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三國分立(2 / 3)

三國時期,儒學早被人拋棄,什麼詩書五經,都成了狗屁,流氓有權有勢,我怕誰。還是有些正經學子,固執堅持每日早頌晚讀,想是要讀出天下難自己難。魏曹丕執政後,撿起這破爛,把那些臭書生攏到一起,還出來幾個幫派“王學”、“鄭學”。

當官的裏麵,有些侍中、太常,捧起古文經學讀,崇拜“王學”大師,還寫了幾本書,把過去的書“戴上眼鏡”翻開一字一句解釋。其中有幾個人因為與世家官宦沾親帶故,寫的東西就放到殿堂裏,開始成為教材書,又設下考試題,給那幫富家哥或窮苦孩子,司馬世家就喜歡古文經學,魏國不知不覺就被司馬控製。

後來,另一任魏皇帝因為對司馬家不滿,也就不喜歡古文,要學點新鮮的,站到鄭學一派,到太學與博士們辯論。蜀漢也學人家魏國設太學、設博士後,提倡今文經學,反對古文經學,到是比較進步。曆史上有一個人物不能不提,譖緯,雖然他的思想被唾棄,但三家稱帝都不約而同,都說受襲譖緯思想的理論依據。

從此也可看到,縱然是當皇帝也不太隨意任性,放屁也要有一個理由。

蜀國思想:

一、楊厚三大弟子。

蜀漢本地學者守舊,保留的讖緯之風。劉備初入川時,百廢待興,就命當時對典製、舊法熟悉者四個大臣管理舊文、草創製度。又令諸葛亮等五人製定蜀科,《諸葛亮傳》也有記載。蜀漢律法十分嚴厲,主要因為劉璋什麼也不管,放任自流,專門為了管理流民才製定的,當然還有對益州本土嘴服心不服的一團群人壓製用的,皮子是儒家的,裏麵卻是法家。

楊厚就是一個非常知名的代表,周湯在重生幾天,就曾聽到別人說過一嘴。他手下有弟子三千多人,想是學那孔子之風。這個楊厚有三大弟子,大弟子叫任安,二弟子董扶,三弟子周群。任安遠走他鄉到京師洛陽入太學,向五經博士學習儒家經典《詩》、《書》、《禮》、《易》,相應於出國鍍金,“洋”學問就多,學風就新鮮。後來,他回來隱居,在益州的文化中心廣漢教學,這裏就成為眾多學者交流“論壇”。

後來,諸葛亮還寫過兩位大臣的推薦信,其中一個就是這個任安的學生。

二弟子董扶,當官後,研究舊學,後來幫劉姓一個公子奪益州,鼓動力非常強,絕對大嘴巴的詭辯高手。

三弟子就不是太知名,與他固執的性格有關。

二、益州學士。秦宓,被諸葛亮稱為益州學士。

過去蜀中的教育程度比不上中原,自從司馬相如還鄉教學之後,蜀中的教育水平才接近齊、魯之地,後期鄭學中原興起發展到了新高度,因為戰亂各地百姓流離,蜀中發展學術反而比中原地區穩定。多年之後諸葛亮問起秦宓,任安、董扶有什麼長處,秦宓回答:“董扶褒秋毫之善,貶纖介之惡。任安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秦宓是一個典型儒家人物,頌揚聖人美德,教化百姓,反對縱橫權謀,殺人自生,亡人自存。強烈反對周湯討伐東吳就是因為固執的儒士思想,不考慮權衡也不管誰勝誰負,聽起來非常愚蠢,不過,死讀書,讀死書,或許就是這個道理。

劉璋與張魯決裂,將益州一分為二,北邊的漢中由張魯建立起了五鬥米教的地方政府。有一個叫張陵,在巴蜀行醫傳道,累積大量道教信徒,他的兒子張修響應黃巾起義,脫離東漢政權管製。聚攏十萬黃巾之眾起義,控製整個益州,當然後來隨著局勢變化,也都被四分五裂。

所以,在益州的道教發展蓋過儒學,原由是學習儒家學術一般是聰明人的學問,而崇拜於宗教迷信,精神得以寄托更貼近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