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論述試用間諜的重要性、種類極其方法,強調偵查了解敵情並給敵軍造成錯覺等。孫子所強調的“用間”,講的是戰略偵察。孫子認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隻有對敵人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製定正確的戰略策略方針,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實現克敵製勝的目的。
巧用內間,內部攻破
原典
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古句新解
所謂內間,就是利用敵方的官吏做間諜。
自我品評
內間為五間之一種。“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是指收買敵國官吏作為己方間諜。在兵家看來,利誘是包治百病的良藥,而用什麼手段接近,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兵家主張根據對象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手段:對對方受寵的人,賄以珍玩珠寶;對對方不得誌的人許以高官厚祿。
究其原因,間諜的產生都是人的私欲所造成的。人是自私的,就像是在血。管裏麵流動的血液一樣,倘若人沒有自私這種本性的存在,也不能夠稱之為人。也更是這種“自私”的本性存在,才讓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往往是站在一切“自我”的角度。正因為如此,才產生了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欲望。在很多的時候,人們就是通過對於人性之中所存的這種本性,在一定的“度”內滿足人因為“自私”所產生的欲望,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紹興十年,完顏宗弼毀約南進。嶽飛按照其聯結河朔、進軍中原的方略,遣將聯絡北方義軍,襲擾金軍後方;自率主力北上,在民眾配合下,充分發揮士氣旺盛、訓練有素等有利條件,在郾城、潁昌之戰中大破金軍精騎,擊敗金軍主力。
正當嶽飛行將渡河時,高宗、秦檜卻向金乞和,詔令各路宋軍回師,致使嶽飛恢複中原的計劃功敗垂成。次年,嶽飛回臨安,被解除兵權,改授樞密副使。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高宗、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秦檜年輕時在太學讀過書,政和五年登第,任州學教授。北宋滅亡前夕,任禦史中丞。金軍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準備立張邦昌為帝,秦檜獨自向金帥上書表示反對,要求由皇儲繼承宋朝的皇位,因此頗得聲名。金帥指名索要秦檜,成為俘虜。到北方後,秦檜見宋朝大勢已去,屈膝投降了敵人,很快就成為撻懶的親信,隨軍為撻懶出謀劃策。秦檜曾替被金朝羈留的宋徽宗起草文稿,呈送金帥粘罕,文稿的主要內容是為金朝獻計:與其出兵遠征,勞師動眾,不如派回一名宋廷舊臣,讓他勸諭南宋皇帝自動歸順,世代臣屬,年年納貢,這樣就可以“不動一兵一卒,而坐享厚利”。這一計策雖然沒有立即被粘罕采納,秦檜由此卻更受金朝統治者的賞識。
建炎四年,金朝統治者接受了建議,改變作戰戰略,施展了一條更為毒辣的詭計,把已經投降的秦檜放回宋朝去充當奸細。
