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胡雪岩可謂是百口難辯,但是他冷靜地分析了這些謠言的來源和目的,認為留在杭州城裏的很多人現在其實已經在幫助太平軍做事了,他們的目的就是想要引誘胡雪岩回杭州處理生意上的事情。因此隻要他不做正麵回應,那麼這些人就會自覺無趣。更為高明的一招是:那些人說他導致杭州失守,而他卻親自出麵向閩浙總督衙門上報,說這些陷在杭州城裏的人實際上是留作內應,以便日後相機策應官軍。這一招是為了製住這些散布流言的人:如果他們依然如故,那麼他可以隨時將這一紙公文交給此時占據杭州的太平軍,說他們勾結官軍,這些人無疑會受到太平軍的責罰。
另外,胡雪岩還有本來用來留作軍需的一萬石大米,因為杭州被攻陷而無法運輸到城內,胡雪岩許諾說,如果杭州收複,他將立即把大米運往杭州。如此一來誣陷他騙取公款的謠言也可以不攻自破。事實上,杭州被官軍收複後,他不僅立即將一萬石大米運至杭州,而且直接向帶兵收複杭州的將領辦理了交割手續,這為他事業的發展迎來了另一位更大的靠山——左宗棠,因為左宗棠的信任,胡雪岩才得到了“紅頂商人”的稱號,將商人做到了極致。這次危機,變成了胡雪岩日後重新崛起將事業做得更大的一個機會。
在一個商人的眼裏,應該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看出商機,即使在大多數人看來是危機。常人在危機麵前畏縮不前,如果你獨獨能夠安然渡過,這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了。但是,如果把原本看似無路可走的棋走活、走贏,才是更為難得的,這需要的不僅是洞察世事長遠的眼光,還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和臨危不驚的定力。
諳熟“詭道”,遊刃“灰色地帶”
犯法的事,我們不能做,不過,朝廷的王法是有板有眼的東西,他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這就是守法。他沒有說,我們就可以照我們自己的意思做。
——胡氏警訓
生活中總是有一些灰色地帶,它介於黑白之間,黑白莫辨。生意場上也存在著這樣的狀況,有很多規則是白紙黑字完全不能動的,或者是大家心知肚明的潛規則,隻能用來遵守。但是如果覺得它們限製了自己生財的道路,那又該怎麼做呢?有的商人選擇循規蹈矩,不越雷池一步,這樣雖然安全,但是財路就少了;有的在表麵上雖然同樣也沒有越軌的舉動,但是他們會想方設法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規矩,不讓自己為它們所束縛。商者,亦是詭道,胡雪岩顯然是諳熟“詭道”的商人。
胡雪岩以官為依靠去發展自己的事業,是典型的“官商”結合。既然要與官府打交道自然應該懂法且守法,但是他並沒有被法律完全縛住手腳,而是努力在不改變法律形式的前提下去可以變法律為己所用。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胡雪岩的錢莊吸取了太平軍兵將的私財。當時看到這一財源的人很多都不敢做,雖然利潤豐厚。因為存入這些銀子的時候不必支付利息,若把這些錢放出去的話肯定會有銀子收回來,但是風險實在太大,一不小心就會翻船。
當時另一個生意張胖子雖然也覬覦這筆錢財,但終究沒有敢去做。他認為這樣做的話,雖然沒有害人,但卻和法律相抵觸的。太平軍兵將的私財無論如何應該算是“逆產”,如果接受“逆產”代為隱匿,不是和朝廷對抗嗎?
但是胡雪岩就是巧妙地利用了法律的“灰色地帶”,既不違法,又能夠做成這個生意。他承認有律例定規不能替“逆賊”隱匿私產,誰做誰就是違法,但是他也知道那些逃亡的太平軍將領或士兵,誰敢明目張膽地以真實名字前來存款呢?既然他們能用化名,朝廷的律例並沒有規定錢莊不能接受別人的化名存款,而錢莊也不知道對方的真實身份,又怎麼算是違法呢?
胡雪岩說:“犯法的事,我們不能做,不過,朝廷的王法是有板有眼的東西,他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這就是守法。他沒有說,我們就可以照我們自己的意思做。”
所謂的“照我們自己的意思做”就是針對具體的事情按照不同的方式去辦理。因為法律是死的,人卻是活的,隻要能夠自圓其說,在別人看來沒有違背法律的規定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