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湯在宣告天下稱帝,再發公告,招賢納士,教育科考,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凡是楊厚三位弟子門下,考試可做優先錄取,直接參與朝政議政,對國家建設有功者獎賞,對蠱惑人心者罰。
益州學士秦宓亦被招至長安,給予參政權,即時提供意見,輔佐新皇。對於在攻占漢中後,抓住的太守王商,也不責罰,給予寬免,授預講學通行證,可繼續太守任職,周朝給予供奉。司馬微座下的幾位學生,也都給予地方冊封。
在武將上,除啟用鍾會、薑維等年輕將領進入一線將軍序列,對關羽、張飛等朋友中有才能的人,給予安撫,給予一些閑職公差,啟動每年的比武大賽,技能高超者給予參將,攻城略地有功者,加封加俸。
長安在稱王時期,並未再進行規模擴建,但在稱帝後,代表舊學的秦宓第一張奏折就是要求大興土木,把長安原來舊貌恢複,從宮殿開始,從禮數開始。對於考試,周湯並不糊塗,畢竟曆史都說了,他隻需要把儒家與法家平衡,不偏不倚,巧妙利用就可。
所以,考試使用楊厚的三個弟子建議,建築則聽從秦宓建議,這也非常符合老宅男周湯的私心。
越人“舞”給改名為舞生,為舞蹈而生,為武而生。隻是限於儒家宗法,無法冊封皇後,可以成為第一貴妃。李氏、周氏、孫氏,皆進入宮,給予封賞,賜予侍女陪同。
如今一切又不相同,宮殿內有百官眾臣,以諸葛亮為首的丞相,還有馬超為首的太尉管軍政;魏延為首的司徒管民政;黃忠為首的司空管水利;禦使大人則由楊厚大弟子任安一位學生擔任,掌握監察與執法;去大司空,設九卿,太常(管禮儀)、光祿勳(即郎中令,管理宿衛侍從官,文武大臣等)、衛尉(管理宮門禁衛)、太仆(管理車馬)、廷尉(即大理,訴訟斷案)、大鴻臚(即典客,管理少數民族事務)、宗正(皇族事務)、大司農(管理租稅錢穀鹽鐵各國家財政收支)、少府(管理禦用之物)、執金吾(管理長安城的治安)等九人仍啟用原班人馬。
其中這個少府,周湯知道,最不可小視,裏麵管理人員竟然五花八門,下屬官員有太醫令、太官令、守宮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黃門侍郎、小黃門(宦官)、尚書令、尚書仆射、尚書、禦史中丞、蘭台令史。
未來謀反魏國的司馬懿就是出身禦史中丞,專門彈劾百官,甚至尚書也可以被彈。專門給人挑毛病,糾小辮子的,讓人討厭,讓人恐懼的官職。尚書是管理大臣奏折事務,尚書令是傳命令的,尚書仆射則是主管,尚書就是職員,這是一個專門負責管理大臣的奏折的部門,奏折先要經過他們過一把手,才能到達周湯手裏。其它職位則是閑職。
與周湯貼身的官員包括負責皇後事務叫“大長秋”,負責皇帝身邊事務的太監還分上中下級別,高級叫中常侍,中級叫小黃門,低級叫侍中。
地方分郡(國)、省二級,郡之上還有監察區性質的州。周朝所轄包括雍州、涼州、荊州,益州,全部啟用聚義堂的曹軍遺臣委以郡職。
搞建築,這是周湯最大喜好。三國建築自有特色,宮殿在北麵正中,宮門前有南北街直抵城南麵正門,夾街建官署、太廟、太社,形成全城主軸線,其餘地段布置坊市。宮苑集中的北部,而將南部區劃為若幹居民點——裏,堅固的高台,則虎踞於城之西北隅,顯然是為瞭望等軍事目的而建築。
內殿城牆土築,基寬 15~18米。外殿就是集市一般東市和西市、民居、官府府邸。
三國的建築以磚木石為主,比較特別的包括三種。獸麵磚(虎豹猛獸麵形狀)、釘瓦(橢圓長柱,一個菱形鏤空插入柱體)、瓦當(圓形,中間雕刻花紋,如向陽葵)。
三國時期的柱闌額、梁枋、屋簷都是直線,外觀為直柱、水平闌額和屋簷,平坡屋頂,沒有用曲線或曲麵之處,風格端莊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