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取財靠正道
要從正道取財,不要有發橫財的心思。從正路上去走,不做名利兩失的傻事。
——胡氏警訓
胡雪岩做事特別強調“一定要照規矩來”,這也是他能夠在商場馳騁幾十年並且紅極一時的法寶。這個規矩簡而言之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通過自己的努力勤勤懇懇地經商,財富慢慢地就會聚集起來。
他曾經給自己錢莊的檔手劉慶生打比方說:譬如,一筆放款,我知道放款給他的這個人是米商,借了錢去做生意。這事就要弄清楚,他的米是運到什麼地方去。到不曾失守的地方去,我可以借給他,但如果是運到太平軍那裏去,這筆生意就不能做。我可以幫助朝廷,但不能幫助太平軍。
作為商人,胡雪岩絕不做奸商。商道其實就是人道,同樣要求人在待人接物的時候重誠信、講義氣,不能為了一時的利益而不擇手段。隻有誠實、敬業才能夠積累財富。
朱福年是胡雪岩一個合作夥伴龐二在上海絲行的檔手,他拿著東家的錢自己做生意,這樣的話賺錢歸自己,蝕本歸東家。他還對與胡雪岩做生意的洋人說:“你不必擔心殺了價之後胡雪岩不肯賣給你。你根本不清楚他的實力,我知道。他是空架子,資本都是千方百計地從別處挪來的,本錢擱在那裏,還要吃拆息,這個算盤怎麼打得通呢?不要說殺了價,他還有錢可賺,就是沒錢可賺,隻要能保本,他已經求之不得。再說,新絲一上市,陳絲必然會跌價,更賣不掉了。”
胡雪岩得知這些事情後,先不動聲色地給朱福年的戶頭中存入五千銀子,並且讓收款錢的莊打個收條。然後,他讓古應春將這五千銀子送給朱福年,就說由於手頭緊張,自己的絲急於脫手,願意以洋商開價的九五折賣給龐二,也就是給朱福年五分的好處,這五千銀子就是“好處費”。這樣一來,這就成了他們兩個私下的交易,當然,這個秘密的交易是要透露給龐二的。
朱福年收到銀子後就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局麵:他如果私吞這筆銀子,胡雪岩托人將此事透露給龐二後,朱福年必丟飯碗;如果他老老實實將這筆錢歸入絲行的賬上,有這個五千銀子的收據在手,也可以說他借東家的勢力敲竹杠,胡雪岩與龐二本來是聯合做洋莊生意,朱福年如此做來,等於是有意壞東家的事,吃裏爬外,這樣,他也會失去龐二的信任。
最後,朱福年乖乖地退回了那筆錢。古應春因對此憤憤不平,依然拿著錢莊開的收據原件,想要再整一下朱福年。胡雪岩則說不必了,一是龐二比較講交情,再則朱福年也已經知曉厲害了。然後他就說:“我們還是從正路上去走最好。”
所謂的從正路上走,就是讓人通過正當的手段去做生意,不要想一些歪招、損招。有人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這隻能適用於那些沒有經營之才,一心妄想投機取巧、心存僥幸的人,這樣的人雖然能成功一時,但是必定難以長久,橫財飛來的同時身後可能還伴隨著禍。所以胡雪岩對這種行為引為不齒,他自己則盡量遵守著商業的規則,不坑蒙拐騙,對合作夥伴推誠置信,寧願吃虧也不占便宜。正是因為他始終小心地不去偏離正道,才能夠把生意做得好。
自始至終一諾千金
為人最要緊的是收得結果,一直說話算數,到臨了失一回信用,自己就完了。
——胡氏警訓
“人無信不立。“在生意場上亦是如此。通常情況下,大家都會在遵守諾言,但是當情況變了,發現兌現承諾有困難時,如果還能夠一如既往地不改初衷,這樣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敬,也就為日後自己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太平軍把杭州包圍後,浙江巡撫王有齡派胡雪岩出城籌辦糧食,有了糧食的支援才能持久地守城,而他自己一個多月都守在城中。王有齡知道現在全城軍民的眼睛都盯著自己的舉動,所以他不能逃;況且就算能夠逃出去,日後肯定也要被朝廷追究;而且當時他心想朝廷不會坐視不管的,隻要援軍一到,杭州之圍自然可解。
但是,如果從外麵看,就可以知道太平軍破城是遲早的事情,因為當時忠王李秀成帶領太平軍主力部隊進攻浙江,一方麵是為了鞏固江浙根據地,另一方麵緩解南京被圍的壓力,因而是誌在必得。而官軍在太平軍的全力堵截之下很難靠近杭州城,而且就算能夠靠近,要打退太平軍也是極難的事情。
胡雪岩從杭州到達上海,曆經艱辛,對這些情況很是清楚,當時城內、城外已經斷絕聯係,縱然能把糧食運到城下也未必能送得進去。但是胡雪岩依然不顧古應春夫婦的勸阻,將在上海采辦的糧食按照約定送往了杭州,但是糧食卻不能送進城去。
信用,不僅僅是遵守自己答應過的事情,還有一種情義在裏麵,能夠做到有始有終。胡雪岩說:“為人最要緊的是收得結果,一直說話算數,到臨了失一回信用,自己就完了。”
左宗棠西征時,在上海設了一個糧草轉運局,由胡雪岩代領轉運局的事務。西征結束後,他回到朝廷人軍機保薦新疆總兵王德榜教練火器、健銳兩營,又受朝廷委派籌辦南洋防務,為加強實力,已派王德榜出京到湖南招募兵勇。要招募人馬,配備火槍,新兵糧餉雖有戶部劃撥,但僅開拔費就需要大概二十五萬兩的銀子。此時,這個糧草轉運局依然存在,左宗棠自然又想到了胡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