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道的內涵又是什麼呢?作者認為,西方的一些學者在某些管理層麵,比如說營銷技巧、談判技巧、方案製訂等方麵,做得非常細致,他們甚至可以建立一些模型比如數學模型來解決某些問題。但問題是,如果說隻有技術層麵的東西而沒有道,或者說不提供一種路徑、沒有一種境界的話,所有的操作技術都沒有意義。而中國的管理智慧恰恰是在“道”的問題上,彌補了西方管理學的某些欠缺。這就是說,“道”的追求構成了中國古代管理智慧的基本特色。“道”的具體內涵又表現為儒、道、佛等不同思想派別所追求的不同觀念,如儒家的德性自覺,道家的境界和佛家的信仰等。
對道的追求,能為今天的管理活動帶來很多啟示,如人心的凝聚、企業文化的創造、團隊的和諧等等。創建於清初的“同仁堂”是北京著名的老字號。“同仁”一詞源於《易經》“同人”卦。“同人”卦的符號是離下乾上,下麵是火,上麵是天,因而稱為“天火同人”,反映了全家同舟共濟、共同創業的意願。從現在來看,也就是要形成一種團隊精神。“同仁堂”的堂訓“同修仁德,親和創業”,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社訓“發揮溫情友愛精神,把家庭美德推廣於社會”,鬆下電器公司的經營理念“全員式經營,共存共榮經營”,都是為了凝練團隊,造就一種團隊精神。作為企業的領導者,要能夠將各式各樣的能人凝聚在所組織的戰略目標之下,為實現該目標而努力奮鬥。由共同的信念和目標所構成的凝聚力,是發展事業的力量源泉。
將備五德,方可成功
原典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古句新解
所謂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
自我品評
孫子認為智、信、仁、勇、嚴是為將者的基本素質,這一觀點極大地影響了後來的中外軍事學家和統帥。
在戰場上,作為整個戰爭的指揮者,為將在謀而不在勇,因此善於作戰的將領並不親自上陣衝殺,而是坐鎮籌劃,使用奇謀。三國時的諸葛亮,南北朝的韋睿、陳慶之都是手不持利刃的名將,但他們往往都能克敵製勝,料盡先機,因此為將者“智”排第一。
吳起是戰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他曾在魯國做將軍,為魯王打了不少勝仗。後因魯王不信任,吳起便離開魯國投奔了魏國,被魏文侯封為將軍。
吳起治軍,以極高的威信,愛惜士卒,與士卒共患難而聞名。魏文侯命令吳起統率大軍攻伐秦國。西征之中,吳起與普通士兵一樣,背著糧袋,徒步行走,而將戰馬讓與體弱的士卒騎。吃飯時候,吳起也不吃“小灶”,而是與士兵們坐在一起,圍著大鍋,喝大碗湯、吃大碗飯,有說有笑,儼然一名小卒。睡覺的時候,吳起還是與士兵們滾在一起,以天為被,以地為席。士卒們深受感動,打起仗來,都願意為吳起出死力。
