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3 / 3)

順詳敵意,巧能成事

原典

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裏殺將,是謂巧能成事。

古句新解

所以,指導戰爭的關鍵,在於假裝順從敵人,暗中仔細地觀察敵人的戰略意圖,然後集中兵力攻擊一點要害,便可以長驅千裏,斬殺敵將,這就是所謂巧妙用兵,實現克敵製勝的目的。

自我品評

孫子在這裏主要是強調作戰中的關鍵是要抓住時機、抓住機遇,從而集中兵力,乘機而入,贏得勝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用兵作戰,在於假裝順從敵人意圖,一旦有機可乘,便集中兵力指向敵人一處,長驅千裏,這就是所謂巧妙用兵能成大事的意思。戰場是力量的較量,俗話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作戰要善於利用特定的天時、地利等條件,把握時機特別重要。機遇被比喻成兵家的“衢地險關”,要使自己事半功倍,關鍵在於掌握時機。李世民智破薛軍就是抓住了戰場上的大好時機。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隋將薛舉、李淵先後稱帝。為奪取天下,薛、李之間征戰不停。公元618年,薛舉的兒子薛仁杲率大軍包圍了李淵的涇州(甘肅涇川北),大敗涇州守軍。李淵聞報後,急派秦王李世民率軍救援。李世民進入涇州城,堅守不出。薛仁杲派將士前去挑戰,百般辱罵。一些將領按捺不住,對李世民說:“賊兵如此輕侮我們,我軍已今非昔比,怕他們什麼?”李世民道:“我軍剛剛打了敗仗,士氣不振賊軍接連取勝,士氣旺盛。在這種情況下出兵,必敗無疑。所以,隻有緊閉城門,以逸待勞。賊軍狂妄之極,日子多了,必然由驕而生惰。而我軍士氣則可逐漸恢複,到那時,尋機一戰定可大獲全勝。”李世民正是把握住了作戰的好時機,贏得了戰爭的勝利,薛仁杲最後投降了李世民。

機遇是每個人事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人們常說“識時務者為俊傑”。認清時勢把握機會,甚至創造機會,才能使自己獲得成功。經營活動是充滿各種風險的活動,甚至會陷入絕境。有的企業在絕境中破產了,垮台了,而有的企業卻在絕境中顯出新的生機。破產的,一定是沒有找到新的生路,甚至根本沒有尋求生路,聽天由命;而成功的,一定是不為眼前困難嚇倒,在絕境中冷靜地尋找新的生路,順應事物發展規律,適應市場需求,確定新的發展戰略。

1970年~1979年先後發生3次全球性的石油危機,石油價格由10年前的每桶1.8美元,猛增至32美元。在一次次衝擊麵前,西方許多耗能企業紛紛落馬,經營陷入一片混亂。日本的一些企業經受了衝擊的考驗,把危機轉變成新的生機,使其經濟更富有競爭力,從而在危機中求生存,謀發展。日本企業成功的奧秘在於它們沒有和石油生產國進行對抗,而是另辟蹊徑,一方麵與石油大亨們搞好關係,確保石油來源,另一方麵抓住人們追求低耗的新趨勢,開發低耗技術產品,生產了用電子控製的節能型小汽車,其價格是美國產品的一半。隨著日本小汽車不斷地湧入西方市場,日本獲得貿易順差。所以日本在石油危機中反而得到好處。

美國人得到阿拉斯加州也是抓住了難得的好機遇。阿拉斯加州是美國的第49州,它是美國政府用720萬美元從俄國人手中買來的。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洲的西北角,東臨加拿大,西連白令海峽,南麵是太平洋,北麵是北冰洋。19世紀20年代,美國人大肆鼓吹“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俄國人成了美洲人的眼中釘。此後,俄國人又在克裏米亞戰爭中敗北,在這種背景下,俄國人決心賣掉這塊毫無價值的冰雪之地。經過多次秘密接觸後,最後以720萬美元達成協議。許多議員對購買這樣一塊“貧瘠”的土地大放厥詞。但是負責談判的西沃德卻認為,美國應該把目光放遠一些,不要錯過上帝賜予的這一良機,如果讓俄國人把它賣給其他國家,我們會後悔莫及的。西沃德的遠見卓識不僅為美國增加了一個冰雪之州,更為美國創造了數不盡的財富,到了20世紀,在阿拉斯加州又發現了北美洲最大的油田,其產量在今天仍占美國全國石油產量的七分之一。

麵對經濟全球化浪潮,任何國家都無法回避與反抗,惟一正確的選擇是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我們國家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經濟麵臨著重要的機遇,中國是世界上第六大經濟體,自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4%,中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貿易國,僅次於德國、美國和日本,成為亞洲最大進口市場。同時,中國愈益成為世界各國理想的投資場所,隨著經濟持續增長,現在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資國,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很多商機,怎樣把握好機會卻也是一個大問題。

戰爭如此,經濟發展如此,人生亦如此。在人生旅途上,幾乎人人都會遇到“良機”,聰明的人往往能抓住它,不會任由它從身邊溜走。在生活中,隻要你仔細留心身邊的每一件事,每一件小事當中都可能蘊藏著相當的機會,成大事的人絕不會放過每一件小事。他們對什麼事情都極其敏感,能夠從許多平凡的生活事件中發現很多成功的機遇。為什麼總有人說,好運氣總是擦肩而過,而另外的少數人卻可以及時發現機遇,並牢牢把握住,差異就在於當機遇來臨時,是否善於發現,善於把握。

許多著名的事業家和企業家都是由於善於捕捉機遇而成功的。美籍華人楊誌遠就是一個善於捕捉時機的人。楊誌遠有一句明言“在恰當的時候幹恰當的事”,這同孫子所講的“巧用時機”十分相似,他自己的成功正是靠這樣的努力實現的。1994年前後,楊誌遠和大衛 菲勒兩人在斯坦福租了一間簡易的活動房,開始沉湎於因特網的研究,不久之後,他們設計出一套程序,將自認為有用的信息合而為一,並作分門別類的處理,供人們查找。楊誌遠給這套程序起了一個特別的名稱叫“雅虎”,這套程序的發明,立刻在網民裏引起轟動,訪問的網友絡繹不絕。到1994年秋,雅虎的用戶突破了100萬大關。英國的路透社用重金購買了進入雅虎信息庫的通行證,使楊誌遠看到了將網上影響轉化為財富的途徑。

緊接著,楊誌遠對自己的這項設計做了改進,使雅虎搜索引擎操作變得格外簡單、迅速、準確。並且,隨著雅虎影響的進一步擴大,它還提供免費電子郵件傳遞、網上交談和留言等服務。這樣一來,認同雅虎的人越來越多。據美國權威機構統計,雅虎目錄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站點。它的主頁平均每月有1700萬到2600萬的上網者瀏覽。1999年,雅虎公司的股票攀升了38%,公司贏利超過前年的70%,這家公司在無意中被送上了10億美元富翁的寶座。美國《福布斯》公布的1999年美國富豪排行榜顯示,其財富在全球信息資訊中居第16位,而29歲的楊誌遠又是所排名次裏最年輕的一位。他自己總結認為,他的成功在於:在恰當的時候幹了恰當的事。這也表達了楊誌遠善於抓住機遇的特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