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創新,敢於創新,持續不斷地創新。
我用萬達4次轉型的發展曆史告訴大家,你的企業真正想成為一個大型企業,或者成為一個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就不能滿足於現狀。第一要創新,敢於創新,持續不斷地創新。這4次轉型,就是4次大的創新;小的創新,技術層麵的創新也是可以的。
——王健林在2013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的講話
背景分析
1988年年底,王健林注冊了大連市西崗住宅開發總公司,自己做起了老板。“在當時,注冊房地產開發公司的資金最少要100萬,王健林就跟大連房屋開發公司借了100萬元,還要扣除20萬元的利息及50%的擔保。在當時既沒有辦公場地,又沒有工作人員,有的隻是區政府淘汰的雙體座農夫車,可謂是赤手空拳打天下。”有一家媒體這樣描述道。
公司成立後,沒有開發指標,看著要一起吃飯的30幾個弟兄,王健林隻得低聲下氣地去求人。軟磨硬泡之下,終於拿到市政府附近的一個棚戶區項目,這個棚戶區曾被3個市裏的大公司先後看中又踢開,都是進去一算賬覺得肯定會賠錢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但王健林初生牛犢不怕虎,他高喊“我幹”。項目要到了,回到公司一算賬,大家都昏了,說人家測算的都是虧損,我們怎麼能不虧損?他們測算當時大連市的最高房價是1000出頭點,王健林說我們賣1500不就掙錢了,他們說你憑什麼賣1500,賣1000都不一定有人買!王健林樂觀地說那就動腦筋想辦法把它忽悠成1500。
情勢所迫,公司創新的萌芽也從此開始。憑什麼賣?王健林和團隊一起動腦筋搞了4個小小的創新:第一,建了一個明廳。80年代時的房子都是沒有明廳的,進門後就是狹窄的走道,萬達別出心裁建了一個大的明廳,並且帶有窗戶。
第二,做了一個洗手間,大約5平方米,在當時一般人家是不附帶衛生間的。按照規定隻有縣團級以上的住房才可以配備洗手間。萬達開了一個先例。
第三,安裝了鋁合金門窗。當時大多都是木頭窗或者鋼窗,萬達在材料上實現了創新。
第四,安裝了防盜門。當時盼盼防盜門剛剛出現,每扇隻不過八九十塊錢,王健林看中它比木頭門稍微結實一點,於是給每家每戶都安了一防盜門。安上之後,整個價值建築成本每平方米才增加了幾十塊錢,這也是當時最大的創新。
在當時,這幾個看似微小的創新實際上都是非常新鮮的。王健林開動腦筋,打破常規,隻是改動了幾處小地方,就實現了巨大的突破。
創新完成後,該怎麼把產品推出去呢?王健林首先想到的還是打廣告。但在當時報紙不像現在這樣五花八門,隻有兩份報紙且都是官方的,而且不能做廣告。於是王健林轉變思路,去跟電視台談,那時剛剛興起港台電視劇,王健林便突發奇想在開頭放一段廣告,中間放一段廣告,電視台同意了。就這樣,電視劇播出來,全國人民都看到了王健林打的房產廣告。
就這幾點小小的創新和一點變通的營銷,剛剛開工1000多的房子被一掃而光,而且居然是以1580元每平方米賣出的,實屬創造了紀錄。因為棚戶區雖然很舊,但是地理位置較好,再加上這些頗具吸引力的小創新,很受購房者的喜歡。
棚戶區項目賺了一大筆大錢,接近1000萬的利潤,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這也是王健林掘到的第一桶金。從這件事情不難得到一個啟發:棚戶區的改造並沒有設想的困難,因為棚戶區都位於城市中心,主要是看房產商如何去創造,有時候即便是微小的創新也可以實現重大的突破。
王健林和萬達從此就一發而不可收了,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萬達也成為全中國房地產行業裏第一家1988年就進入城市舊改事務的企業,而且闖出了路子來,打破了當時計劃指標的說法。可以說,萬達的起步就是靠微小的創新闖出來的。
拓展透析
“微創新”是對傳統技術路線的顛覆,要想成為未來的“創新殺手”,就要拋棄傳統的技術創新至上的路子,擁抱應用創新至上。不精通微小之道,就不能洞悉全局。
從0到20億,VANCL(凡客誠品)的陳年隻花了不到3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