有一名士兵的背上生了個大疽(一種皮膚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由於軍隊正在行軍,一時找不到好藥進行治療,吳起就親自為士兵把疽中的膿汁用嘴吸出來,為士兵治好了病。這名士兵的母親聞訊後,竟放聲大哭。鄰居大惑不解,說:“吳將軍為你兒子吸毒治疽,你不感謝吳將軍,卻哭泣不止,這是為什麼?”這位母親回答道:“不是我不感謝吳將軍,我是想起了我的丈夫啊。我丈夫以前也在吳將軍手下當兵,也曾長了背疽,是吳將軍為他吸出毒汁治好病的。丈夫感激吳起,打起仗來不要命,終於戰死在沙場。我兒子一定也會對吳將軍感恩不盡,恐怕兒子的性命也不會長久了。”說完,又哭了起來。
吳起愛惜士卒,士卒甘願為吳起拚死作戰。魏、秦兩軍交戰後,魏軍連戰連勝、所向無敵。秦軍一退再退,接連被吳起攻占了五座城池,魏軍大獲全勝。魏文侯聞報,非常高興,任命吳起為西河郡(今陝西華陰附近)守將,把保衛魏國西部邊疆的重任交給了吳起。
賞罰有信、愛護士卒是團結軍隊的奧秘,為將者更不可少。
勇,並非指衝鋒陷陣,而是指不畏生死,大敵於前敢於趨向,其士卒必能人人用命,北齊的斛律光、唐朝的郭子儀都身先士卒,因此深受部下愛戴。令下禁止,令出軍行。漢朝名將程不識,三國名將呂蒙都是善於從嚴治軍的將領,因而其軍所過,秋毫無犯。懂得為將之道,則率軍作戰無往不勝。
唐代宗寶應二年(763),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吐蕃糾集回紇等其他民族共二十多萬人殺入大散關,攻破京都長安。唐代宗命長子李適為元帥駐守關內,命老將郭子儀為副元帥,率兵赴鹹陽抵禦。
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時與回紇建立了友好關係。他勇敢善戰,身先士卒,回紇人十分欽佩,都稱他為“郭公”。郭子儀決定利用這種關係拆散回紇與吐蕃的聯盟,把回紇變為自己的盟友,共同對付吐蕃。為此,郭子儀派部將李光瓚去“拜訪”回紇首領藥葛羅。藥葛羅得知郭子儀來了,大為驚異,因為他在出兵前就聽說郭子儀和唐代宗已經死了,於是提出要麵見郭子儀。
李光瓚回到軍營,將藥葛羅的話轉告給郭子儀,郭子儀立即決定到回紇軍營去親自跟藥葛羅“敘敘舊”。郭子儀的兒子和眾將領紛紛勸說郭子儀不能去冒險,又說:“即使去,最少也要帶500精兵做護衛,以防萬一。”郭子儀笑道:“以我們現在的兵力,絕不是吐蕃和回紇的對手。如果能策動回紇退兵,或者說服回紇與我們結盟,那就能打敗吐蕃。冒這個險,我看值得!”說罷,帶領幾名騎兵向回紇軍營進發,同時派人先去回紇軍營報信。
藥葛羅及回紇將領聽說郭子儀來了,都大驚失色。藥葛羅唯恐有詐,命令擺開陣勢。他本人彎弓搭箭立於陣前,時刻準備開戰。郭子儀遠遠望見,索性脫下盔甲,將槍、劍放在地上,獨自打馬走上前。藥葛羅見來者果然是郭子儀,立即召喚眾將跪迎郭子儀入營。郭子儀見狀,慌忙下馬,將藥葛羅及眾將攙起,攜手進入軍營。
郭子儀對藥葛羅說:“回紇曾為大唐平定安史之亂立過大功,唐王也待回紇不薄,這一次為什麼反要來攻打大唐呢?”藥葛羅羞愧地說:“郭公在上,我們回紇人不說假話,這一次出兵實在是被大唐叛將仆固懷恩騙來的。仆固懷恩說郭令公和代宗都已不在人世,如今郭令公就在眼前,我們馬上退兵!”
