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融通策略:名利場間如遊龍 (2)(1 / 2)

一般商人遇到類似的情況,就算有壯誌去做一樣的事業,麵對手中資本不足的情況也隻能長歎無路。但是胡雪岩沒有,他充分發揮了自己手中那張棧單的作用,像變戲法一樣拿到了自己所需要的資本。這需要謀略,也需要自信。如果不是確信生絲的生意極有可能成功,恐怕他也難以如此從容地施展自己的謀略,而沒有這份從容,就難以成功。簡而言之,一個人的謀略和他做大事的膽識結合起來才能助他成就大業。

心隨耳動,善聽弦外音

不管是做官的對老百姓,做生意的對主顧,如果你想要人家腰包裏的錢,就要把人伺候得舒服,人家才肯心甘情願掏腰包。

——胡氏警訓

無論是宦海,還是商海,都是風雲變幻,充滿風險的。既要小心不要帆船,又要隨時繃緊神經尋覓機遇。很多時候自己要是沒能看清時局,就可能把到手的機會放走,這個時候,如果能仔細參詳別人的意見,或許就會恍然大悟,此時再去權衡利與弊、得與失,就會清楚很多。

胡雪岩深諳商道,能夠在充滿風險的商海中,時刻注意了解當前時勢的特點,及時地預測可能要發生的變化,審時度勢,應時而變,采取積極靈活的應對措施,使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現在看來,他是一個頂級的成功商人,但是他也有幾次差點就下錯的棋子。但是他善聽弦外音,在別人的旁敲側擊中能夠迅速領悟別人的話中之意。兼聽則明,有了別人的意見作為參考,作出的決斷就明智多了。

胡雪岩的阜康錢莊還沒有正式掛牌亮時,就有人前來“談生意”了,自稱是在江寧府公幹高師爺,他從夾袋裏掏出一張官報,請胡雪岩過目。

報上寫著地方官變動的消息,其中有“江寧知府俞大壽遷升河南藩司”的內容,胡雪岩看完後,師爺開始切入正題。原來他家主子升為河南藩司,在江寧任內三年虧空了兩萬兩銀子。現在知府已到江寧,等著交接,兩萬銀子的虧空如果不能及時設法補上,恐怕就會遭人詬病,前途難保。

官場上前任虧空公款的事情早已司空見慣,隻要在人員交替之際能夠補上就萬無一失了,胡雪岩明白高師爺這番前來其實就是伸手告貸。但是,一來,錢莊正在籌備之中;二來,前任賬目不清,溜之大吉,後任亦不認可錢莊填上的銀兩,這樣的話錢莊就有借無還,白白虧損了一筆錢。很多錢莊在官府的威逼之下就此倒閉,胡雪岩當然明白其中的厲害。而且他當時有知府王有齡做靠山,自然不必怕他。因此就婉言拒絕了。

師爺搖頭,連說可惜,原是千裏來結緣交友,胡雪岩卻蒙昧頑固。

胡雪岩聽出他話中有話,忙請他留步,並虛心求教。

師爺這才為他細細道來其中的利害:河南藩司掌握著河南一省的銀錢度支。當時正值戰亂,朝廷命河南地方每年籌措餉銀七十萬兩輸送軍前糧台使用,稱為“協餉”。一般把協餉存放在信譽良好的錢莊,以便隨時供軍隊取用,且不算利息,,這樣好的財源各個錢莊無不心向往之,既可以用協餉來充實錢莊本錢,又可以放款來獲得豐厚的利潤。

胡雪岩這才知道放在眼前的是一條多大的魚。他不僅把兩萬兩銀票交給了師爺,又私下給師爺送了一千兩銀子。不到半個月,河南那七十萬兩協餉果然存入了阜康錢莊,這筆買賣幹淨又漂亮。

每個人都不可能隨時準確清晰地作出判斷,這個時候就要多留意旁邊人的提點,這樣才不會錯失機會,也不會在自己原有的思路上困難去,把大好的機會拱手讓給別人。

以財生財,錢跟著利益走

我有了錢,不是拿銀票糊牆壁,看看過癮就完事。我有了錢要用出去!

——胡氏警訓

中國的商人把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後,總是習慣買房置地,然後自己守著這些產業過日子,很少能夠再投資把生意做得更大的。這也和中國的農本社會現實不無相關,但是像胡雪岩這樣的商人所賺取的錢財不隻是用來花費的,他的心中想要的是更多的財富,思索的是沒有止境的掘取之道,而錢財堆在倉庫裏並不會自己升值,必須要進行下一次的投資以帶來更多的利潤,這就是以財生財。

胡雪岩說:“我有了錢,不是拿銀票糊牆壁,看看過癮就完事。我有了錢要用出去!”這個“用”不是揮霍無度,而是讓它去社會中發揮更大的價值。

投資的關鍵就是找準方向,善於發現哪些地方可能會產生利益,迅速地分析形勢,再把錢投下去,否則就會血本無歸。胡雪岩的眼光隨時在不同的行業之間遊移,找尋能夠吸引他投資的項目。他做成第一筆生絲的生意後,就已經瞄準了典當業和藥店了,同時他還看中了水路貨運和糧食買賣。

上海是近代中國最大的貿易口岸,是以河運與海運的發展起步的,水路運輸自然非常吃香。當時太平天國運動正風起雲湧,太平軍進軍江南,一方麵大量的田地無人種植,造成了整體上糧食產量的銳減,供不應求;另一方麵,糧食產地成熟的穀物無人收割或者收割了也運送不出去,這時候漕幫的水路優勢就充分體現出來了。另外,當時官軍要和太平軍作戰,雙方都要爭奪糧食,此時運輸的話肯定會得到官軍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