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慶節放假前,我對宋超說:“在放假期間,我們全體員工去青島旅遊,你去給大家訂火車票吧。”他說:“好的,我保證完成任務。”結果,他第二天早上五點就去火車站買票,到了下午三點才回來,並且滿頭大汗地說:“王老師,對不起,我去了北京所有的火車站,火車票都被賣光了,我隻好回來了。”
我有些生氣地對他說:“宋超,你太讓我失望了。”接著,我把何容叫到了辦公室:“何容,你去為大家買火車票。”可想而知,何榮第二天去買火車票比宋超買到的概率更小。結果,何榮也很早去了火車站,也在下午三點鍾回來了。他回來後說:“王老師,所有的火車站我都去過了,網站我也查詢了,確實沒有票了,但是我認為還有五種方法可以去青島,您可以從中選擇一下。”
“第一種方法,我們可以買高價票。我在火車站排隊的時候發現有黃牛賣高價票,每張票比原價大概高出一百元。”
“第二種方法,我在排隊的時候,有個警察在維持秩序,一聊天才發現是老鄉。他說我們可以先買站台票上火車,到了火車上再補票,但是這樣的話隻能辛苦大家站著去青島了。”
“第三種方法,我們可以坐飛機去青島,大概需要一個多小時就能到達青島,今天晚上有兩個航班,一個是晚上九點,一個是晚上十一點半,現在還有票,我可以隨時預訂機票。”
“第四種方法,我們可以租一輛大巴去青島。這樣做的好處是大家都在一起,方便做活動,還可以隨時停車讓大家欣賞沿途風光。不過大巴的費用要比坐火車的費用高一些。”
“第五種方法我認為也不錯,就是乘坐火車到濟南,然後換乘去青島。這種方法時間上會長一些,但是費用適中,也比較劃算。”
我想老板都會更喜歡何容這樣的員工。買火車票是任務,什麼是成果?很多人說買到票是成果,其實買到票這個回答也沒錯,但是最後的成果應該是到青島才對。
沒能力的員工總是說沒辦法,有能力的員工總會說沒問題。判斷一個員工的工作有沒有價值,看看他有沒有拿到成果就可以了。
在工作中,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個性,但總體來看,我們可以把員工分為任務型和成果型兩大類。
第一類是任務型員工。這種類型的員工也叫負債型員工。任務型員工的特點是:被動、追求過程、喜歡找借口。他們經常想到的一句話是:老板,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如果你心裏也這麼想,那麼你就是個負債型的員工,因為你沒有在企業裏證明自己的價值。
第二類是成果型員工。這種員工也叫資產型員工,其表現是:主動、追求成果,負責任,自動自發,堅決執行。這樣的員工在執行任務時最能體現以下特點:
執行前:信心第一,成敗第二;
執行中:速度第一,完美第二;
執行後:成果第一,理由第二。
很多人都看過電視劇《亮劍》,其中有個情節是李雲龍把柱子叫來問:“我們距離敵人的指揮部有五百米的距離,你有沒有信心幹掉對方的指揮部?”結果柱子連考慮都沒有考慮就說:“有!”這就是執行前信心第一,成敗第二的最好例證。
有些員工接到領導的任務時總是思前想後,考慮如何做到完美,可是市場如戰場,機會稍縱即逝,在你考慮的時候可能成功已經屬於別人。因此,在執行中,我們要強調速度第一,完美第二。至於執行後的成果第一,理由第二。我們可以理解為,接到任務後應該強調如何拿到成果,而不是結果,因為完成任務不等於拿到成果,做了與做成是不一樣的。
從執行到複命,第一時間給成果
很多培訓老師都在講執行,但我認為對員工來說,單獨的“執行”已經滿足不了職場的要求,而是“複命”。
複命就是主動拿著成果向上級回複;複命是對他人的承諾,在限定時間內必須拿出成果;複命就是對工作無條件接受,無條件完成,並第一時間給予兌現。
有一次在沈陽講課,我給了助理一個朋友的聯係方式,並對他說:“這是我東北的一個朋友,你和他聯係一下,如果他有時間可以來聽聽我的課。”第二天我發短信問助理:“你聯係對方了嗎?什麼情況?”過了大概30秒,他回了條信息:“聯係了。”我馬上又發了一個信息,問問結果。不到30秒他回了一條短信:“他不來。”我又問為什麼不來呢?他又給我回條短信:“王老師,他老婆生病了,在醫院陪床呢,他說等下次你來沈陽的時候請你吃飯。”本來可以一條短信完成的事情,他浪費了我三條短信。問題不在這三條短信上,而在於他浪費了我們兩個人的時間。當老板追著員工要成果的時候,員工執行的任務就已經是失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