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寬懷有道:心界有多寬,境界就有多高 (2)(1 / 3)

王有齡特意換上便服,將官轎換成一頂小轎再單獨去還這筆借款,很是低調。由於錢莊當初就將這筆五百兩銀子的款子當做一筆收不回來的死賬,因此也沒把胡雪岩代王有齡寫的借據當一回事,不知隨便扔到哪裏去了,此時找遍了整個錢莊也未找到該借據。當張胖子將此情況如實相告後,王有齡二話沒說,拿出該還的連本帶息五百五十兩銀子,隻要求對方寫一個已經還清的收據,至於原來的借據,以後如果找到,銷毀就是了。

這樣一來,既挽回了胡雪岩的信譽,也沒有讓錢莊太過難堪。

胡雪岩即使身處絕境,依然為別人著想。他在家業敗落之際,並不怕官府查抄,因為公款有典當行可以作抵,可以慢慢還。隻是清理資產之前,私人的存款不知怎樣才能償還,用他自己的話說:“一想到這一層,肩膀上就像有千斤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由此看來,胡雪岩常說的那句“不能不為別人著想”的話,確實並不是說說而已的冠冕之辭。

目光長遠,方能占得先機

做生意怎樣的精明,十三檔算盤,盤進盤出,絲毫不漏,這算不得什麼!最要緊的是眼光。

——胡氏警訓

“愚者賺今朝,智者賺明天。“人隻生活在今天,錢也隻能從今天來賺。但是成功的商人應該立足當下,放眼未來。隻有比別人先看到蘊涵在未來的商機,才能夠在未來成為現實之時捷足先登。一個人的世界是由自己的目光所及之處圍成的,要想擴大自己的世界,把事業做到更高點,唯有先將自己的目光放長遠。

胡雪岩說:“生意的氣度源於一個人的眼光,小零售商的老伯,隻看得見一村一莊、一條街的生意。而做大生意的人卻能看得見一省乃至全國的生意。“

生意之所以有大有小,能力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如果坐井觀天,沒有怎麼會有動力去施展自己的才幹呢?胡雪岩說,“我胡某人之所以有今天,是由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兩個可遇不可求、可一不可再的機會湊成的。“

這種可一不可再的機會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發現的,需要的是非常的眼光和見識。

所以,胡雪岩才這樣說:“做生意要將眼光放遠,生意做得越大,目光就要放得越遠。不要怕投資過大。隻要能用在刀刃兒上,投資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大生意,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下一省的生意;看得到一國,就能做下一國的生意;看得到國外,就能做下國外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可見,在胡雪岩的心裏裝的永遠是在自己的領域開疆拓土,一切的條件和要求都是為此服務的。

海禁剛開的時候,並沒有多少商人想到要與洋人去做生意。胡雪岩在做絲繭生意之初就與洋人打上了交道,還結識了洋行買辦古應春。兩個人一見如故,都看到了與洋人做生意的前景,決定用好這個場地。

胡雪岩在主管了左宗棠為西北平叛而特意設立的上海采運局後,逐步與洋人打上了交道。他不僅籌借洋款還為左宗棠所辦的福州船政局購買輪船機器,還采購了各種最先進的西洋的槍支彈藥。而洋人看到左宗棠洋務方麵的事務基本都由胡雪岩出麵代理的,因此也就刻意地與他結交。

在與洋人交往過程中,胡雪岩總是不卑不亢,既不將清朝自詡為天朝上國而將洋人視為夷蠻,對他們趾高氣揚,也不崇洋媚外,低聲下氣。在胡雪岩看來,他與洋人打交道也就是為了利益而已,所以他能夠看到西方體製的好處,可以說與洋人做生意也使得他對中西方的差距比普通商人能看得更清楚一些。他曾說:“洋人做生意,官商一體,他們的官是保護商人的,有困難,官出來擋,有麻煩,官出來料理。他們的商人見了官,有什麼話可以實說。我們的情形就不同了,官不恤商艱,商人也不敢期望官會替我們出麵去爭斤論兩。這樣子的話,我們跟洋人做生意,就沒有把握了。你看這條路子走得通,突然官場中另出一個花樣,變成前功盡棄。”胡雪岩對於中國官場的投靠也是出於對中國當時現實情況的認識而作出的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