郭子儀說:“我們大唐兵多將廣,像安祿山、史思明這樣的叛亂都能被平定,吐蕃與安、史相比尚且不如,哪裏會是大唐的對手!如果回紇能與大唐聯手,共同打敗吐蕃,代宗皇帝一定會感謝你們的。”
藥葛羅激動地說:“我們回紇願聽郭令公差遣!”說罷,命令士兵取酒來,立即與郭子儀盟誓。郭子儀連連拱手致謝。回紇人十分講信義,盟誓之後,立即調兵遣將,向吐蕃發起攻擊;郭子儀也傾全軍精銳同時向吐蕃發起進攻。吐蕃大敗,損兵折將數萬,倉皇逃去。
郭子儀大智大勇,未費一刀一槍,將“勁敵”回紇“轉化”為盟友,又借助回紇人的力量打敗了吐蕃,捍衛了大唐的疆域。
嚴也,就是要紀律嚴明,要求嚴格,任何一個組織,一個部隊都是一個複雜的係統。要使這個係統保持快速高效、有序協調地運轉,都離不開嚴格的管製。
可見,優秀的將領必須具備“五要”:要有“智謀才能”、要“賞罰有信”、要“關愛部下”、要“勇敢無畏”,要“軍紀嚴明”。人們常說,強將手下無弱兵,軍隊隻有品德高尚、胸懷寬廣、智勇雙全的將帥帶領才能取勝,實現“安國保民”的目標。
到了現代,人們將孫子的觀點古為今用,提出了管理者綜合素質的建構體係,將孫子關於“將”的思想融入其中,如道德倫理素質、心理人格素質、觀念素質、經濟與管理素質、政治與軍事素質、文化素質、經驗素質、能力素質等。孫子提出的五個方麵被融合在其中,作為衡量將領素質的基本方麵。
日本學者占部都美在他所著的《怎樣當企業領導》一書中就認為,企業領導人應具有的素質就是如孫子所說的“智信仁勇嚴”五個方麵。日本學者及企業界普遍流傳的對企業家素質認同的觀點是,品質方麵的使命感、危機感、正義感、積極性、進取性、忍耐性,能力方麵的捕捉信息和鑒別信息的能力、不斷創新和競爭的意識、說服能力、理解能力和凝聚能力、克服困難和追求成功的能力等。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分配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導致社會群體不斷分化,不同群體的經濟狀況、價值觀念和利益訴求出現明顯的差別,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樣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各種思想觀念相互影響相互激蕩。這種社會深層變化,對領導者素質優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為現代的企業家,他應該具有經濟家的頭腦、戰略家的眼光、哲學家的思維、探索家的精神、藝術家的領導藝術、善於組織、善於用人、善於經營、善於創新和善於協調等素質。
籌劃縝密,少算不勝
原典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古句新解
在未戰之前,經過周密的分析、比較、謀劃,如果結論是我方占據的有利條件多,有八、九成的勝利把握;或者如果結論是我方占據的有利條件少,隻有六、七成的勝利把握,則隻有前一種情況在實戰時才可能取勝。如果在戰前幹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較,或分析、比較的結論是我方隻有五成以下的勝利把握,那在實戰中就不可能獲勝。僅根據廟算的結果,不用實戰,勝負就顯而易見了。
自我品評
廟算,指的是古代用兵打仗前在廟堂舉行一定的儀式,討論決定作戰的方針、策略和計謀,同今天的戰前軍事會議類似。
孫子重視戰前的“廟算”,認為凡是未開戰之前就預計能夠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勝利的條件充分;未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打勝的,是因為籌劃不周,勝利的條件不足。還提出了如何“算”,他認為可以通過對“五事”、“七計”的考察來對戰爭的勝負趨勢做出合乎實際的預測。
說到“計”,人人皆知,對於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曆經戰爭的人對“計”都有一定的見地,但絕大數人又不能靈活、巧妙地運用,皆因不知“計”的奧妙。
孫子說:“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可見,孫子頭腦中有一套征服人心的妙計。粗略看來,他提供了一下八點計策:一是,因利而製權;二是,用而視之不用;三是,遠近相互交錯;四是,用利益打動人;五是,在混亂中取勝;六是,避開強大對手;七是,善於激怒對手;八是,能夠攻其不備。
一句話,這些都是所謂的算計。所謂“多算勝,少算不勝”。算計應先於行動,算則勝,不算則敗。總之,一定要打有準備之仗。漢高祖未戰先算取英布,便是勝在“廟算”。
漢初,漢高祖在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亂和殺死韓信後不久,淮南王英布又起兵謀反。
漢高祖得知消息之後,便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汝陰侯滕公說:“我有一個門客薛公,是原楚國的令尹,他有對付的辦法,可以請來問一下。”
起初,滕公向薛公問計,薛公說:“英布應該謀反。”
滕公不解地問:“皇上分割土地給他,賞賜給他官爵,封他為王,使他在南麵成為萬乘之主,他為什麼還要謀反呢?”
薛公說:“皇上往年殺彭越,前年又殺韓信,英布懷疑災禍將殃及自身,所以會謀反。”
高祖於是召見了薛公並向其征求意見。薛公說:“英布謀反不足為奇。如果英布使用上計,我大漢就將失去崤山以東的地區;使用中計,則勝敗不定;若使用下計,我們便可以高枕無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