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藏勢方法:動即是不動,不動即是動 (1)(1 / 2)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事緩則圓,不必急在一時。

——胡氏警訓

每件事情的發展變化都有自己的時機,隻有在恰當的時候做才能一錘定音。如果揠苗助長,最後死的是苗,顆粒無收的是自己。做生意也是同樣的道理,同樣的貨物在不同的時機價格就有天壤之別,所以才會有人選擇囤積糧食,待價而沽,而不是手中有貨就急於拋出。很多人沉不住氣,隻求今早把貨物換成錢,這樣的人隻能得一時的小利,難成大事。

胡雪岩明白,事情有輕重緩急之分,有的事情就是宜緩不宜早,隻有到了一定的時機去做才能顯出價值來,否則吃虧的是自己。

胡雪岩開始做生絲生意時,從湖州開辦絲行收購生絲,然後運到上海出售。當時他的錢莊剛剛開張,用於周轉的資金很緊張,但是到達上海後,他卻把這批生絲囤積了起來,並沒有急著出售。一方麵是因為洋人所開的價錢不夠理想,另一方麵他自己運到上海的生絲數量很少,沒有實力與洋人討價還價,所以他要聯合同行的競爭對手們一同來與洋人抗衡,控製這個市場。這段時間裏,他並沒有坐著幹等,而是積極地與各家絲行打交道。他請夥伴古應春與洋人周旋,同時派劉不才去勸說上海的絲商大戶龐二。第二年年初的時候,絲行已經聯合起來了,洋商的鎧甲也已經開始鬆動,但是胡雪岩依然沒有出手生絲,因為他覺得洋人的開價依舊不夠理想,如果就此答應,以後控製市場的價格就更難了。知道第二年新絲快上市,洋人因為朝廷打算設立內地海關增加繭捐才不得不提出了令胡雪岩滿意的價格。

胡雪岩按兵不動,直到談判到了自己滿意的時候才一舉把生絲拋出,不僅賺了大錢,更為自己獲取了控製市場的主動權。“如果時機沒有成熟而貿然出頭的話,不僅會打草驚蛇不能成事,最後還會惹人笑話。”這是胡雪岩的母親灌輸給他的思想。

胡雪岩成為紅頂商人後,祖籍安徽績溪胡姓宗族族長趕來道喜,並說要為他祖上束帶增修家譜,讓他讚助兩千兩白銀。但是仗義疏財的胡雪岩此時卻斷然拒絕了,因為他和母親曾經飽嚐族中的冷暖。

胡雪岩的父親胡鹿泉原來是杭州的一個小官吏,在胡雪岩八歲那年去世。胡姓家族原本對胡鹿泉有所期待,希望他能成大事,現在他去世了,就把怒氣撒到了胡雪岩母子身上,對他們一直非常冷漠。而母親金氏的娘家也不願意再去管嫁出去的女兒。

一次,胡姓家族進行祭祖活動,這是族中的大事,大家都忙著殺豬宰牛,相互嬉笑,卻把胡雪岩一家排擠在外。金氏是個堅忍有主見的女人,她強忍悲痛,對胡雪岩說,他是家中老大,家譜裏卻至今沒有他的名字,並要求他岩立誌。

胡雪岩懂得寄人籬下看人眼色的滋味,但當時他們母子的力量太薄弱,不能為自己爭取任何權利,所以他寧願選擇如母親所教導的那樣像蘑菇一樣默默成長,直到最後成為富甲天下的紅頂商人,那時功成名就的他才有權利去選擇自己的生活。他心中是非分明,現在也無須那個宗族幫助什麼了,而且他也沒有以怨抱怨,而是以直報怨。

如果當年幼小的胡雪岩去與宗族中的權勢人物理論,可想而知結果定然是慘敗的,他們家中的生活可能會更為窘迫。所以他的母親才讓他立誌,唯有先使自己強大起來,才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胡雪岩成功了,成功後的他也無須和他們理論什麼,因為他從中得到了更多的財富,那就是君子藏於時,待於時,最後才能乘於時。

實力當露則露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要把握變幻莫測的時事大局,就必須洞察時勢。

——胡氏警訓

在時代風雲之中,有很多人飲恨抱憾說自己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但是如果英雄沒有把自己的絕技展現出來,那麼別人又從何得知他是英雄人物呢?黃公嫁女中的黃公不懂得有些東西應該展現出來,所以才誤了女兒的終身。同樣,社會上對成功人士進行定義,首先也就要求能夠看到他們的成功之處。如果胡雪岩滿腹生財之經,卻沒有把自己的才華轉化為實物,那麼,他的見解再高明,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君子有取有舍,有藏有顯,舍是為了更好地取,同樣,藏也是為了更好地展現自己。

胡雪岩最後被稱為紅頂商人,就是因為他在一係列恰當的時機中展現了自己的能力,讓別人看到了他的潛力和實力。

胡雪岩與左宗棠做的第一筆生意,就是在湘軍圍困太平天國的時候,為湘軍運送糧食,賺取了一千四百兩銀子,但是他所展現的卻是膽識和口才。

當時他委托漕幫幫忙運送糧食去杭州,原本是想賣給太平軍的,卻在烏鎮被官兵發現。麵對官兵的追問,見到了位高權重、盛氣淩人的左宗棠,胡雪岩沒有慌亂,而是靈機一動,說這些辛苦買來、冒險運送的糧食是送給官兵的,回答得非常得體,左宗棠很滿意,還留他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