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人和之術:該結的緣與不該結的怨 (1)(1 / 3)

與人為善,廣交朋友

花花轎兒人抬人。

——胡氏警訓

一張網是由不同的線縱橫交錯而成的,多一條線,多一個結,網就會牢固很多。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勢力也是如此,如果能把各道的人都交往上,稱兄道弟,那麼路就會越走越順。俗話說,狡兔三窟,那是逃命之舉。但是對生意人來說,多留幾個洞,就能夠更加左右逢源,財源廣進。

通常人們稱胡雪岩是官商,他的起家和發家無不與官場絲絲相扣,那是因為一方麵官場有很多大宗的生意可做,既保險又久遠;另一方麵在當時的環境下,如果沒有官府的支撐和保護,樹大招風,生意還沒有做大就極有可能半途夭折了。但是胡雪岩是商人,他所看重的是利益,所以不管是當官的還是在野的草莽,隻要與生意相關,他都會傾心結交。

王有齡剛到海運局時就遇到了漕糧北運的問題,這件事情與地方官的聲譽緊緊相連,因此上司催得很緊。胡雪岩認為這件事情其實可鬆可緊,因為反正催的是糧食,至於是不是運過去的就另當別論了,所以胡雪岩想出了一個“民者官辦”的方法,也就是老百姓納糧,照價折算銀子,由官府代辦漕米充“正兌”或“改兌”,當然糧食還是要買的。

胡雪岩通過關係找了鬆江漕幫裏一個叫尤五的管事,在接觸過程中發現漕幫的勢力依然不可小看,他們在地方運輸的安全等方麵依然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用得好,自然如虎添翼;如果有地方得罪的話,自己恐怕也會有不少麻煩。而且各省之間的漕幫都互通聲氣,如果能夠有他們的幫助,對於王有齡在海運方麵的差事是大有好處的。

認識到了這一點後,胡雪岩便有心與尤五結交。他不僅處處維護鬆江漕幫的利益,還對尤五照顧有加。胡雪岩做事向來原則分明,尤五見他對自己確實用了不少心,也就很信任他。得到了漕幫的信任,“民折官辦”的事情就進行得很順利。而且在這件事情後,兩人的交情也更加深厚了。

胡雪岩認為扶持都是相互的,他需要漕幫的支持,就應該給對方一些好處。自從官糧海運後,漕幫的生意就少了很多,這一次買米也隻是權宜之計,等官糧收齊之後米還是要退給漕幫,胡雪岩就答應等漕幫把退還的米買了之後再收回現在支出的銀兩,這樣一來,漕幫銀兩方麵的問題就暫時解決了。不僅如此,胡雪岩在跟他們打交道做生意時,總是會給他們提供一些運送官方物資的機會,這樣對漕幫來說其實也多了條財路。

事實證明,胡雪岩結交這些江湖人士是一個極為明智的選擇。如果沒有尤五這股漕幫的勢力作為依靠,胡雪岩在王有齡在任期間不可能順利地做成那麼多批軍火生意,在負責上海采運局時也不可能運輸新式槍械彈藥給左宗棠。

雖然隨著社會的變遷,江湖勢力有漸漸衰頹的趨勢,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依然是一支可以借用的力量,胡雪岩就是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夠參與到自己生意經中的路子。他小心培養著官場的路子、洋場的路子,也不小看為一般商人所忽視的江湖勢力,可謂道道皆通,把這些力量結合起來,他做起生意來自就方便多了。

不求全才,但求能人

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

——胡氏警訓

有句話說,廢物是放錯地方的人才。人無完人,而且常人所認為的一個人的缺點在另一個環境下也許就是優點。因此,作為領導者在挑選人才的時候,就需要能夠看到那個人身上可能會有對自己有所幫助的潛力存在,而不要因為他的缺點就一棒子打死,不給他任何機會。要知道,如果求全責備的話,天下就再無可用之人了。

左宗棠的兒子曾向他報告說胡雪岩的名聲不太好,左宗棠回答說:“用人應重對於國家如何?至於私事,也隻好讓他咎由自取了。”左宗棠的這個態度和胡雪岩的用人之術差不多,都是用人之所長,因為他原本就沒有想過要把自己和那個人完全綁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