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點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
交往、接觸和托付的人,如果選擇不當,那麼即使擁有萬金,也不能稱之為有錢。
——胡氏警訓
時事紛亂,在翻雲覆雨的時局中想要與各方人士都打好交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胡雪岩雖然是大清的子民,但是在家鄉,又有鄉親參加太平天國,他不可能與他們也一刀兩斷。他既要為國“盡忠”,又不能忘記私人的義氣,這該怎麼做呢?如果單單隻站在國家的角度上聲討同鄉之人,未免顯得太不近人情。胡雪岩不是個冷血之人,而是個重情重義之人,所以在大的是非問題上他站在了朝廷這邊;但是隻要別人有恩於他,他也會義無反顧地回報別人,雖然要冒著很大的風險。
太平軍攻破杭州城的時候,王有齡上吊自盡。爾後,胡雪岩在城外接濟左宗棠的常捷軍,配合官軍進攻太平軍。常捷軍和太平軍決戰之日,他在城外坐立不安。因為他的很多親朋好友都在城內,而且這一仗也關係到他一生的成敗。他跑到左宗棠的軍營中想要問清楚前線的戰事情況,卻被守衛給攔住了,說大帥正在帳內忙著。
胡雪岩在賬外等了片刻,聽到帳內傳來笑聲,於是不顧守衛攔阻闖了進去。原來左宗棠正氣定神閑地在和士兵在下棋。他見胡雪岩進來了,就讓他陪自己下棋,但是胡雪岩心思紛亂,安不下心來。這時楊昌浚衝進來激動地大聲宣布說:杭州城破了!
在官軍圍困太平軍的日子裏,胡雪岩的家人都靠太平軍的一個頭目蘇晃派人去照顧。他是胡雪岩一起創業的夥伴柳成祥妻子的兄弟,因此常常送糧食接濟他們。但是蘇晃在戰爭中被洋槍給打死了。胡雪岩雖然知道自己幫助官軍無可厚非,但是對於蘇晃心中既感激又慚愧。於是,他決定為亡靈舉辦義葬。當時兩軍交戰,怎麼還會想到去為敵人義葬呢?就算想到也沒有人敢做。
但是胡雪岩直言不諱地對左宗棠說:小人的家眷在杭州被困之時,也曾有朋友相助。現在這些朋友有的戰死街巷,有的曝屍日下,所以為了安頓亡靈,請準予義葬。
一些官軍將領很是吃驚,認為這是大逆不道,但是左宗棠回答說:“生前作亂,貽害無窮;死後安葬,人之常情。“
在旁人看來不能做或者不敢做的事情,胡雪岩卻去做並且做成功了,他在戰亂的時候提出這個要求是冒著極大的風險的。因為蘇晃雖然是太平軍,卻對他和他的家人有著“一飯之恩”,如果此情不報,他的內心愧疚就無法平息。胡雪岩也知道左宗棠是個開明之人,而且這樣的做法也能平息死者親友的怨憤。同時,當時官軍剛剛取得勝利,人心喜悅,而且胡雪岩對湘軍有大功勞,因此由他在此時提出,左宗棠比較容易接受。而且左宗棠本人也是有救濟戰亂之民的想法,所以就讓胡雪岩去做了。胡雪岩於是舉辦了一場規模很大的義葬,送葬的隊伍之中包括三支旗隊、三支樂隊,還有高達數丈的白幡。
為與朝廷對立的太平軍舉行義葬,這無疑是一次不同尋常的挑戰,但是胡雪岩迎難而上,在回報別人恩情的同時,也借此緩和了與自己家人的矛盾,鍛煉了自己的勇氣。這既是對他自己生命的提升,也是對自己人生價值的一個交代。
睥睨天下,敢幹大事
世界上很多事,本來就用不著有才幹的人去做,平常人也能做,隻看你是不是肯做,是不是一本正經地去做。能夠這樣,就是個了不起的人。
——胡氏警訓
商人這個行業在中國也算是曆史久遠了,而胡雪岩能夠在這個群體中脫穎而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在晚清時事和政局動蕩的大環境下成功的。當時的中國處於封建王朝的沒落時期,雖說亂世出英雄,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個夢而已,但是胡雪岩偏偏成為這樣的一個英雄,當然,他的功績在生意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