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茶社的發展(1 / 1)

曆史上的茶館種類很多,有大茶館、清茶館、書茶館、野茶館、茶攤、茶棚等。近代又有音樂茶室、茶軒、茶亭等的出現。這些場所主要提供人們休閑、聯絡、洽商、議事,到茶館來的人,各行各業都有,有文人墨客,商旅庶民,青年學子等,各選擇合乎自己口味的茶館,因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茶館文化。

1.書茶館

此類茶館以聽評書為主要內容,飲茶隻是媒介。這些書茶館在開書以前是賣清茶,供過往行人歇息、解渴:開書以後,飲茶便與聽評書結合,不再單獨接待一般茶客。顧客一邊聽書,一邊品茶,以茶提神助興,此時聽書才是主要目的,品茶則為輔了。那時的茶客各個階層皆有:有在職官員,也有失意政客、商站的經理、賬房的先生、納福的老太太,還有一般勞苦大眾。聽書的費用,不稱“茶錢”,而叫“書錢”,正說明這類書茶館中聽書才是主題,茶是佐興。

著名的書茶館布置講究,有藤桌藤椅,牆上掛字畫,醞釀聽書的氣氛。茶館人員預先請來說書先生,評書的內容有說史的書,有公案書,有神怪書,也有才子佳人的故事,內容雅俗共賞。一部大書可以說上兩三個月,收入三七分賬,茶館三成,說書先生七成。一般而言,因說書先生是文化人,所以受到茶館老板十分的敬重。

書茶館直接把茶與文學相聯係,傳遞曆史知識,又達到休閑娛樂的目的。

2.清茶館、棋茶館

清茶館顧名思義是專賣清茶的,飲茶是主要的目的。一般的布置是方桌木椅,陳設雅潔簡樸。春、夏、秋三季,茶客較多時,在門外或內院搭上涼棚,前棚坐散客,室內是常客,院內有雅座。茶館門前或棚架簷頭掛有木板招牌,刻有“毛尖”、“雨前”、“雀舌”、“大方”等名目,表明所賣茶的內容種類。每日清晨5時許便挑燈開門營業,這時候來的茶客大都是悠閑的老人,少有一般市民。中午以後,又一批新茶客入店,主要是商人、牙行、小販,他們來此談生意,討論事情。

若是專供茶客下棋的棋茶館,設備則較簡陋,但也稱得上樸素清潔,常以圓木或方樁埋於地下,上繪棋盤,或以木板搭成棋案,兩側放長凳。茶客邊飲茶,邊對弈,以茶助弈興,喝著並不貴的“花茶”或蓋碗茶,把棋盤作為另一種人生搏擊的戰場,暫時忘卻生活的煩擾,茶也就被認為“忘憂君”了。

3.野茶館和季節性的“茶棚”

野茶館就是設在野外的茶館,大都設在風景秀麗的郊外,環境幽僻的瓜棚豆架下、葡萄園、池塘邊,是春天踏青、夏季觀荷、秋季看紅葉、冬天賞雪景時,品茶雅敘的好去處。這些茶館也會選擇有甜美山泉水,風景好,水質佳之處來吸引茶客。

另有設在公園、涼亭內的季節性茶棚,來此飲茶,欣賞著花紅蝶粉,楓火蟬噪,一派田園風光,大有陸放翁和野老閑話桑麻的樂趣,使得終日生活在喧鬧都市的人們獲得一時的清靜。

4.大茶館

大茶館是一種多功能的飲茶場所,一方麵可以品茶,並搭配品嚐其他食物,另一方麵也是文人交往、同學聚會、洽談生意的地方。茶在大茶館確實僅僅是一種媒介,因為大茶館的社會功能往往超過了物質本身的功能。

從老舍先生的名劇本《茶館》,我們可以了解到大茶館的概況:其布置十分講究,入門為“頭櫃”,負責外賣和條桌賬目。過了條桌即“二櫃”,管腰栓賬目。最後是“後櫃”,管理後堂及雅座。三層櫃台,各有界地,接待不同的來客。

大茶館的茶具講究,大都是蓋碗,一則衛生,二則保溫。喝蓋碗茶講禮儀,喝茶不露口,碗蓋打開,首先用於撥茶,飲時則用於遮口。在這種茶館飲茶,可以終日長飲,中午回家吃飯,下午回來還可以接著喝,堂官會把您的茶具、茶座妥為照應。

大茶館集飲茶、飲食、社交、娛樂於一身,所以較其他種類茶館規模大,影響深遠,直到現在,北京、成都、重慶、揚州等地,仍然有這類型茶館的蹤跡。