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融通策略:名利場間如遊龍 (2)(2 / 2)

如此下來,從水路運輸糧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胡雪岩看準了這一點後,毫不猶豫地把大量的銀子投了進去。

胡雪岩的眼光不是隨著行業動,而是隨著利益動,哪裏有利益可得,他就會把手中的銀子拋向哪裏。胡雪岩生意做到最鼎盛的時候,他的經營範圍既涉及錢莊、典當、房地產等長線投資的項目,也包括軍火、糧食那些短期可以獲得大利益的行業。

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因為省的都是小錢,而賺錢進行再投資的話,利潤是翻倍的。當然這種投資並不是盲目地瞎投資,而是著眼於利潤的有目的有規劃的投資。他投資房地產業,是看準了上海極有可能發展成世界大都市;他投資典當業,是考慮到眼下這個兵荒馬亂的年代,很多百姓隻能靠典當度日。

胡雪岩能夠成為清代最為成功的商人,就在於他不僅有賺取更多錢財的欲望,也有這種魄力,並且真的以不斷投資的形式去擴大自己的業務範圍,這樣多渠道的進財方式,還能夠彼此聯合,相互接濟,比如錢莊的進款可以投資到軍火生意上,而糧食生意上的資金如果一時周轉不過來,也可以先用錢莊的款項,如此做生意才更為穩當。

乘勢而行借東風

做事情要如中國一句成語說的,“與其待時,不如乘勢”,許多看起來難辦的大事,居然都順順當當地辦成了,就是因為懂得乘勢的緣故。

——胡氏警訓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不及之處,無法讓所有的外部條件都順從自己的心意,很多大的局勢都是個人無力改變的,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乘勢而行,看準外部可以為我所用的時機,借東風上青天。

胡雪岩說:“做事情要如中國一句成語說的‘與其待時,不如乘勢’,許多看起來難辦的大事,居然都順順當當地辦成了,就是因為懂得乘勢的緣故。”。胡雪岩為幫助左宗棠籌辦船廠和籌措軍餉向洋人借款成功,就是乘勢的結果。

左宗棠要西征,財力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胡雪岩提議向洋人借款,而向來果敢的左宗棠此時也對朝廷能夠批準心存懷疑。因為在此之前,清政府不僅沒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還明確規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貸款。曾是首輔軍機大臣的恭親王就曾擬向洋人借銀一千萬兩用於買船,所獲諭批卻是:“其請借銀一千萬兩之說,中國亦斷無此辦法。”但是胡雪岩依然堅持這個做法。

同樣是向洋人借款,恭親王那時要辦斷不會獲準,而胡雪岩認為這時要辦極可能獲準,這是時勢使然。一則那時向洋人借債買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難,朝廷大多數人不以為然,恭王亦開始打退堂鼓,自然絕不會再去借洋債;而此時洋人已經看出朝廷決心鎮壓太平天國,收複東南財賦之區,自願借款以助朝廷軍務,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斷然拒絕。二則那時軍務並不十分緊急,向洋人借款買船尚容暫緩;此時軍務重於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鎮壓太平天國,為軍務所急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會聽從。三則此時領銜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且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而深得慈禧太後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事,其分量自然就不一般了。借助這三個條件形成的大勢,向洋人借款不辦則罷,一辦準成。事情的發展也果真如胡雪岩所料,幾乎一點不差。

胡雪岩就此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國引進資本的商人。

所謂的勢,其實就是各種客觀因素綜合在一起造成的一種大的趨勢,包括時間、人心、政策的動向等。胡雪岩積極支持朝廷發放的官票,幫助左宗棠籌集糧錢、運送槍支彈藥都是順勢而做的舉動,因為當時朝廷的主要任務是對付太平天國,胡雪岩投其所好,自然能夠得到嘉獎。而像沈三萬那樣在國家平定的時候再大力捐款修築城牆,在朝廷看來就不是忠心之舉,反而成為朱元璋敲山震虎的工具。

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胡雪岩明白,與這個大勢所違背的事情,即便人數再多、權勢再大,也會以失敗而告終;相反,如果能夠乘勢而行,就可以事半功倍,借得東風好駛船。有了東風,既省了力氣,又加快了進程,他就是這樣靈活地遊走於官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