥中逐漸形成的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海外華僑華人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理想人格、倫理觀念、審美情趣等精神因素的集中體現。
同時,也是其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體現。
根據文化學研究者關於“文化結構三層次說”的觀點,文化從結構上可以劃分為物質文化、製度文化、思想文化三個層麵,“華僑文化”的研究對象,應當涵括這三個層麵而以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為重點。
同時,還應研究華僑華人的“行為文化”和生活方式。
換言之,華僑文化研究的文化,屬於與政治、經濟相對應的文化,亦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大文化”,而不是“小文化”。
廣東正在進行前無古人的建設文化大省的工作,華僑文化的建設,理所當然屬於其中的重要內容。
數量巨大的海外華僑華人,屬於廣東籍的約占2/3,這是建設文化廣東、發展文化廣東的重要資源。
因此,研究華僑文化,對於建設文化廣東有著重要的意義。
研究華僑文化,有助於我們科學認識廣東文化的特質。
廣東文化是地域文化,相對於屬於文化大傳統範疇的中國文化而言,它屬於文化小傳統的範疇。
當今的廣東文化,淵源於傳統的嶺南文化。
相對於吳越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關東文化,傳統的嶺南文化有其獨特性。
同樣,相對於現時的北京文化、上海文化、浙江文化等內地省份的文化而言,廣東文化也有其獨特性。
其中,華僑文化的存在,是其獨特性的重要表現。
即使與同樣具有華僑文化成分的浙江文化相比,廣東的華僑文化也別具一格。
研究華僑文化,有助於我們拓展文化建設的視野和空間。
華僑文化在海外,但她的根在中國,在廣東。
華僑文化是傳統嶺南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是當代廣東文化建設的重要參照。
研究華僑文化,有助於我們吸納更多的文化資源。
華僑文化既是中國文化的創造性發展,也吸納了外國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
因此,研究華僑文化,對於我們建設文化廣東,有著重要的資源借鑒和思想吸納的意義。
研究華僑文化,是增強海內外廣東人凝聚力進而增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凝聚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彰顯廣東文化精神、凸現廣東文化價值的重要途徑。
研究華僑文化,有助於我們鑄造新時期的廣東人精神。
新時期廣東人精神的建設,離不開“華僑精神”的滋養,離不開“華僑精神”的弘揚。
研究華僑文化,有助於發展、創新廣東文化的多樣性。
廣東文化固然有傳統的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以及新時期以來的“新客家文化”,但更有長期沒有受到重視而又十分重要的“華僑文化”。
研究華僑文化,對於認識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對於發展、創新廣東文化的多樣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評論》雜誌發表的題為《華僑文化與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理論探索》的會議綜述中
李宗桂的發言:
我既不是華僑,也不是歸僑,也沒有任何海外關係。
但我來廣東有20多年了,在這種華僑文化非常濃厚,華僑文化生長的地方,對我來說有很多的感受。
另一方麵,我做一般的文化研究,做了20多年,所以隻能從這個角度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華僑文化的研究是一個新課題,不僅對我是一個新課題,對當代中國的文化研究工作者,理論界都是一個新課題。
過去我們研究文化史、文化學,好像還沒有華僑文化這個概念。
最近,省僑辦、僑聯的領導想到從文化的角度研究華僑工作問題,他們找過我,我們很認真地探討了一個上午。
我認為華僑文化這個概念是完全可以成立的,而且這個研究非常及時,非常必要,非常有意義。
華僑文化研究是一個填補空白的重要工作
我今天要講的內容是“華僑文化研究與建設文化廣東”,這裏有“研究”兩個字。
過去這個問題沒有這麼重視,沒有作為一個理論問題,一個工作實踐問題來探討,而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所以我想從研究的角度談談我們今天建設“文化廣東”怎麼來看待這個問題。
我認為,華僑文化是廣東文化的重要構成,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換一句話說,我們廣東文化的研究、發展和建設,中華民族文化的研究發展和建設,如果離開了華僑文化,那就是不完全的,甚至說是不健康的。
