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三國分立(1 / 3)

在劉備家族被剿滅,周湯問馬超與魏延,需要什麼賞賜,發現兩人目光裏充滿恐懼與不安。

任何人如果坐得越高,就會與下屬疏遠隔閡,越會產生更多猜忌與疑惑,他們兩人對參與整個事件政變,內心是不會安寧。這點周湯幫不了他們,榮華富貴如果不能滿足,那天他們需要的東西,就是你給不了的。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周湯隱隱覺得自己開始變得充滿血腥,雖然整個事件不是他要大動幹戈,而是很多人聞到味道,就會幫你去辦,幫你完成。原來,開始他也隻是試探魏延與馬超,沒想到他們會主動去做或被動不管,說明在他們內心深處,默許這一切的發展,推動,終結。

不久,在馬超與魏延的一再要求下,諸葛亮上書鳳稚,暫以王稱謂,定號周,長安城為臨時“辦公室”。統治區域關中、漢中、西川、荊州等大片土地,全國開始大興土木建築,給天下百姓一個短暫安定環境。下一揚戰爭也在休養生息後,隨時準備與東吳孫策啟動。

能夠成為一代王主,周湯想得到的終於得到,看到那個原來非常羨慕的宮殿龍椅,他差點就想坐上去,不過,兒子提醒過他,天下未統一前,隻做王爺,一方諸侯,天下賢才誌士,才會對你認可,需要慢慢收擾人心,這一切非一招一夕能夠辦到。過於急躁行事,到手的東西會如曇花一現,瞬間消失。

周湯也不急於稱帝,那確實會落人口實,引起漢姓劉家反對,某些人也會喪失本性,隨便就可以稱皇,位高權重如此輕易到手,蜀國內部動亂也會不止,民心也會不穩,怕他這個王就變成三十一天,這是他在曆史課堂上,不隻一次跟學生們說的。

不久,曹軍又傳來消息,曹操因腦疾而終,二兒子曹丕定都許昌,稱帝,號魏。同時,東吳原孫策也學曹家稱帝,號吳。兩國之間達成某種默契,邊境戰鬥基本結束,開始正常的商業貿易往來。

周湯這才在文臣的“順乎民意”號召下,改王稱帝,正式成為周王朝第一任皇帝。

此刻天下,周王朝與曹魏在洛陽形成僵持,東吳與周王朝在荊州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微妙,長安大捷傳遍天下,劉備三兄弟的死不僅未讓原來的蜀國衰退,卻莫名其妙地被那個人稱鳳稚的龐姓占領,這讓不少擁有野心的世家、豪強、士大夫也開始蠢蠢欲動,隻要擁有兵權與財權,就可以奪得一方土地,稱王稱帝,不需要太多理由,完全是拳頭天下。

這種流氓思想成為三國最為真實卻不上台麵的思想,加上原來的哥們義氣的利益。不過,能拿到台麵上,讓那些有學問的人,還有百姓都能接受的,還是當時的儒家文化,其實就是教你學老實點,乖乖寶貝,做一個好人,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等讀者有了自己家庭,生了孩子,就知道教人育才都是些什麼寶貝思想。

所以,周湯經過琢磨,當時拿到台麵的就是兩大類,“懷舊”與“立新”。

三國沒有形成分立前,窮苦孩子吃不飽飯,連長安洛陽都出現人吃人,別說教人育樂。官方除了打仗,要錢,女人,沒人管孩子。不過,世家大族錢多,就會想到將來事業接承,不讀書怎麼管理大家大業,這種私塾受到重視。

如今不管如何,雖然魏蜀吳,改成魏周吳,終於取得暫時平衡,國家就有閑錢,開始管教育。

魏國興教:

曹操早在八年前就下令郡國修建學校,五百戶以上的縣設校官,選優秀子弟進校學習。曹丕稱帝後,即恢複太學,設博士,從各郡縣學生中選拔優秀學生來許昌太學學習,並製定了一些優惠政策。在這些政策的鼓舞下,許多人都願意學習,並能努力學習,也出了一些人材。據曆史記載,後來十幾年,魏太學生已多達一千多人。蜀漢也設有太學,置有博士,也招收了少量學生,湧現出一批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