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領諸軍伐吳,是大軍事家劉備一生中最後的演出。劉備不聽群臣勸誡,一意孤行,把個人感情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將大批軍馬帶上了不歸路。不但損兵折將,就連自己也喪身白帝城。這場戰爭的失敗是必然的結局,因為他完全違背了孫子的慎戰思想,戰場上是絕對不允許衝動的。
公元219年,吳國和蜀國在荊州打了兩場惡仗。這一仗,蜀國不僅丟失了重鎮荊州,而且喪失了一員大將關羽,從而使劉備兵分兩路北取中原的計劃破產。於是,劉備在衝動之下發動了對吳國的戰爭。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已死,其子曹丕在洛陽做了皇帝,也正想趁機消滅蜀、吳兩國。正因如此,蜀國許多有見識的人都勸阻劉備不要輕易發動對吳國的戰爭,而要和吳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魏國。可是,劉備根本不聽。
公元222年,三國時期的魏、吳、蜀三國還在相互爭戰。2月,蜀國劉備率領4萬大軍攻打吳國。蜀軍從巫山到湖北宜昌沿路紮下了幾十個大營,又用樹木編成柵欄,把大營連成一片,前後長達七百餘裏。白天一眼望去是旌旗蔽日,夜間則是燈火通明,其陣勢咄咄逼人。
其實,吳國對蜀國的進攻早有防備。吳國的孫權一方麵與魏國交好,以防止兩麵受敵,同時派陸遜為鎮西將軍,統領李異、劉阿進駐巫山、林歸,加強西線的防禦。為了爭取主動,孫權還寫信給蜀國,要求重歸於好,不要互相攻伐,以免兩敗俱傷。但劉備決心已定,一心想打敗吳國,堅決不同意和好。於是,孫權就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5萬人馬去阻止劉備的進軍。
劉備出兵後,很快攻占了兩三百公裏的吳國土地。他繼續進軍,隨行的黃權勸阻他說:“吳國人打仗向來是很勇猛的,千萬別小看他們。我們的水軍現在是順流而下,前進容易,可是要退兵就難了。讓我當先鋒,在前麵開路,陛下你在後麵接應,這樣比較穩妥。”這時的劉備一意孤行,根本聽不進別人的話,他要黃權守住江北,自己親率主力直向宦昌方向而去。
陸遜是孫權手下的一個年輕將領,他在荊州之戰中初露頭角,受到了孫權的重用。這時,陸遜所麵臨的形勢十分嚴峻:無論兵力、士氣和占有的地利都不如劉備。如果要和蜀軍硬拚,吳軍肯定要吃虧,陸遜決定采取以靜製動的計策,打擊劉備的蜀軍。他命令吳軍退出山地,將八百裏崇山峻嶺讓給蜀軍,把部隊集中在宜昌西北。
麵對蜀軍的步步進逼,吳軍將士人人都摩拳擦掌,想和蜀軍決一死戰。他們對陸遜後退策略都不滿意,認為陸遜膽小,怕打仗。但是,陸遜十分鎮靜,他對大家說:“這次劉備帶領大軍前來進攻,士氣旺盛,戰鬥力強。再說他們在上遊占領了險要地方,我們一下子很難攻破,要是跟他們硬拚,萬一失利,就要影響大局。現在我們還是要養精蓄銳,等待戰局的變化。”
劉備根本沒把陸遜這樣一個年輕的軍事指揮官放在眼中。但是,陸遜堅守不戰,讓劉備很著急。於是,他采取激將法,每天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而陸遜總是不理。
劉備見罵陣沒用,就企圖用誘敵出戰的辦法。他派一部分兵力在吳軍陣前紮營,向吳軍挑戰,自己親率精兵八千埋伏在山穀裏,等待著把吳軍引誘出來,再來個兩麵夾擊,陸遜還是沒有上當。
這時,吳國的將士們更是不服,曾有人當麵指責陸遜貽誤戰機。陸遜為了穩定軍心,向將士們解釋說:“劉備想用激將法引我出擊,而我堅守不出,其實是在反用激將法,如此一來,蜀軍必會疲憊不堪。這樣,劉備會更加著急,到時候我們再打他個措手不及。”
從2月一直持續到6月,陸遜一直按兵不動。天氣一天比一天熱,蜀軍士兵開始叫苦不迭。劉備沒有辦法,隻得把駐紮在山穀裏的軍隊開到穀外,把江麵上的軍隊移到陸地,把軍營駐紮在深山密林之中,決定暫時休整部隊,等到秋後再大舉進攻。
陸遜見此,感到反擊的時機到了。他召集將士,宣布要向蜀軍進攻。將士們都很驚訝,認為此時不是進攻蜀軍的最佳時機。陸遜對大家解釋說:“劉備的戰鬥經驗非常豐富,其軍隊開始集結在我們境內時,士氣旺盛,我們不能與他們硬拚。現在他們在這裏駐紮了快半年之久,兵士們已經疲勞,鬥誌已經消沉,這正是我們打敗蜀軍的絕好時機。”
為了穩妥起見,陸遜先做了試探性的進攻,並想出了擊破蜀軍的辦法。當天夜晚,陸遜命令將士們每人各帶一捆茅草和火種,預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中。到了深夜三更時分,吳國四員大將率幾萬士兵衝向蜀軍陣營。一聲軍號,點燃了茅草和火把。一時間,蜀軍的營寨和兩邊的樹木頓時燒成一片。蜀軍被這突如其來的打擊搞得暈頭轉向,互相踐踏,死傷無數。順著火光往遠處望去,蜀軍七百餘裏營寨接連起火。在一片煙火之中,蜀軍如驚弓之鳥,四散奔逃,潰不成軍。劉備在數名將領的護衛下,拚命衝殺,才逃了出去。就這樣,劉備的四十多個營寨和數萬大軍,一夜之間便灰飛煙滅。劉備後來逃到了白帝城,他想到這次失敗,又羞又愧,無名的怨恨化作雙淚橫流,在一聲長歎之中,終於病倒了。第二年四月,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去世。
戰場是殘酷的,而且需要冷靜,意氣用事、不計後果隻能給敵人製勝的機會。倉促下決定,會因考慮不周而失敗,做決定前要再三思考,切忌疏忽大意。
在生活中,我們也有很多事情不假思索就做出了決定。所以,我們要慎重對待每一件事,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少出差錯,才能一步一步把事情辦好。謹慎是一種大智慧,也是成大事者的必修課。謹慎包括慎言、慎謀、慎行。可以說,凡是謹言慎行的人,就不會輕易失敗。因為謹言慎行的人大多思想深沉、思維嚴謹,遇事考慮周到。他們懂得,言語能傷人也能害己,說話如不加小心,很可能會招惹是非,引起爭端和麻煩,甚至可能殃及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