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1 / 2)

學篆

初學篆,當虛手心,伸中指,並二指,於幾上虛畫,如此流便,方可操筆。操筆必須單鉤,卻伸中指在下夾襯,方圓平直,無不可意矣。若篆大字,當虛腕懸筆。腕著紙,字即不活。似紙筒棕櫚為筆,非士夫所為也。小篆一也,而各有筆法。李斯方圓廓落,陽冰圓活姿媚,徐鉉如隸無垂腳,字下如釵股稍大,鍇如鉉,但字下為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用隸法,似乎不精,然有漢意。陽冰多非古法,蓋法子玉也。小篆世喜長,但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為垂腳。有不可者,當以正腳為主,餘略短如幡腳可也。無垂腳者,如生曰之等字。以上枝為出,如草木為物。正生則上出枝,倒懸則下出枝耳。凡寫扁額,畫宜肥,體宜方圓。碑蓋同此,但以小篆為正,不同雜體。凡囗中字,不可填滿,但如升鬥中著一字,任其空,可放垂筆,方不覺大。囗比諸字,亦須略收,不可圓,不可方。若日月,須更收小也,包一二畫如日目之類,初一字內畫不與兩旁相連,後皆如之,首尾一法。若或接或否不同者,非也。圓圈圓點,古文之法,小篆無之。字不可三角形,鍾鼎古文錯雜用,無跡,小篆則自一法也。

學隸

漢碑三百餘種,無前漢者。體各不同,亦各不著名字,後人服膺一刻亦自可。魏三大碑立為界格,已一變矣,去漢未遠,古意猶存。自唐以來,巧麗特甚,古意泯焉。欲學隸者,當以石經為祖,次及漢刻之奇者,如孔子廟碑、魏受禪記、劉寬之類。

訣雲:本於篆法,學如真書,但變隼尾、擊石二波也。

佩觿雲:勢如八字,有偃波之文。

吾衍雲:八分,漢隸之未有挑法者也。用篆筆作漢隸,八分與漢隸多不分。

括雲:方勁古拙,斬釘截鐵,挑拔平硬,如折刀頭。

書指雲:隸有蠶頭,由下筆反挫,順筆平行,燕尾自出。

學楷

張敬玄雲:楷書把筆,妙在虛掌運腕。不宜把筆苦緊,太緊則轉換不得。既腕不轉,則字體或粗或細,上下不均,雖多用力,元來不當。翟伯壽問於米老曰:書法當何如?米曰:無垂不縮,無往不收。

薑堯章雲:或者專喜方正,極意歐、顏;或者專務勻圓,留心虞、永。或謂體須稍匾,則自平正,此徐會稽之病;或謂欲其蕭散,則自不俗,有王子敬之風。豈足以盡書法之美哉!

禁經雲:筆貴饒左,書尚遲澀,此君臣之道也。大凡點畫不在拘拘長短遠近,但勿遏其勢,俾令筋骨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此但備點畫耳,非書也。祝京兆雲:大字貴結密,不結密則懶散無精神。若牌扁,須字字相照應,掛起自然停分,又須帶逸氣,方不俗。小字貴開闊。小字易得局促,須令字內間架明整開闊,寫起一似大體段,長史所謂大促令小、小轉令大是也。當以二王及虞東方畫讚、樂毅論、洛神賦、破邪論序為則。

書指雲:真書點畫,筆筆皆須著意,所貴修短合度,意態完足。蓋字形本有長短廣狹小大繁簡,不可概齊。但能各就本體,盡其形勢,雖複字字異形,行行殊致,乃能極其自然,令人有意外之想。

學行

訣雲: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離,轉輕而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

薑夔雲:行書與草不同,各有定體。縱複晉代諸賢,亦苦不相遠。大要以筆老為貴,少有失誤,亦可輝映。

祝京兆雲:行書貴穩雅,下筆不疾不徐。亦有間架,須是明淨,不要亂筆多絲纏繞。疾則失勢,緩則骨癡。亦以右軍為祖,次參晉人諸帖及懷仁聖教序。

學草(附章草)

自唐以前,多是獨草,不過兩字相連。後世屬十數字而不斷,號曰遊絲。此雖出於古人,不善學者,反更成病。

唐太宗雲:行行若縈春蚓,字字若綰秋蛇,惡無骨也。有承接上文,有牽引下字。乍疾還徐,忽往複收,緩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鋒以耀精神,無鋒以含氣味。相帶則近於俗。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換遲。直畫不欲太多,多則神癡。意盡則用懸針,若再生筆意,不若垂露耳。草書最忌橫直分明。畫多則如積薪束葦,無蕭散之氣時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