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各級各類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總目標和大方向。在高等教育中倡導素質教育,不僅為了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更是為了改變我國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對專業教育片麵的理解或糾正稱之為“專業化教育”的偏失。這種情況,既是以往承襲蘇聯教育高度專業化的指導思想和辦學模式的結果,又是受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實用主義工具理性的教育價值觀衝擊的結果。因此,素質教育作為以人為目的之主體性教育,盡管可以從不同角度解讀和以不同方式運作,但對如何拓展學生的專業麵、幫助他們打好寬厚的知識基儲開發其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以增強其對社會和未來現實生活的適應性,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中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以來,教育界先是提出了“文化素質”概念,用以指稱包括專業素質在內的大學生的基本素質。
1998年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加強大學生文化素教育的若幹意見》指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矗”
,以加強文化素質教育補充專業素質教育;世紀之交,又引進國外“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概念來擴展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把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相結合(即所謂“在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作為全麵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現實途徑。於是,各高校有了專業課程設置之外的以學生任意選修為主的通識教育係列課程,而公共關係學在大多數院校中也開始突破專業教育的範疇,進入通識教育課程的係列。本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適應這一需要而編寫的。這也是本教材的名稱上出現“通用”二字的一個用意。
誠然,迄今為止,人們對通識教育中“通識”的涵義仍有不同理解。能得多數人同意的是指“文理會通”,即將此一種“通識”僅當做知識,作為“通識”的知識應該有益於大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之養成,它是文、理科學生通統應該去學習的。如此,國學、經典或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大概是最無異議的通識類課程。除此之外,我們還認同這樣的觀點:“通識”的另一層意思是指“識通”,即並非識遍一切知識,而是學習那些盡可能具有普遍價值、通用的知識參見吳楚廷:素質教育是通識教育的靈魂,載《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七期。那麼,何為“有普遍價值、通用的”知識?我們以為,隻有在素質教育語境中理解才會有正確的答案。這就要站在讓學生自由而全麵發展之終極目的上才能作出判斷。因此,“通識”的標準,不僅指對學生成才有用的知識(拓寬專業麵的基礎知識),還必須是對他們成長和成人所必需的知識。由此觀之,公共關係的學問,不僅是公關專業人才或相關專業人士的必修課,而且是當下社會中每個人應有的一種現代文明素養以至為人處世的普適能力。要理解這一點,就要破除時下一些人對公共關係還存在的種種誤解。公共關係不是什麼“美女外交”、不是吹牛皮的宣傳術,更不是拉關係、走後門的“關係學”,而是追求一個社會組織與公眾在利益協調基礎上達到彼此關係和諧而進行的傳播管理、關係管理和形象管理之專業活動,是一個組織、區域乃至國家的一種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對公共關係的認知,有利於養成個人的誠信、溝通、互利和知禮等公關意識,有助於形成傳播溝通、關係調適和形象塑造的公關能力。這無疑是個人在信息化時代生存和發展必備的一種媒介素養,一種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調解衝突、化解矛盾的處世技能,一種獲得人脈資源的謀劃能力。這也大概是公共關係學能夠成為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雙重定位”的一個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