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仔細算了一下,幾筆加起來,已近五十萬兩之多。若在平時,胡雪岩無須太費力就能拿出這些銀子,但今非昔比,當時的上海因為中法兩國的糾紛市麵已經非常蕭條了,而且胡雪岩為控製生絲市場而投入兩千萬兩用於囤積生絲,致使阜康錢莊也是銀根極緊,一時之間難以調動;另外,李鴻章為了排擠左宗棠,不讓他在東南插足,已經定計在上海搞垮胡雪岩,授意上海道台卡下各省解往上海的協餉。
眼前困難重重,但胡雪岩還是應承了下來,因為他知道此時的左宗棠已經年老體弱,不會久居朝堂了,自己之前仰仗他的照應如此之多,而且自從結識之後答應左宗棠的事情都是漂亮幹淨地完成了,怎能在此時因為左宗棠將要失勢而不管不顧呢?這大概也是自己可以為他做的最後一件事了,更應該保質保量地完成,以顯示自己為人的信用。
可見,胡雪岩並非是那種唯利是圖之人。他是商人,但是他對左宗棠並不是能靠就靠,靠不住了就棄之不顧;而且他更要維護自己重信重情的形象。一個人的信譽是日漸建立起來的,是要把每件事情都絲毫不差地做到最好,一次不守信,那麼他的信譽就毀了。
真不二價,藥好勝價低
為商之道,持忠善留名,操智勇巨富。
——胡氏警訓
中國古代有個以采藥、賣藥為生的人叫韓康,他每日上山采藥,然後把采得的藥材細細分類後挑到集市上出售。集市之上也有其他的競爭對手,一些心術不正的賣藥人常常以次充好,他們手裏的貨物很多都是下等品,所以允許顧客討價還價,還總經常讓價。但是韓康對顧客說:“我的藥值這個價,我也隻賣這個價,這就叫‘真不二價’。”那些買藥人吃了便宜的藥後不能見效,而吃了韓康的藥後很快就好了,自然也就相信了韓康的藥是物有所值,所以“真不二價”是實實在在的,“韓康不二價”的故事也便傳揚開來。
這種以低價促銷來爭奪客源的競爭方式在市場上從古到今屢見不鮮,而胡雪岩也借用了這個“不二價”的方式來表明了自己所售貨物的物有所值。
在杭州城內,胡雪岩采取了組織送藥、修合公開、養鹿取茸等方式來打理胡慶餘堂,效果極好,整日顧客盈門。客源一好,自然就影響了另外兩家實力頗強的老字號許廣和與葉種德。他們的生意清淡了許多,就想要借自己的實力與胡慶餘堂打一場價格戰,希望通過壓價銷售“拚”垮胡慶餘堂。葉種德的老板率先降價,胡慶餘堂的人參每兩兩錢銀子,他們隻賣一錢七;胡慶餘堂的淮山藥每兩五厘紋銀,他們隻賣四厘……在顧客看來,這兩家都是名藥號,不會有假,所以有便宜可拿何樂而不為?於是葉種德藥號的顧客又多了起來。
胡慶餘堂藥店真正開辦起來的時候,胡雪岩已經有錢莊、典當做後盾,他資產很龐大,按照實力也完全可以與那兩家打價格戰。但是胡雪岩並沒有這麼做,在得知了由於許、葉兩家故意壓價而使胡慶餘堂營業額下降的情況後,他不僅沒有降低店裏藥材的價格,反而在大堂上掛了一個“真不二價”的四字匾額。因為他心裏清楚,價格戰隻能是權宜之計。隻要藥材是真的,價格降到那麼低的話,藥店必然賠錢,既然賠錢那還做什麼生意呢?做生意總不能為了擠垮對方而自己一直虧本經營吧?如果這麼做的話,即便把別人擠垮了,自己也元氣大傷,這哪裏是生財之道啊?
每個商店都有自己的招牌,物美價廉當然好,但是通常好的商品因為它原材料的珍貴、加工程序的複雜等很難把價錢壓低。如果想低價同時又不虧本,隻能把藥材本身的價值也給貶低了。對於顧客來說,他們最重要的是能夠藥到病除,價錢的高低雖然重要但還在其次。胡雪岩的“真不二價”就是向顧客保證,自己所售的商品絕對物有所值,這才是藥店存在的根本之道。
胡雪岩這樣的做法,其實是在打造自己的品牌,那就是貨真價實。藥店唯有依靠這個才能夠長久存在並逐步得到發展。不僅是經營藥店,做其他任何生意都是同樣道理:隻有品質才是關鍵,才能使生意做得長久,才能代表信譽和形象,這就是最重要的無形價值所在。
行善得利兩不誤
前半夜想想自己,後半夜想想別人
——胡氏警訓
在中國社會中,士農工商,商人的社會地位一直比較低。雖然他們手中掌握著更多的財富,但是在大多數人看來,他們不是通過像農民那樣勤勤懇懇的工作得來的,而是通過投機取巧來發財致富的,所以對商人總是保持警惕與鄙夷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