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點提要(1 / 1)

公共關係是一個社會組織為了塑造形象而運用傳播手段與相關的公眾雙向溝通,使自己與公眾獲得相互協調的行為規範和管理活動。

公共關係活動包括組織、公眾、傳播、塑造形象和協調關係五個要素。其中,協調關係體現了公共關係的本質。

公共關係從管理角度看是適應組織解決自身同內外環境的矛盾需要而產生的。

公共關係與交際、宣傳和廣告既有聯係又有區別,與“庸俗關係”則有本質區別。

現代公共關係產生於19世紀中後期的美國,經過巴納姆時期、艾維·李時期、伯尼斯時期和卡特李普時期,逐步走向成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公共關係從美國走向世界。

中國公共關係伴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由國外傳入,近30年大致經過引進傳播期、“公關熱”和“公關大潮”時期、反思和趨向成熟期幾個發展階段。

公共關係學是研究組織與其公眾的社會關係現象及其內在規律的綜合性、交叉性和應用性科學,把這門學科歸屬於管理科學是一個特定的視角;公共關係學的核心理論是“協調論”,其主體內容是圍繞著組織與公眾在認知上、行為上和溝通中三對矛盾而展開的塑造形象、協調關係和傳播管理。

關鍵詞

公共關係協調公共關係狀態公共關係活動公共關係意識公共事務“庸俗關係”艾維·李愛德華·伯尼斯公共關係學研究的對象“協調論”

公共關係學是現代管理科學中的一門新興的相對獨立的學科。要探討公共關係,就要了解和掌握公共關係學的基本涵義、公共關係興起和發展的曆史以及公共關係學的學科體係等基本問題,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公共關係學奠定基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