因此,開展華僑文化的研究,對於我們廣東文化的建設,對於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我剛才講到,我們研究文化問題一、二十年,有關文化方麵的國內外的書看了很多,什麼西方文化史、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中華文化史等等也看了很多,但沒有出現過“華僑文化”這樣的專章專節的論述。
我們看到了有政治文化、軍事文化、經濟文化、商業文化等提法,乃至於垃圾文化、娼妓文化等這些都有人研究,剛好華僑文化沒有人研究。
在這個意義上講,從理論上說,華僑文化的研究對我們文化學的研究、文化理論的研究是一個彌補,是一個填補空白的重要工作。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應該重視華僑文化的建設。
但是最近20年來,我主持了很多課題,也主編了好幾套文化方麵的書,加起來有好幾十本,從國家教育部課題,從重點課題到重大課題,到省的課題,我們看到的,包括評審的國家課題,評獎的、評職稱的、評學位的,非常之多,但沒有一個是研究華僑文化問題的。
華僑文化的研究對我們當代中國文化的建設實踐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華僑文化是“大文化”,應該以培育思想文化為重點
什麼是華僑文化?它研究什麼內容?今天這個研討會可以說是一係列華僑文化研究的“開幕式”吧。
我想,華僑文化是海外華僑華人在長期的艱苦奮鬥中逐漸形成的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海外華僑華人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理想人格、倫理觀念、審美情趣等精神因素的集中體現。
同時,也是其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的體現。
文化學研究工作者對文化結構有一種看法,認為從結構上講,文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個是物質的層麵,一個是製度的層麵,一個是思想的層麵,也就是說物質文化、製度文化、思想文化這三個文化結構。
那麼“華僑文化”的研究對象是什麼呢?我覺得“華僑文化”應當涵括這三個層麵,而其中又以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為重點。
同時,還應該研究華僑華人的“行為文化”和生活方式。
換一句話說,華僑文化研究的文化,它屬於與政治、經濟相對應的文化,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大文化”,而不是“小文化”,不是一般的文學藝術,或者單純的思想文化。
昨天在珠島賓館開省的文化建設和文化體製改革研討會,大會發言時我講到了這個問題,文化大省的文化應該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大文化”,它的重心應當以培育思想文化為重點。
我想。
我們所講的華僑文化與文化大省的文化是對應的,是一致的。
我們廣東現在正在進行前無古人的建設文化大省的工作,華僑文化的建設和研究,我覺得理所當然屬於其中的重要內容。
全世界的華僑華人數量十分巨大,有很多種統計,我所知道的,不論哪種算法,廣東籍的大約占2/3,好像還要強,這樣的一種情況,我認為是建設文化廣東、發展文化廣東的一個重要資源。
因此,研究華僑文化,對於建設文化廣東有著重要的意義。
“敢為人先、務實進取”是廣東華僑文化的顯著特質
研究華僑文化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有助於我們科學地認識廣東文化的特質。
我們要建設文化大省,首先要了解廣東文化究竟是一個什麼性質的文化?有什麼特質,包含什麼內容?它的曆史、現狀和發展趨勢如何?廣東文化是地域文化,相對中國文化來講,它屬文化小傳統的範疇。
所謂大傳統文化,是指代表民族主流的文化,所謂小傳統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文化。
這樣一種小傳統文化容易形成,也容易發生改變,受大傳統文化的製約和影響。
所以相對而言,廣東文化就屬於這種小傳統文化的範疇。
當今的廣東文化,它是淵源於傳統的嶺南文化。
傳統的文化有吳越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關東文化等等。
在這裏邊嶺南文化有其獨特性。
從當今來講,相對於京派文化、海派文化,還有浙江文化這些內地省份的文化而言,廣東文化有其獨特性。
之所以有獨特性,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有華僑文化的存在。
可能有人會說,浙江、福建也有華僑文化呀,但是我認為即使與浙江、福建的華僑文化比較起來,廣東的華僑文化也別具一格。
