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用機技法:圖難於易,機心於細 (1)(1 / 3)

把握時局,搶占先機

迅速出擊,搶占先機,成就輝煌。

——胡氏警訓

農民靠天吃飯,而商人則要有一雙善於觀察時局的眼光和出手的速度。想要發財,既要靠機會,更要靠真本事。這個本事就是不僅要看到時局在向哪個方向變,還要善於出奇製勝,在對手毫無意料的時候出手,或者在同行們猶豫不決不敢做的時候搶占先機。胡雪岩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把握住了一次又一次別人所沒有把握住的生財之機。

胡雪岩在浙江把持了海運局後,改漕運為海運,事業非常成功,但他並不滿足,而是進一步把生意擴展到了上海。這一年,浙江穀米豐收,糧價大跌,而北方旱災連連,糧食緊缺,胡雪岩看準了這個時機,認為從中必有大的商機在,於是決定大量收購新穀,然後與米商合作,在北方出售糧食從中賺取大利潤。

胡雪岩經過一番觀察,看重了山東的米商潘家祥。潘家祥在當時商場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他壟斷了北方民間糧食的流通市場。因為他家底厚實,資金充足,所以不屑於做零碎瑣屑的買賣。與小本米行談判不僅費神勞力,而且也不能滿足他的需要。而胡雪岩原來所經營的海運局原來主要是用於糧食北運的,和潘家祥同樣是用於營生而不是出售糧食的,贏利不多。但是這次胡雪岩看到了商機,決定與潘家祥合作售米。

但是上海的米行中也有許多頗具實力的米行,他們原本就是做這個生意的,和潘家祥多半是老相識。其中有許多人也已經看到了這個商機,彼此估量著對手的實力,卻沒有考慮到胡雪岩也會插手這個生意。當他們在上海準備迎接潘家祥然後再做商談的時候,潘家祥已經與胡雪岩簽訂了契約。

胡雪岩的勝利在於他懂得看準時機,知道如何搶占先機,捷足先登。因為他的對手們並沒有想到他會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並且行動如此迅速,等他們發覺之時,已經太晚了。

胡雪岩在收購官票的事情上也是如此,其他的錢莊老板在擔心如果官票太多,現金不足,那麼錢莊就會蒙受巨大的損失。但是胡雪岩說:亂世出英雄,越是亂的時候,越才有機會。有其弊必有其利。最關鍵是,我們隨時都要抓住利的一麵,就會永賺不賠。這就好比做米生意,跌得差不多時,就買進;漲得差不多時,就賣出。賣米是這樣,做錢莊生意更是如此。

另外,胡雪岩還在當時的時局下看到了收購官票的利益所在:朝廷發行官票,目的在於收斂財富,充實軍餉來對付太平軍。而太平軍當前安於守城,前途堪憂,必然不能成就大業。現在朝廷方麵又有曾國藩和左宗棠這兩位善於帶兵打仗的大人,太平軍的失敗是遲早的事情。如果太平天國運動得以平息,到時朝廷必然會對錢莊心存感激,想做其他的生意就會順利得多了。

阜康錢莊因此率先認可了兩萬兩官票,朝廷對此頗為滿意,越來越多的朝廷官員把自己轉兌、儲蓄的事情交由阜康錢莊辦理,胡雪岩因此獲得了一筆又一筆的生意。

時局隨時在變,每一次變動都有商機蘊涵其中。一個成功的商人,不僅要懂得如何把握時機,更需要與他的同行們、競爭對手們較量把握時機的速度,出手又準又快的就是大贏家。

機遇來時出手要快

做事要靠機遇,機遇要由人牢牢抓住。

——胡氏警訓

機會可遇而不可求,稍縱即逝,可見它的寶貴。對於商人來說,如果不能夠很好地把握住機會,就會失去一次生財之道,而這個機會很有可能會落在競爭對手的手上,因此自己就遭受了雙重的損失。

在這個時候,果斷就發揮出了它應有的價值,如果能夠毫不猶豫地抓住機遇為我所用,那麼生意就成功了一半;反之,如果猶猶豫豫、搖擺不定,那麼機會再多,也會被你一再地失去,這樣的人不懂得機會的寶貴,也就不會善於把機會轉化為財富。而胡雪岩則懂得“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道理,但凡“有機可拿”,他一定不會坐等它的錯過。他甚至還能以時勢為機遇,積極地去創造機遇,而不是像大多數人那樣守株待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