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飯桌上,左宗棠在和他做了一番交談之後,決定撥大筆銀子委托胡雪岩代買糧食。因為湘軍從湖南一路長途跋涉過來,人生地不熟,糧食采購方麵有困難,他見胡雪岩對當地很熟,為人重義氣,這麼快就把糧食送來了,就認定他是最合適的人選。
胡雪岩並沒有因為結識高官而失去理智,他依然清醒地把糧價提高了一些,左宗棠對此也心知肚明,他見胡雪岩如此坦然想告,反而更欣賞胡雪岩。他問胡雪岩有沒有什麼難處,胡雪岩說漕幫關係不夠,要求增加協助,同時希望左宗棠的手下能夠照顧一下他的家人。
胡雪岩如果多提要求,則會顯得自己無能;如果什麼都不提,又會使得左宗棠沒有麵子。他的分寸拿捏得非常好,進退有據,更加深了左宗棠對他的良好印象。
自此之後,胡雪岩就一步步與左宗棠合作,成了左宗棠眼前的大紅人。
在漕幫的時候,胡雪岩也展示了他的才能。與漕幫打交道,如果不懂得幫規,根本不得其門而入。而胡雪岩單獨求見漕幫老大,對這些規矩都把控得很好,使得漕幫老大覺得很親切。同時他看到胡雪岩竟然能夠冒死出售糧食,在酒席上又慷慨陳詞,才放心幫助胡雪岩運送糧食。
胡雪岩能夠借漕幫老大和左宗棠的力量做自己的事業,就在於他在恰當的時機向他們展示自己的能力——他所說的話並不是吹的,而是有實力為後盾的,如此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如果胡雪岩畏畏縮縮,左宗棠日後興辦船廠還能放心交給他處理嗎?展露了實力,才能為自己贏得機會,兩者相輔相成,胡雪岩的事業就是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越做越順的。
找尋四方實力來鋪路
官場的勢力,商場的勢力,江湖的勢力,我都要,這三種勢力要到了,還不夠,還要有洋場的勢力。
——胡氏警訓
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處的水草幹涸了,他們就馬上去找尋下一處落腳點,這樣無止境地為自己的生活找尋依靠。隻要水草在,他們的民族就在。這就是“遊牧”的由來。作為一個商人,頭腦也要隨時處於“遊牧”狀態,對於像胡雪岩那樣依靠官場起家發家的人來說,就要隨時根據時局的變化尋找自己的水草。
胡雪岩最先看到的是官場的勢力,因為商人的地位非常低,隻有得到官場的支持,才能夠為自己的長遠發展獲得保障。所以他用銀票資助王有齡,用愛妾收攏何桂清,通過籌餉運糧購買軍火來得到左宗棠的支持。他的官場路線總體來說走得非常順利,所以最後官封一品,才有了“紅頂商人”的美稱。
官場隻是靠山,大部分的生意還是要在商場中進行,所以胡雪岩極力鞏固自己在商場上的地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聯合同行在上海壟斷生絲價格與洋人抗衡,這件事情確立了他在生絲生意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幫助王有齡運送糧食的時候,胡雪岩又看到了江湖勢力的存在。漕幫雖然在走下坡路,但是勢力依舊在,胡雪岩同樣傾心結交,處處給他們以利益上的照顧。這些以義氣為重的江湖人士認為“此人落門檻,值得信任”,還尊稱他為“漕爺”,由此可見胡雪岩與他們的交情之深厚。
胡雪岩說:“官場的勢力,商場的勢力,江湖的勢力,我都要,這三種勢力要到了,還不夠,還要有洋場的勢力。”
胡雪岩生活在一個海禁大開的時代,中外通商日漸頻繁。很多本土的商人還固守著原來的土地和經營範圍,胡雪岩卻在生絲生意還沒開始的時候就決定銷“洋莊”,也就是與洋人做生意。
這個念頭的導火線是與阿珠娘在湖州的一席交談。阿珠生在湖州,是胡雪岩喜歡的一個女子,但是他把她嫁給了自己的一個得力手下。阿珠娘對養蠶和蠶絲上的生意都知曉一二,胡雪岩雖然不知道其中的訣竅,但是聽她說來,也明白絲價的高低取決於大戶的操縱,而這正是他最在行的。他出資讓阿珠的爹在湖州開了絲行,自己則回上海準備與洋人買賣蠶絲的生意去了。自此,他就開始一步步與洋人打上了交道。
當時,蠶絲的國際轉運和行情基本都掌握在洋人手中,但是在華商中,胡雪岩把持著蠶絲的國際業務。而且由於胡雪岩為左宗棠向洋人借款等,他和洋行的關係也密切了起來。而那些洋人知道他深受左宗棠的倚重,為人豪爽又重義氣,也都樂於和他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