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提高商人的地位,買官入仕途是一條路,但是這種方法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在百姓心中的形象。百姓對商人的成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認為商人把社會的財富聚集到了自己手上,也就是斂財。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回報社會。胡雪岩的做法就是開辦藥店。
“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胡雪岩的成功並不僅在於把生意的規模做大到極致,更在於他在生意的同時並沒有忘記自身的社會責任,這才得到百姓長久的認可。胡雪岩認為發了財就應該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飯一樣是例行公事。
當時社會動亂,太平天國、小刀會等起義軍很多,各地戰亂頻繁,很多人流離失所,背井離鄉,在風餐露宿之中或者水土不服,或者旅途勞頓,很容易得上疾病。但是他們的身上一般都沒有多少銀兩,因此很多人都不願意開醫館。而在清軍與太平軍和出關西征時,胡雪岩就已邀請江浙名醫研製出“胡氏辟瘟丹”、“諸葛行軍散”、“八寶紅靈丹”等藥品,寄給曾國藩、左宗棠軍營及災區陝甘豫晉各省藩署。戰亂結束後,為了能夠“廣救於人”,胡雪岩決定開辦藥號。
浙江因氣候適宜,有很多品質優良的草藥,杭州城內的醫藥業也很發達,胡雪岩身處其間,不僅受到了“懸壺濟世”的中醫傳統的影響,也有良好的條件去從事這個事業。因此,胡雪岩下令在全國各地錢莊另設醫鋪,對前來看病抓藥的人有錢的少收錢,無錢的則免費看病送藥。通過做這個慈善事業,胡雪岩在百姓心中商人的地位和形象就大為不同的。
另外,胡雪岩還與軍隊做了溝通,他與湘軍、綠營達成協議,答應隻要軍隊出本錢,購買原材料,讓名醫去配藥之類的事情都由他負責,藥物配成之後,他會派人送到軍營之中。如此一來,軍隊的後顧之憂就少了許多,曾國藩在得知此事後感歎道:“胡氏為國之忠,不下於我。”
鎮壓了太平天國之後,科舉考試之時,胡雪岩考慮到很多士子因為刻苦學業、為準備考試通常熬夜,身心疲憊。因此就派人送各種藥品、補品給這些士子。士子是治國之才,胡雪岩此舉不僅受到考官、士子們交口稱讚,也贏得了上層社會和下層百姓的愛戴。胡雪岩自己則說:“不必言謝,諸位乃國之棟梁,胡某豈能不為國著想,以盡綿薄之力。”
如果隻從現實的“利”來考慮,胡雪岩很難說是成功的,因為他從中並沒有能夠得到多少的錢財;胡雪岩之所以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就在於他不僅是一個單純的慈善家,還善於把義與利結合起來。
1875年(光緒元年)開始,很多客商、香客一下車登岸就發現,有很多人身穿印有“胡慶餘堂藥號”字樣的衣服,迎上來免費贈送辟瘟丹、痧藥等民家必備的“太平藥”。這就是胡雪岩的宣傳之道,受惠之人對胡慶堂自然心存好感,來到杭州的外地人都對這個藥號印象深刻,胡慶餘堂也就隨著四方人士的走動把名氣傳到了全國各地。
錢可以買到氣勢,但未必能買到別人的尊敬,但是胡雪岩做到了。雖然不知道他在濟世之時是否依然在為自己的成本和贏利計算,但他此舉確實使得商人的地位和形象大為改觀。而且同時他也不失時機地為自己做了宣傳。名利本就難以截然分開,有了名之後,利也隨之而來,胡雪岩正是做到了名利“雙收”。
為守信義,與友共應挑戰
答應了人家的事,就不能反悔,不然叫人看不起,以後就吃不開了。
——胡氏警訓
患難之中見真情。考驗一個人的真心往往不是在風平浪靜之時,而是要看在危難之中有誰能站出來支持你。這種情義才是最寶貴的,可以說是“金不換”,再多的錢都未必能買到。社會中不缺乏陪你嬉戲玩耍共同享樂的狐朋狗友,與你在觥籌交錯之中呼朋喚友、稱兄道弟,但是急需他們幫忙的時候,一轉身卻可能誰也找不到。為值得結交的朋友兩肋插刀,就是胡雪岩崇尚的義氣。
左宗棠是個忠肝義膽的大臣,他認為國家哪裏需要他,他就會義無反顧地去往哪裏。他在福建的馬尾剛開始造船,朝廷就讓他去陝西甘肅地區擔任總督。他沒有過多地去考慮朝堂之中各個派係的鬥爭,而是說“國家不可一日無陝甘,陝甘不可一日無總督。”毅然赴任。
他向胡雪岩坦誠地說,現在他有三件難事:一是兵源不足,沒有那麼多的將士去前線作戰。二是糧餉不夠,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糧草供應不上,作戰的將士肯定心不安定。三是武器裝備不夠精良。這直接影響到軍隊的作戰能力。前者是“招人”的問題,後者是“招財”的問題,朝廷雖然不可能放棄新疆這塊領地,但是也出不了這麼多的銀子去支持。左宗棠說,除了前者可以自己想辦法外,後麵兩個問題都需要胡雪岩幫忙解決。
胡雪岩與左宗棠的交情甚厚,現在左宗棠有事情要他幫忙,當即表示有難同當。雖然他不知道左宗棠所幹的大事業與他本人有多少關係,但是他依然衝著兩個人的私交而對左宗棠的公務加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