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和董明珠的10億元豪賭,其實是傳統模式與新經濟的碰撞,是實體經營與電商經濟的較量,究竟誰能勝出?業內外眾說紛紜,各執一詞。
這種討論在零售行業也不例外。究竟如何處理兩者的關係,關係著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贏利模式的轉變,不可小覷。
2012年以來,蘇寧持續發力以蘇寧易購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實體門店和網絡電商齊頭並進。對於一年裏的變化,蘇寧廣州地區管理中心總經理範春燕提出,隻有“實體店+電商”的雙線融合才是未來商業的主流。
在2012年,“8·18”“雙十一”等多個節點的電商促銷,成為蘇寧易購銷售市場最大的亮點。這些因電商促銷而引發的商戰,不僅給蘇寧易購帶來了高倍增長,也帶動了實體店的巨量增長。在“8·18”促銷大戰中,蘇寧易購的增長率達到10倍之多,廣州蘇寧全市實體店增長超過200%;而在“雙十一”促銷中,蘇寧易購易付寶的充值金額達到5億,3天訂單數即達到300萬,規模增長20倍,廣州蘇寧實體店同樣增長200%;在“雙十二”的促銷中,蘇寧實體店同樣實現了大幅度增長。
對此,範春燕表示,一年以來的多次試水,證明了線上和線下並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協同關係。“實體店+電商”雙線發力將是蘇寧堅定的營銷模式。
一直以來,在消費市場都存有一種論調,認為電商是新經濟模式,而實體商業是傳統舊經濟模式。對此,蘇寧方麵一直認為,電商與實體門店各有優勢,不能矯枉過正。消費市場的拉動,絕不是簡單地靠打折促銷或者活動促銷拉動,而是靠“研究商品、研究消費者”,才能可持續發展,不論是實體店還是網店都要回歸到商業的本質。單一渠道既不可能消失,也不是絕對的主流,雙線融合才是主流。
放眼國際,雖然眾多發達國家社會消費品零售多數還是通過實體商業進行,但實體商業並不能就此高枕無憂,近幾年的電商發展態勢已經決定了實體商業必須擁抱互聯網,否則雖不能立即無商可務,但至少也會使發展空間受到極大的限製。
反觀電商,亦不能高枕無憂,單純追求規模而忽視贏利能力,使得電商淪為“燒錢”“低價”的代名詞,雖變相提升了知名度,卻無法換來企業的美譽度和忠誠度,也就是無法形成品牌效應。沒有品牌的電商模式是注定無法持久的。
因此,範春燕認為,對傳統的零售服務企業來說,客戶出現在哪,自己就應該出現在哪。麵對消費趨勢的多元化,傳統商家最好的選擇就是擁抱和適應市場變化,實體商業必須擁抱互聯網;而對電商來說,其本質還是商務,缺少實體物流、服務平台的依托,純電商的渠道能力根本無法得以體現。
目前,電商對傳統行業的衝擊,正在成為帶動傳統行業實現產業升級的主要動力。其實,馬雲與王健林的對賭以及雷軍和董明珠之間的豪賭,究竟誰會勝利已不再重要。電商與實體之間不會出現誰取代誰的情況,走向融合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正如王健林所言,中國雖然有4800多家電商,但隻有一家電商在掙錢,那就是馬雲的阿裏巴巴。其他的大多都在虧錢,因此很難說現有的電商模式是先進的。事實上,電商仍然還有一條較長的發展和創新之路要走。而在這個大數據大變革的時代,具有先知先覺意識的傳統企業若能抓緊機會實現轉型,積極融入電商行業,便有可能在市場競爭中領先一步。
傳統企業涉足電子商務,可以大膽嚐試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麵利用電子商務網絡平台推廣;另一方麵,利用實體店開展各種產品體驗,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