比如說,敢為人先、務實進取就是廣東文化中的一個顯著特質,從廣東的華僑文化中可以找到很多生動的例子。
華僑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個成果
我們研究華僑文化,還有助於我們拓展文化建設的視野和空間。
華僑文化在海外,但是她的根在中國,在我們廣東。
華僑文化是傳統嶺南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同時,她也是當代廣東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參照。
在現有文化的基礎上,怎麼樣發展,找到新的文化增長點,創生出新文化,這是很值得我們去總結的。
研究華僑文化,也有助於我們吸納更多的文化資源。
我們要研究文化廣東,需要方方麵麵的資源,政治的資源、經濟的資源、文化的資源。
華僑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它吸納了外國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
因此,研究華僑文化,對於我們建設文化廣東,對我們如何正確地辨別西方文化的優長之處,當然包括它的不優長之處,是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的。
我有一種看法,我覺得華僑文化是一種中西結合、古今交融的一個成果。
華僑對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他們有獨特的切身感受,有獨到的認識,有獨特的實踐,這都可以為我們建設文化廣東,提供很好的資源。
“華僑精神”是新時期廣東人精神的生動體現
研究華僑文化,是增強海內外廣東人的凝聚力,進而增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凝聚力的重要途徑。
她同時也是彰顯廣東文化精神,凸現廣東文化價值的重要途徑。
華僑文化的研究是新時期的文化紐帶工程,當代中國內地與海外華僑華人怎麼聯絡,這當然要靠我們政策的感召力,靠我們國家的繁榮富強,還有就是我們共同的文化傳統,共同的中華文化的根。
研究華僑文化,也有助於我們鑄造新時期的廣東人精神。
廣東現在正在開展廣東人精神的大討論,已經發表了很多文章,開了很多會,還要進一步深入討論。
我覺得新時期廣東人精神的建設,離不開華僑文化的研究,具體來說離不開“華僑精神”的滋養,離不開“華僑精神”的弘揚。
我有個想法,我們華僑文化的研究,是否在下一階段可以開展“華僑精神”的研究,我曾在很多場合都講過,辛亥革命的成功,如果離開了華僑的支援,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在這個意義上講,辛亥革命走向共和,走向民主,華僑精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屆世界廣東同鄉聯誼會”的宣言裏麵,關於廣東精神的概括,我覺得非常好,其中的有一句話“念祖愛鄉”,懷念自己的祖先和祖國,熱愛自己的家鄉。
有人聽了可能覺得這句話很普通。
我覺得非常好。
中華文化有一個傳統,慎終追遠,熱愛故土。
我們的華人華僑在海外發展起來以後,甚至他們發展得幷不好的時候,都能回來捐資辦學,投資設廠,等等,剛才呂偉雄主任講了很多這方麵的例子,這就是念祖愛鄉的精神在起作用。
2000年,我到歐洲開會,給我們開車的是一個歐洲的華人,他給我們說1999年美國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的時候,結果在歐洲的華人,不同派別的,包括矛盾很深的各種商會,自發地跑到美國駐當地使館門前去遊行、示威,而且很激動,高呼“打倒美帝國主義!”我問他是不是我們中國使館策動的,他說,不是,是自發的。
雖然他們中有些人對我們的政府,對我們國家過去的政策失誤有很多批評意見,包括我們今天的民主政治的建設有很多批評意見,但在這個事關民族大義問題上,他們自覺地站到了一起。
這靠的是什麼?我覺得這不是靠政治宣傳,靠權力壟斷,靠的是念祖愛鄉這樣的一種精神。
中共十六大報告裏麵,講了中華民族精神,說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我想,華僑文化所表現出來的這些方麵,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
最後,我覺得研究華僑文化,對於我們發展、創新廣東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積極的意義。
廣東文化有非常豐富的內容,有廣府文化、有潮汕文化、有客家文化,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新客家文化”,但更有一個我們長期沒有受到重視而又十分重要的“華僑文化”。
研究華僑文化,對於我們認識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對於發展、創新廣東文化的多樣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