秦檜突然歸來,引起許多官員的懷疑。隻有宰相範宗尹與秦檜是故舊,在趙構前極力推薦秦檜的“忠心”,因而得到趙構欣賞。秦檜一見趙構就兜售“議和”妙策,說:“如果使天下平安無事,必須是南自南、北自北。”建議與金議和,還請求趙構寫信給撻懶“求好”。第二天範宗尹進呈由秦檜代趙構草擬的一份通過撻懶向金朝求和的國書,趙構見後說:“秦檜樸忠過人,朕得到了他,高興得一夜都睡不著覺。”任命秦檜為禮部尚書。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二月,升為參知政事(僅次於宰相的職位)。七月,範宗尹被罷宰相職。秦檜鑒於朝廷缺相,圖謀奪取宰相高位。他製造輿論,聲稱:“我有兩個計策,可以聳動天下。”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講,秦檜回答說:“如今沒有人當宰相,不好實行啊!”這話傳到趙構耳中,加上正有大臣暗中推薦秦檜,就在八月提拔他做右相兼知樞密院事。
建炎四年,嶽飛收複襄陽六郡,六年奇襲劉豫軍、擊伊陽(今河南嵩縣),收複今豫西、陝南大片土地。劉豫連續被宋軍打得棄甲曳兵、狼狽而逃。金朝統治者始知劉豫這一走狗不僅無用,而且還會成為自己的累贅,就在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十一月下令廢黜劉豫,取消齊國政權。撻懶等人主張將河南、陝西地區歸還給宋朝,要求趙構向金稱臣,貢納歲幣。金熙宗與群臣議定後,就將宋朝在金的使臣王倫放回,讓其回報金朝準許和議的消息。十二月,王倫回朝向趙構轉達撻懶的口信:“好好告訴江南,從此道路無阻,和議可望成功。”還把金朝同意歸還“梓宮”(徽宗的靈柩)和皇太後,以及退還河南各州等事告訴趙構;趙構得報,大喜,立即厚賞王倫,決意加緊與金議和。
秦檜深知趙構急於求和的心理,便盡力迎合;同時,打擊和排擠所有反對議和的官員,扶植黨羽。禦史中丞常同、中書舍人潘良貴、參知政事劉大中、左相趙鼎、樞密副使王庶、禮部侍郎曾開等人,都因反對議和而相繼被罷官出朝。而趨炎附勢、力讚議和的官員,像勾龍如淵、施庭臣、莫將、沈該、孫近等人,受到破格提拔,掌握了彈劾機構禦史台等要害部門,以便控製輿論,排除異己。秦檜與趙構沆瀣一氣,十分露骨地向金朝統治者乞降,引起宋朝文武官員和廣大人民的激烈反對。福建安撫大使張浚連續五次上書,駁斥秦檜等人的謬論。韓世忠連上十多道奏章,要求拒絕議和,發兵決戰。
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十二月,秦檜以宰相的身份,到臨安金朝使臣的館舍,代表趙構跪拜在金使的腳下,誠惶誠恐地接受了金朝的詔書。金朝答應把陝西、河南“賜還”給宋朝,並歸還徽宗及其皇後的靈柩;宋朝向金稱臣,每年貢銀子25萬兩、絹25萬匹。趙構、秦檜一夥就這樣違背人民意願,在抗金鬥爭相繼取得勝利的形勢下,使宋朝變成了金的屬國。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正月,趙構以和議達成布告全國,大赦天下,以示慶祝。
正當趙構和秦檜一夥彈冠相慶,以為大功告成之時,金國形勢發生了變化。同年七八月間,金熙宗以謀反的罪名處死了撻懶等大臣,提升兀術為都元帥。兀術認為,把陝西、河南疆土歸還給宋朝是最大的失策,決意發兵奪回,撕毀和約,下令伐宋。金軍分成四路,向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趙構、秦檜一夥,一時驚恐萬狀,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和身家性命,隻能命各軍抵抗。嶽飛在郾城、潁昌之戰大破金軍,擊敗金軍主力。這時金兀術秘密寫信給秦檜說:“你一天到晚請求講和,而嶽飛卻正想進攻河北,還殺我女婿,此仇非報不可。必須殺了嶽飛,才可以講和。”他向秦檜明確提出以害死嶽飛為議和的條件。秦檜奉令稟明趙構,遂與其死黨在風波亭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嶽飛,葬送了南宋北伐收複領土的大業。
堡壘是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這已是人人皆知的一條定律,從哲學上說,這完全符合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的原理。收買敵國官吏做己方間諜。在兵家看來,利誘是包治百病的良藥。所以,既要防間,更要會用間。
妙用反間,為我所用
原典
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
