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人的樂善好施與王健林的公益精神是分不開的。他曾說過,萬達的發展,不光是為自己,更是為社會做貢獻,奮鬥創造的財富最終要還給社會。
拓展透析
做了企業家還要做慈善家,因為隻有具備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企業家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才能實現永續發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加入到慈善事業中。
2013年1月7日,早晨6時55分,邵逸夫在家人的陪伴下於家中離世。
無線電視於1967年成立,邵逸夫是創辦公司的董事之一,他以無與倫比的精力和視野帶領無線電視成長為香港最大的電視台。除此之外,邵逸夫還是一位慈善家,對內地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邵逸夫去世的消息傳開後,歎息聲久久不息。這不僅僅因為他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大佬”,也不是因為他培養出眾多的香港明星、拍了太多的經典電視劇,而是因為他用最為仁愛的方式告訴當下的民眾——做慈善其實不需要太多理由。
有門戶網站做了一份關於“提起邵逸夫,你首先聯想到什麼”的調查。結果顯示,選擇“逸夫樓”的網民超過81%。這充分說明,邵逸夫在人們的記憶中,不是所謂的娛樂圈大佬,也不是拍攝多部經典影視作品的電視奇才;他給人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為我們建造了一座又一座的教學樓。相關調查表明,這位香港著名實業家在25年的時間裏共捐贈內地教育47.5億港幣,捐建項目總數超6000個。
邵逸夫曾說,“一名企業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成為慈善家”。幾十年以來,他堅持用真實的行動踐行著自己的諾言。即使不是因為互聯網,即使沒有新聞媒體,隻要看到一座座堅毅挺立的“逸夫樓”,就足以感受到這位老人的偉大。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都可以發現“逸夫樓”的身影。這樣的慈善壯舉,遵循了“人道”“博愛”的慈善理念。
最為關鍵的是,邵逸夫對於教育的重視是無條件的。他沒有因為我國教育存在諸多的問題而拒絕做慈善,對內地的慈善機製也沒有任何偏見,他隻是在做慈善,而且義無反顧,一往無前。他說,“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40億的捐款足以說明,他個人對於我國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不比任何一個教育部門遜色,甚至要更多。
斯人已逝,精神不死。邵逸夫的慈善精神,需要得到傳承。對於持有財富的企業家,要告訴他們,請把錢花在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上;對於眾多的慈善機構,要建議他們,請真心正意地做慈善,用一顆澄澈的心專注於這項神聖的事業;對於全體民眾,要鼓勵他們,做不做慈善其實不需要理由和借口,即使慈善體製不健全、教育體製不完美,一樣有人能夠成為偉大的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