古句新解
所謂反間,就是使敵方間諜為我所用。
自我品評
有“用間”就有“反間”,自古以來它們就是敵對雙方交戰中慣用的較量手段之一。反間是五間的一種。所謂反間,就是收買或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使其為我方所用。反間計的內容是以假亂真。其方法包括兩個方麵:一是敵方間諜被我方發現或捕獲後,不是公開審判,而是暗中以重金收買,使他變為在我方控製下給敵方提供假情報的雙重間諜。二是我方發現了敵間諜,並摸清了他的來意,但不露聲色,裝得像根本不知道一樣,采取將計就計的辦法,為他透露一些假情報。敵人以假當真,我方則可以利用敵人的錯誤達到目的。
對於“用間”方來說,“間”是在暗處,被偵察方在明處,反過來,
反間時,間諜此時已經暴露在明處,反間方變成在暗處。這種“用間”和“反間”雙方的鬥爭有時是非常激烈和驚心動魄的。因此,無論哪一方都要通過精心策劃並運用高超的技巧來取得對方的信任,它是高度的智慧和膽識的體現。
在寧遠戰役中,努爾哈赤受重挫,沒過多久受重傷,努爾哈赤去世了,袁崇煥特地派使者到沈陽假意去吊喪,其實是為了探聽後金的動靜。皇太極對袁崇煥窩了一肚子的怨恨,但是因為後金剛打敗仗,軍隊需要休整,再說他趁機也想試探一下明朝的態度,所以,不但接受了袁崇煥的使者,還派使者到寧遠去表示感謝。雙方表麵上緩和下來,背地裏卻都在加緊準備下一步更加激烈的戰鬥。
第二年,皇太極親自率領大軍攻打明軍。後金軍兵分三路南下,先把錦州城團團包圍起來。袁崇煥料定皇太極的進攻目標是寧遠,決定自己留在寧遠率兵防守,派副將帶領4000騎兵援救錦州。援兵還沒出發,皇太極已經帶兵攻打寧遠了。袁崇煥親自出戰,到城頭上督戰下令用大炮猛轟後金軍。同時,城外的明軍援軍也和城裏的兵士內外夾擊,把後金軍趕跑了。皇太極見攻城失利,就把人馬撤到錦州。但是錦州的明軍守得非常嚴實,加上天氣轉暖,後金軍士氣消極不振,皇太極隻好退兵。
這次袁崇煥又打了一個大勝仗。可是,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卻把功勞記在自己名下,反而責怪袁崇煥沒有親自率兵去救錦州。袁崇煥知道魏忠賢有心為難他,迫於魏忠賢的淫威,他辭去了職務。
1627年,昏庸無能的明熹宗得病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檢即位,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禎帝(崇禎是年號)。
崇禎帝早就了解魏忠賢作惡多端、專橫跋扈、民憤太大,他一即位,就宣布了魏忠賢的數條罪狀,把魏忠賢充軍發配到鳳陽。魏忠賢知道自己十惡不赦,肯定活不成,在半路上服毒自殺了。
崇禎帝整治了閹黨以後,又給楊漣、左光鬥等人平反了冤獄。此時,許多大臣請求把袁崇煥召回朝廷。崇禎帝接受了這個意見,並且提拔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負責指揮整個河北、遼東的軍事。崇禎帝問他有什麼計劃與打算。袁崇煥說:“隻要給我指揮軍事的大權,朝廷各部一致配合,我敢說不出5年,可以恢複遼東。”
崇禎聽了十分高興,感到袁崇煥確實有雄才大略,是個難得的將領,於是下令給袁崇煥一口尚方寶劍,準許他全權行事。
袁崇煥重新回到寧遠,選拔人才,整頓隊伍。當時的東江總兵毛文龍作戰不力,卻又屢次虛報軍功,不服從袁崇煥的指揮。袁崇煥一氣之下,使用尚方寶劍,把毛文龍殺了。這件事震驚全軍上下沒有誰敢違抗他的命令。
皇太極上次打敗仗,一直在伺機反擊,他知道寧遠、錦州防守十分嚴密,決定改變進兵路線。於1629年10月,率領幾十萬後金軍,從龍井關、大安VI(今河北遵化北)繞到河北,直撲明朝京城北京。
這一招大大出乎袁崇煥的意料,給袁崇煥一個措手不及。袁崇煥稈快下令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後金軍攔住,可是已經來不及了。後金軍長驅直入,一直來到了北京郊外。袁崇煥帶著明軍剛到北京,沒顧上休息,就和後金軍展開激烈的戰鬥。其他幾路前來增援的明軍,也陸續趕到,投入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